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鄭振東,劉渤娜,高霄麗,蘆洪波
小細胞肺癌是特殊類型肺癌,占所有肺癌類型20%左右,其病情發展速度快且易發生轉移。臨床上治療小細胞肺癌方法以手術、放療及化療為主[1-2]?;瘜W治療及放射治療受小細胞肺癌獨特生物學行為影響,近期治療效果較好,但容易復發及轉移,且由于患者過度接受放化療使其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加速死亡[3]。近年來,生物免疫療法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治療,通過提取患者血清單核細胞,經相關技術進行體外培養,獲得具有識別和殺滅腫瘤功能的細胞,通過靜脈注射進行回輸,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還可激發機體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對腫瘤復發可以進行有效免疫監控[4-6]?,F觀察生物免疫療法聯合放療對SCLC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北部戰區總醫院腫瘤科治療小細胞肺癌患者6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放療組、聯合治療組(聯合組),每組31例。放療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4~57(50.5±5.2)歲;病程2~8 (5.1±2.5)個月;TNM分期:Ⅰ~Ⅱ期7例,Ⅲ期12例,Ⅳ期12例。聯合組男13例,女18例,年齡47~63(55.0±6.4)歲;病程3~8 (5.5±2.1)個月;TNM分期:Ⅰ~Ⅱ期5例,Ⅲ期14例,Ⅳ期1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經影像學、細胞學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患者,且首次接受治療。(2)排除標準:①病例資料不全患者;②患有先天性疾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原發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放療組:放射前對患者采用CMS治療計劃系統進行CT定位,以Varian2100C/D直線加速器6MV-X射線對肺部原發病灶、肺門及縱隔采用胸部照射野,劑量DT=40 Gy/20次,每次2 Gy,1次/d,1周5次;4周后局部加量,追加DT 10~30 Gy 1~3周,總量DT為50~70 Gy。鎖骨淋巴結轉移照射6周,DT=60 Gy。聯合組:在放療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生物免疫療法,放療結束后,對患者采用多種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生物免疫法。采取靜脈血50 ml,分離單核細胞,0.9%氯化鈉洗滌3次。使用RPMI1640培養基密度調節為2×106/ml,于第1天加入2 000 U/ml重組干擾素,常溫環境下進行培養。第2天加入濃度為1 000 U/ml白介素2及5μg/ml抗CD3單抗。每3天更換營養液,補充白介素,測定單個核細胞。用自體血清培養皿培養后,收集CIK,洗滌后加入5%人白蛋白、白介素2。靜脈滴注定容250 ml氯化鈉溶液,每次回輸細胞109個,每次間隔1 d,3次為1個療程。回輸前均進行無菌檢測,達標后回輸。
1.4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7]CR:腫瘤組織完全消失;PR:腫瘤直徑縮小50%;SD:腫瘤組織得到一定的縮減但沒有達到部分緩解的程度,或有一定的增加且增加不明顯;PD:腫瘤組織增長25%或出現新腫瘤組織??傆行?(CR+PR)/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與方法
1.5.1 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水平測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6 ml,離心分離上層血清,-70℃環境中保存待檢。標記3個試管為空白管、測定管和標準管,分別加入蒸餾水、血清、 LIF標準液各25 μl,均加入緩沖液350 μl并搖晃均勻,常溫下靜置5~10 min,隨后使用SR-722型分光光度計(上海舍巖儀器有限公司生產)對其進行比色,在500 nm波長處以空白管凋零為準,記錄吸光度,計算血清CYFRA21-1、CEA水平[8]。
1.5.2 血清VEGFR1、VEGFR2、VEGFR3水平檢測: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VEGFR1、VEGFR2、VEGFR3水平進行檢測。
1.5.3 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檢測:對待測標本做抗凝處理,分為2管,分別加入CD8+、CD4+、CD3+單克隆抗體20 μl,室溫環境下孵育30 min后在各管中加入溶血劑,待其完全溶血后進行離心處理, 棄上清液,使用洗滌液對其進行洗滌后在各管中加入固定劑150 μl,使用0.5 ml PBS混合均勻制備為懸液,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細胞亞群CD4+、CD25+水平。
1.5.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白細胞減少、食管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進行統計比較。

2.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聯合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0.65%,高于放療組的54.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血清CYFRA21-1、CEA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血清CYFRA21-1、CE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2組血清CYFRA21-1、CEA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放療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YFRA21-1、CEA水平比較
2.3 2組治療后血清VEGFR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血清VEGF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2組血清VEGFR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放療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R1、VEGFR2、VEGFR3水平比較
2.4 2組治療前后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2組CD4+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且聯合組升高/降低較放療組更明顯(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D4+、CD8+水平比較
2.5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放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率為35.48%,高于聯合組的12.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9,P=0.037),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小細胞肺癌是一種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一種惡性腫瘤,小細胞肺癌的胞質具有神經分泌顆粒,其能夠分泌激肽、組胺等物質。支氣管鏡下的小細胞肺癌浸潤生長最為明顯,病變侵及范圍廣,與正常組織之間的邊界極其模糊,導致支氣管表面腫脹,有時可見血性分泌物[9-10]。小細胞癌的增長速度極快,該病的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明確,目前研究表明,與空氣污染、吸煙、飲食和遺傳基因有關[11]。生物免疫療法由患者靜脈采集外周血,經過體外分離后培養,獲得更加有效和特異性抗腫瘤殺傷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培養后,分次進行回輸,有效殺死腫瘤情況下,保證機體免疫系統結構及功能不受損傷,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生物免疫療法是近幾年來發現的一種治療腫瘤的方法,其可以控制腫瘤細胞,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12-14]。
相關資料顯示,作為腫瘤標志物的CYFRA21-1在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表達出現異常,其水平變化與小細胞肺癌分期及腫瘤組織大小等具有密切聯系,具有重要診斷價值。CYFRA21-1異常表達與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對CYFRA21-1水平檢測能夠有效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CEA屬于光譜血清腫瘤標志物,是具有抗原特性的糖蛋白,腫瘤組織的發生發展與其水平表達關系密切。CEA進入血液導致其血清濃度增加,最終導致機體臟器中細胞發生癌變,對CEA水平進行檢查可以輔助對小細胞肺癌的診斷[15]。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生物免疫療法聯合放療對SCLC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調控腫瘤標志物CYFRA21-1、CEA水平,對診斷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VEGF是一種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二聚體陽離子糖蛋白,特異性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有效提升機體血管通透性、促進血管形成。VEGF作為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對腫瘤細胞增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VEGF進行檢測可以有效直觀的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VEGFR1、VEGFR2、VEGFR3屬于VEGF受體,對癌組織新生血管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與癌細胞的生長具有密切聯系[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生物免疫療法聯合放療對SCLC患者進行治療,血清VEGFR水平降低,對癌組織的發生發展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T細胞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臨床與研究證明,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發展會對機體免疫功能造成損傷[18]。CD4+是T細胞輔助細胞,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具有明顯輔助效果。作為細胞毒T細胞或T抑制細胞,CD8+主要作用包括抑制細胞毒作用及免疫作用。相關研究資料顯示,通過治療對小細胞肺癌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進行調控,能夠有效提高免疫功能[19]。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生物免疫療法聯合放療對SCLC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調控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達到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生物免疫療法聯合放療對SCLC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調控腫瘤標志物CYFRA21-1、CEA水平,提高自身機體免疫能力,有效抑制癌組織及癌組織細胞新生血管的生長,治療效果顯著,對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及預后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李龍: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鄭振東: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劉渤娜: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高霄麗:進行統計學分析;蘆洪波:課題設計,論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