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滿平

▲一行白鷺遠方來,留在湛江把家安。 攝影/聶冬生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綜合評價目標實現的各項基礎上做出來的戰略選擇。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中國是第一大碳排放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起著關鍵作用。在“碳中和”日益成為全球新的政治認同和國際政治經濟利益博弈手段的情況下,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將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同時,必將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目前,我國具有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經濟、技術和社會基礎,但面臨的壓力與困難是巨大的,需要以更大的毅力與魄力,采取包括法律、宣傳教育、技術以及經濟在內的諸多政策措施去推動實現。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CO2量,實現CO2“零排放”。為降低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應對氣候變化,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做出“碳中和”承諾。我國2020 年9 月22 日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CO2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將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 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提出“碳中和”的目標無論對全球還是國內來說,都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其意義重大、影響深刻。
化被動為主動,彰顯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責任和擔當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出口國與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碳減排舉措、氣候行動十分關注。在當前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國雖然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體,在制定相應的氣候目標時卻并不以發達國家的行動和援助為前提,而是與污染數十年來不經控制的發達國家一樣承擔起減排的責任。特別是我國主動提出有力度、有氣度的“碳中和”目標,不僅是對國際社會關注的積極回應,而且體現出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同時,此舉我國能化被動為主動,從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對尚未設立這樣目標的美國、印度、俄羅斯等碳排放大國形成壓力,為有效落實《巴黎協定》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化博弈為合作,有助于我國通過推行氣候外交謀求多方合作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大挑戰和重大威脅之一。面對氣候變化這一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以全球合作推進治理進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在此共識下,“碳中和”就不僅僅是一個環境議題,而是一個全球新的政治認同和國家巨大政治經濟利益的博弈手段,將會給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對于已做出“碳中和”目標的國家來說,在“碳中和”氛圍下,為滿足本國環保團體的要求并保護本國產業,動用貿易武器、嚴格審查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可能性增大。
例如,2020 年以來,歐盟提出要加速推進“碳邊境”計劃,向減碳不給力國家的產品征收碳稅,以保護“采用更高環保標準”的產品。目前,美國民主黨內已經有激進聲音提出要跟隨歐盟推進邊境碳稅。美國新上臺的拜登政府的政策之一,就是“以氣候議題為核心”。因此,我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可以消除我國出口產品被征收碳稅的潛在風險,有助于通過推行氣候外交謀求與美國、歐盟等開展對話交流,進行多邊合作。
化領先為主導,有助于我國在綠色發展相關技術競爭中搶占先機
“碳中和”實質上是一場從黑色工業革命轉向綠色工業革命,從不可持續的黑色發展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其核心是綠色經濟的發展。
近十年來,綠色經濟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綠色發展相關技術領域的競爭加劇:氫能、儲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多領域技術制高點的爭奪已經白熱化。涉及清潔能源技術的新材料、芯片制造等基礎領域,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誰能在這輪綠色發展相關技術競爭中領先,誰就能擁有更強的領導力和更多的話語權、市場份額。
幸運的是,中國已成為此輪綠色工業革命的發動者、創新者。根據歐洲外交關系協會的一份報告,中國已經在光伏、風電、儲能、電動汽車等多方面領先,但在半導體等基礎技術方面仍然落后于美歐。我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大大增加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相關新技術的研發投資,縮小與發達國家基礎技術方面的差距,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先機,有助于我國取得在未來環境氣候友好型新經濟中的主導權。
化壓力為動力,有利于我國能源清潔轉型和產業升級
“碳中和”目標將加速我國能源轉型和能源革命的進程,通過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而加快實現由高碳向低碳再由低碳向零碳的轉變。
對于國內產業來說,在“碳中和”目標的約束下,煤炭、冶煉、石化等傳統重工業將面臨著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難度大、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這些問題和壓力反過來將倒逼這些行業進行技術升級、設備更新,為傳統產業再現活力提供新的發展契機。
實現“碳中和”將推動太陽能和風能等低碳和零碳行業、CO2移除等負排放技術的發展,加大氫能等新興綠色能源在工業和交通部門的應用,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經濟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助推我國經濟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石油石化企業既是能源生產者又是能源消耗者,減碳工作是重中之重。

作為一項影響巨大的戰略決策和選擇,我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是在權衡目前我國國情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基礎上,綜合評價目標實現的各項基礎上才做出來的戰略選擇。
強大的國家實力,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經濟基礎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我國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 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預計從2020 年到2035 年,由于創新能力的提升加上改革帶來的紅利,我國經濟仍將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35 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邁上新的大臺階,GDP 與居民人均收入均將比2020 年翻一番,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達到2/3,建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現代產業進入世界中高端。
綠色、新能源技術的領先地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技術基礎
綠色、新能源技術,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強大裝備制造能力與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產業鏈優勢。
2019 年,我國水能、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別達到30.1%、28.4%和30.9%,2008—2018 年年均增速分別為6.5%、102.6% 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僅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產業,目前我國生產和市場規模世界第一,并已經實現全產業鏈的國產化,從原料到終端產品、從生產設備到耗材到處都是中國企業領先的身影。全球光伏20 強榜單中,其中15 強均為中國企業。
可以說,在未來堪稱以人工智能、互聯網、清潔能源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我國已經做好準備,很多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碳減排取得的成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社會基礎
過去十數年間,我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以及重點行業能效提升,在碳減排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單位GDP 能耗降低,CO2排放總量增速變緩。

▲減排就是減碳。 攝影/徐 捷
根據中電傳媒數據庫,2012—2020 年,我國單位GDP 能耗分別降低3.6%、3.8%、4.8%、5.6%、5.0%、3.7%、3.1%、2.6%、0.1%,9 年間共降低超過28%。2019 年,我國單位GDP 碳排放比2015 年、2005 年分別下降18.2%、48.1%,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 年下降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我國在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的同時,新能源成本不斷下降。2019 年全國光伏發電成本相比于2010 年降低了82%,陸上風電則降低了39%,已經形成對煤電的價格競爭優勢。
我國在過去多年碳減排取得的成效,讓社會認識到碳減排與經濟增長并不是相悖的,而是可以融合發展的,也讓社會相信“碳中和”政策會引致能源技術進步更偏向于清潔能源技術,從而推動清潔技術的更快發展,由此帶來清潔能源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推動清潔能源價格的下降。成功的減排經驗,加上我國的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將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