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菲
[摘要]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實乃教學生學。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學習發展的五個環節——“懵—懂,懂—會,會—熟,熟—通,通—穩”,分析教學的定位、作用及方法,以期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習發展;教學行為;中學教學
《學記》中寫道:“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它闡述了教與學的關系。陶行知先生曾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一個“導”字,重若千鈞,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育功底與教學藝術。教師的“導”要適時、適度、得法,不能“不為”,也不能“亂為”。
那么,在學生學習發展過程中,會經歷哪些階段呢?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教師該如何“導”?基于思考與探索,筆者提出,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發展的五個環節——“懵—懂,懂—會,會—熟,熟—通,通—穩”,教學可優化這五個環節的教學行為,以期達到學習效果。
一、導學精講,從“懵”到“懂”
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面對新知識,學生從“懵”到“懂”,教師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呢?教師在課前必須進行充分、細致的備課。一方面,教師要提供必要的導學案和微課等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產生基本的認知,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參與課堂討論;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對重難點及學生的疑惑點進行精講,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教師要吃透教材,把握基本概念,講清“是什么”和“為什么”,講解既要科學準確,又要通俗易懂。比如,在講解“二次函數一般式y=ax2+bx+c(a≠0)”時,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特別注明a≠0?b可以為0嗎?c可以為0嗎?”教師在講解時要結合二次函數的定義,其本質是二次整式(多項式或單項式),即要求最高次項必須為2次。所以,只要求二次項的系數a不能為0,如果a為0,則整個二次項為0,也不再是二次函數。而b、c則可以為0。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導學與精講,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看得懂”“聽得懂”,即從“懵”到“懂”。
二、深度體驗,從“懂”到“會”
現實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上課聽得懂,課后獨立完成作業時又不會做;考試做錯的題,教師講評時感覺聽懂了,可下次考試遇到原題或類似的題還是不會做。這就是常說的“懂而不會”。其實,“聽懂”和“會做”對于學生來說,是兩個不同的能力要求,“聽懂”不代表“會做”。要使學生從“聽懂”到“會做”,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突出“學生、活動、經驗”三個中心,即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探究活動中,積極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深度思考、深入體驗。教師不要全程包辦,而應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閱讀、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歸納、展示、評價。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動眼看、動耳聽,還要動腦思、動手做。針對文科類的課堂,教師可以設置角色扮演等活動;針對理科類的課堂,教師可以設置實驗探究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取知識,提升素養。
比如,在講解“二次函數y=ax+bx+c(a≠0)中a、b、c三個參數的作用”時,教師如果畫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讓學生把表格背熟,那么學生在解答具體問題時,往往容易出錯。換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用描點法,繪制幾個具體二次函數的圖像,然后通過數形結合,具體分析a、b、c三個參數對圖像的影響。再從特殊到一般,歸納出一般式中,a決定拋物線開口方向與大小,b與a一起決定拋物線對稱軸的位置,c決定拋物線與y軸的交點,△=b2-4ac決定拋物線與x軸交點的個數。學生在課堂上經歷此探究過程,在解具體問題時,便會“下筆如有神”。
另外,按照記憶曲線原理,課堂上還應有課堂檢測和小結環節,只有讓學生運用課堂上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及時復習、學以致用,這樣學習效果會更好,才能讓更多學生從“聽懂”到“會做”。
三、思維訓練,從“會”到“熟”
“會”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點,“熟”是“會”的一個升華,“熟”更體現了知識在不同情境下的熟練運用能力。從“會”到“熟”,教師必須要布置適量、適度的作業,讓學生課后獨立完成,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從知識到能力”的發展過程。當然,作業的選擇是有較高要求的:作業應低重心、高目標,有分層梯度,有覆蓋面,有典型性,量要適中,面廣靈活,不宜采用題海戰術。因為如果同一類型的題重復訓練很多次,容易導致思維僵化。所以,教師應精心挑選適量且經典、靈活的變式作業,利用同一知識的不同題型,引導學生從“變”的表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的本質中探究“變”的規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和激活,從“量變”到“質變”,真正做到熟能生巧、靈活運用。
四、融會貫通,從“熟”到“通”
“熟”是知識點的熟練運用能力,“通”是指跨學科的相關知識或同一學科不同知識點的綜合應用能力。學生由“熟”到“通”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對知識的體系建構與融會貫通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抓住學科本質,重視學科學習方法與思想的滲透,注重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真正弄懂知識的來龍去脈。
比如,如何理解數學的本質?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數學內容體系主要有三個模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其中“統計與概率”屬于“不確定性”數學內容,培養學生以隨機的觀點來理解世界。“數與代數”在小學階段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引入負數,把數的范圍擴充到“有理數”,再擴充到“實數”;“用字母表示數”又把“數”延伸到“式”,即“代數式”;研究數量關系,于是有“方程”和“不等式”;而函數借助平面直角坐標系研究圖像彰顯“數形結合”思想的美。“圖形與幾何”從簡單的非封閉圖形“相交線、平行線”到封閉圖形“三角形”“四邊形”“正多邊形”,再到“圓”,主要研究在具體幾何場景中“邊與角的數量或位置關系”。
五、磨煉心性,從“通”到“穩”
“穩”是指學生在一定情境下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時所表現的沉穩、準確的狀態或境界。現實中,不少學生明明面對的是非常容易的題,在考試中卻做錯了;或是使用了明顯更復雜的解題方法,浪費時間;或是對本來可以完成的難題,因為緊張或畏難而不敢下筆。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教學中,安排特殊訓練:強基或突破。集中一段時間,每天5~10分鐘,做5~10道非常基礎的題,當場批改,當場糾正,直到學生不再“丟三落四”,不再失分為止;或是每天做1道壓軸題,堅持一段時間,突破學生的畏難心理。強基訓練,讓學生能變得更加沉穩;突破訓練,讓學生能變得更加果敢。教師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事情或學校活動,讓學生在磨煉中成長。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的學習從知識到能力,再到心境三個層次。教師要找準教學行為定位,精準施策,幫助學生從“懵”到“懂”,從“懂”到“會”,從“會”到“熟”,從“熟”到“通”,從“通”到“穩”,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02450102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