蔣贛猷 鄭健 李莘哲





摘要:龍門大橋工程采用鋼棧橋作為材料和設備的運輸通道,鋼棧橋線路長、荷載工況多、材料用鋼量大。文章為合理優(yōu)化結構尺寸設計,基于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進行結構分析,介紹了鋼棧橋的結構建模和荷載工況,并對9種不同荷載工況下的結構位移、應力和結構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計算結果表明,鋼棧橋的各力學參數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富余。
關鍵詞:龍門大橋;鋼棧橋;Midas;有限元
中國分類號:U448.36文章標識碼:A220823
0 引言
近些年,隨著海上橋梁修建數量的不斷增加,鋼棧橋憑借造型美觀、安拆快捷等優(yōu)點,在工程中應用越來越多。但是由于鋼棧橋鋼材耗用量大、各構件連接復雜,導致工程中很難準確計算結構的安全性。傳統(tǒng)人工計算方法將鋼棧橋視為連續(xù)梁橋進行計算[1],然而一方面貝雷片之間的連接采用銷栓連接,不能完全等同于剛接,導致計算精度偏低;另一方面人工計算過程繁瑣,計算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對鋼棧橋的設計進行更為合理的分析。基于此,文獻[2]采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對鋼棧橋進行結構計算,較傳統(tǒng)人工計算提高了計算效率和計算精度。但是未對結構的建模進行介紹,也未能充分考慮各荷載工況之間的組合。基于此,有必要對鋼棧橋的結構建模、邊界條件和荷載組合等進行研究和分析,建立一整套鋼棧橋計算方法。
本文以廣西欽州港龍門大橋為工程依托,采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對鋼棧橋的結構建模、邊界條件、荷載工況的選取等進行分析,并根據計算結果優(yōu)化各幾何參數,為龍門大橋提供經濟可行、安全可靠的鋼棧橋結構。
1 工程概況
1.1 工程位置
龍門大橋是國道G228丹東至東興廣西濱海公路建設的控制性工程,是北欽防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關鍵節(jié)點工程[JP]之一。橋線路全長7 637.28 m,由引橋+龍門大橋主橋構成,主橋為主跨1 098 m的懸索橋,建成時為廣西最大跨徑橋梁,引橋采用50 m、80 m橋跨組合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工程施工時,為保證施工物資運輸暢通及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橋位有水區(qū)及灘涂地區(qū),沿線路方向修建棧橋跨越。
1.2 鋼棧橋結構設計
原設計方案采用10片貝雷片均勻布置,按9 m一跨、4跨一聯的結構布置形式。荷載主要涉及8 m3混凝土罐車荷載、50 t運輸車荷載、135 t履帶吊等工況,經過計算分析表明,其貝雷片布置、單跨間距等結構形式仍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優(yōu)化后結構布置如下。
(1)結構形式
鋼棧橋標準段采用貝雷片+型鋼形式,設計采用5跨一聯,單跨長度12 m,橋面寬8 m。鋼棧橋上部結構為貝雷型鋼結構,下部結構為鋼管樁加型鋼帽梁結構。兩端部為板樁,其他采用單排的形式,板樁共6根組成,單排樁共3根組成,板樁樁距橫向3.2 m。鋼管樁頂設置2×Ⅰ40a工字鋼橫梁,橫梁上設置貝雷梁,采用10排單層結構,貝雷梁上設Ⅰ25a工字鋼分配橫梁,間距30 cm,然后在橫梁上鋪設10 mm厚的鋼板作為橋面板,其結構如圖1所示。
2 結構計算
2.1 結構建模
通過Midas Civil對龍門大橋鋼棧橋標準段進行建模分析計算,鋼管樁、鋼管樁撐桿、縱橫向分配梁、貝雷片弦桿和豎桿等各桿件采用梁單元進行模擬,其余各桿件采用桁架連接;鋼棧橋縱向貝雷片主梁采用Q345鋼材,其余型鋼及鋼板采用Q235鋼材。
2.2 邊界條件
