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英

為準確把握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推動審計工作再上新臺階。筆者結合近幾年來本地區開展基層審計機關審計業務質量考核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1.審計程序不合規,主要表現在:
(1)未按規定時間向被審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自2018 年中央審計委員會成立后,地方各級相應成立審計委員會,且采用基層審計機關的年度審計項目計劃需要報本級審計委員會通過后實施的做法,上會程序增多,因此有時基層審計機關印發審計項目計劃時間較晚,但為了能按時完成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項目,便先行進駐被審計單位,未嚴格執行《審計法》關于“審計機關根據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組成審計組,并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的規定。
(2)未按規定向被審單位征求關于審計報告的意見。2019 年7 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要求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需以審計委員會辦公室、審計機關名義書面征求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對審計組審計報告的意見,但有的基層審計機關仍按老的做法,僅以審計機關名義征求被審計單位及被審計領導干部的意見,征求意見主體有誤。
(3)未按規定重新征求被審計單位關于審計問題加重處理的意見。例如,某項目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對審計發現的截留資金問題未作出上繳財政的處理意見,但后續經單位審計業務會議研究后作出應上繳財政的處理意見,并擬下達審計決定書,屬于審計處理意見與征求意見稿不一致且加重處理但未重新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的情況。
(4)未按規定向被審單位作出關于采納情況的說明。有的審計項目查出的問題不采納被審計單位反饋意見的,未按規定說明不采納的理由。
(5)未按規定向被審單位組織開展審計整改檢查。有的審計項目僅有被審計單位反饋的審計整改報告,卻沒有按規定組織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并形成檢查報告。
2.審計工作組織實施不規范,主要表現在:
(1)審計調查了解不夠充分。有的基層審計機關對審計調查了解這個環節不夠重視,向被審計單位調查了解時只是簡單要求對方提供一些財務報表資料,未按規定開展審計調查了解并編制調查了解記錄,或者組織開展審計調查了解不夠細致深入,便匆匆忙忙開始實施審計,大大影響了審計業務質量。
(2)審計實施方案編制不嚴謹。有的審計項目直接用審計工作方案代替審計實施方案,有的大部分照搬照抄以往審計實施方案,有的審計實施方案要素不齊全、審計重點不突出,還有的審計實施方案編制或審批不及時,審計人員缺乏明確的審計目標和具體審計事項,只能簡單按流水賬式地審計。
(3)審計工作底稿編制不規范。部分審計項目未按審計實施方案確定的審計事項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有的審計事項沒有相應審計工作底稿,有的審計工作底稿未體現具體的審計方法以及所取得審計證據的名稱和來源,認定的審計事實及結論也未附相關原始證據資料,或所附原始證據資料與審計事實及結論不相關、不充足。
3.審計報告質量不佳,主要表現在:
(1)審計評價意見不夠客觀。《國家審計準則》規定“審計評價意見,即根據不同的審計目標,以適當、充分的審計證據為基礎發表的評價意見”,有的審計項目特別是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僅依據單位工作總結或個人述職報告,便過多評價被審計單位或個人成績,忽略了審計發現的問題,造成審計評價意見與審計反映問題不相銜接。
(2)違規依據引用不夠規范。例如,有的審計報告中審計發現的問題未引用定性法規依據,有的審計問題照搬以前同類問題的違規依據,卻未關注所引用法規的時效性,有的問題引用的政策法律法規與問題事實及定性不對應,有的問題只引用了法規部分內容,未列出文號或發文單位。
(3)審計處理意見不夠恰當。例如,審計發現的上年度結余資金未上繳問題,后續被審計單位繼續使用,截至審計日結余資金總額已調整,但審計報告處理意見仍要求按上年度結余數上繳財政,導致審計處理意見不夠恰當。
(4)審計建議不夠實用。有些審計報告的審計建議與審計處理意見相似,未從體制性層面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因此提出的審計建議與審計發現的問題不銜接,缺乏針對性、建設性和可操作性。
1.審計隊伍力量不足。
一是審計人員缺乏。目前,審計人員少、任務重是基層審計機關突出的問題。雖然審計任務增加、審計要求提高,但許多基層審計機關人員編制數并未增加,甚至缺編;有些新招錄的審計人員缺乏專業培訓,一入職后便倉促從事審計業務,有經驗的審計人員又忙于審計業務,未能有效發揮傳幫帶作用。