各鋼管樁與地基采用基礎固結,約束7個方向的自由度,板樁墩頂橫梁(2×Ⅰ400a)與鋼管樁采用主從約束剛性連接。由于貝雷片之間采用銷栓連接,為準確模擬結構的受力狀況,各貝雷片之間的連接先采用剛接,然后釋放梁端約束進行有限元模擬。
2.3 荷載工況
恒載:結構自重即鋼材基本容重取78.5 kN/m3,針對鋼棧橋等構造中設置的加勁板、螺栓、焊縫等難以在有限元模型中體現的重量,通過容重換算方式予以反映,Midas Civil建模中鋼材容重取83.22 kN/m3,確保符合實際。[JP]
活荷載:8 m3混凝土罐車荷載、135 t履帶吊荷載、50 t汽車運輸車、潮汐荷載、水流力荷載。
2.4 荷載組合(表1)
3 計算結果
3.1 位移
結構位移的所有荷載組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對不同荷載組合進行計算,荷載組合1和荷載組合5為受力變形較大的兩種荷載組合,即運輸荷載和罐車荷載位于跨中和履帶吊位于跨中時,分別為10.7 mm和10.9 mm,均小于規(guī)范限值L/400=30 mm,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富余。
3.2 應力
對各荷載組合進行結構應力計算,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荷載組合4作用下(履帶吊位于跨中位置時),結構最大應力為195.8 MPa,位于貝雷片豎桿處,結構安全系數為345/195.8=1.76,由于該棧橋用于海洋環(huán)境下,使用工期為3年,符合結構安全及經濟性的要求。此外,由表3可以看出,除履帶吊以外的各荷載工況,最大應力為134.4 MPa,與履帶吊荷載差距較大,因此,結構設計應主要對履帶吊行駛過程中兩側輪壓范圍內進行適當加強,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價值。
3.3 結構穩(wěn)定性
運用Midas Civil屈曲分析計算程序,分別開展各個荷載組合作用下的穩(wěn)定驗算,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組合4最大屈曲特征值為12.9,為各荷載組合里面穩(wěn)定性最差的荷載組合工況,較規(guī)范限值4有較大安全富余,能保證施工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安全。[KH-*1]
3.4 鋼管樁穩(wěn)定性驗算
在工況4下,最不利內力組合為:軸力N=597.1 kN,彎矩M=148.4 kN·m,鋼管樁630 mm×10 mm:截面積A=19 468 mm2 ,慣性矩Ix=0.756×109 mm4,截面模量Wx=2.97×106 mm3,回轉半徑i=220 mm。基于保守考慮,兩端按鉸接分析,計算長度按L0=25 000 mm,長細比 λ= L0/ i=114.0,彈性模量E=206 GPa,等效彎矩系數βmx=βtx=1.0,截面塑性發(fā)展系數γx=1.15。
鋼管樁截面屬于b類截面,查表得φx=φy=0.489,根據《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2017)中第8.2.1條對鋼管樁穩(wěn)定性進行結構計算分析。
4 結語
9種荷載組合工況下,履帶吊行至每跨支點時,弦桿應力最大,結構穩(wěn)定性最差,履帶吊位于跨中時結構變形最大。履帶起重機為SCC1350A-1型號,在行駛過程中兩條履帶之間凈間距達4.7 m,每條履帶寬達0.95 m,因此,荷載主要集中在鋼棧橋斷面兩側的位置,若原設計圖給出的貝雷片均勻布置,將造成材料浪費。
鋼棧橋已投入使用半年有余,整體結構穩(wěn)定可靠,滿足現場材料和大型設備運輸的需要。對現場進行施工監(jiān)控,數據結果顯示,經過結構優(yōu)化后的鋼棧橋無失穩(wěn)和不均勻沉降現象。
參考文獻:
[1]馬 明,黃登俠. 鋼棧橋的結構設計分析和計算[J]. 公路交通科技 (應用技術版),2013(8):147-152.
[2] 沈 波,詹海剛,張富兵. MIDAS 軟件在海上鋼棧橋計算中的應用[J]. 公路,2012 (12):33-35.
35365019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