二是審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基層審計機關審計業務人員絕大部分為財務專業,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缺乏既懂財務又熟悉投資建設、自然資源等領域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審計內容較多停留在財務管理層面,審計的深度、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有的存在老思想、老做法,日常審計中查錯糾癖的多,關注體制機制、績效管理方面的少,未能較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三是審計人員交流不足。大部分審計人員長期待在審計崗位,任職經歷較為單一,缺乏多崗位鍛煉,視野不夠寬闊,因此看待問題容易存在固定思維、主觀片面,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有待加強。
2.業務質量審核把關不嚴。
一是法規審理把關不嚴。由于基層審計機關審計人員嚴重不足,很多都無法設立專職審理機構,且未配備專職審理人員,日常的審理工作由業務骨干兼職。在審計過程中業務人員身兼數職,審理人員既是審計組成員又是審計項目主審,審理過程中主觀性較大,無法確保客觀性、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及時糾正審計實施過程的差錯以及審計目標的偏離,從而影響了審計質量。
二是業務質量檢查不足。基層審計機關未專門獨立組織審計業務質量檢查,主要依托上級審計機關組織的審計業務質量考核,由于時間短、檔案多,質量考核一般選取抽檢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存在盲區,不能及時發現并解決業務質量存在的問題。
3.基層審計機關對審計質量重視不夠。
隨著審計任務的增加,有些基層審計機關為了實現審計全覆蓋,年度制定計劃時統籌考慮不充分,制定的審計項目數量較多,加上審計人員不足、巡察等部門抽調審計人員、政府臨時交辦事項多,因此審計工作中僅滿足于完成年度計劃,未能將嚴把審計質量貫穿始終。
1.增強重視審計業務質量意識。基層審計機關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工作重要講話精神,高標準、高質量抓好審計各項工作。要把提升審計業務質量作為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統籌優化審計資源,科學謀劃、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更好發揮審計監督作用。
2.狠抓隊伍建設,把好審計質量第一關。
一是強化學習,提高審計理論水平。基層審計機關要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的總要求,全面加強審計干部隊伍建設,多方式多層次引導審計人員主動學習,掌握新形勢、新要求下的審計動態,及時更新業務能力儲備。二是以審代訓,提升審計業務能力。基層審計機關可以通過抽調業務人員參與上級審計機關組織的業務培訓及審計項目,在審計中學習上級審計機關先進做法及業務經驗,互鑒互學,不斷提升審計業務能力。三是優化結構,配強審計干部隊伍。優化審計組人員結構,選拔任用優秀審計業務人員,以老帶新,在審計實干中做好傳幫帶。
3.完善制度建設,提升審計業務質量。
一是建立健全審計現場管理制度。基層審計機關通過規范現場審計管理、審計文書管理,有利于全程監管審計實施階段,及時確認審計實施方案中的審計事項是否完成,審計發現的重大問題是否如實反映,問題定性、處理處罰意見和審計評價是否恰當等。對審計文書中所反映的事實不清、定性不準、處理不當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確保審計項目高質量完成。二是完善審計風險防控制度。基層審計機關要完善審計風險防控制度,對關鍵環節、關鍵崗位設置防控措施,嚴格執行審計文書分級審核制度,實行審計人員、審計組長、審理人員、分管領導、主要領導逐級審簽流程,健全審核復核審理制度,嚴格把好審計質量關。三是落實好審計業務會議制度。充分運用審計組討論會議、審計審理會議,讓審計人員充分交流經驗做法及意見,有利于擴寬其審計思路和視野,促進審計項目查深查透,有效提高審計質量。
4.定期檢查檔案,鞏固審計業務成果。
基層審計機關要嚴格執行審計業務檔案管理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管理審計業務檔案,督促各主審及時整理審計業務檔案。檔案歸檔前嚴格審核檔案質量,及時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做好歸檔審查登記,鞏固審計成果,促進審計業務質量逐年提升。
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審計事業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成長壯大,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基層審計機關要準確把握新形勢新要求,聚焦主責主業,增強監督效能,充分發揮審計“經濟體檢”作用,不斷創新和規范審計工作,以高質量審計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