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勸退”業務能夠掀起熱浪并不奇怪,因為這項業務同時滿足了行業和市場兩方面的需求。而勸退電競少年的并不是一項業務,而是行業現實。
不少未成年人認為電競等同于打游戲,因此對電競有著極高的向往,這也直接引起了相對傳統的人群、認知對電競行業的敵視。但事實上,電競職業選手所面對的就是枯燥且高強度的日常訓練內容、競爭激烈且汰換率極高的選拔機制以及登頂電競行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
乍一看勸退業務,通過設置高強度的訓練內容來勸阻大部分“網癮少年”迷途知返,不僅擁有很高的社會教育意義,同時也是對行業現實的一個宣傳推廣,能夠幫助自身樹立起正面且嚴肅的行業形象。
對電競市場來說,勸退業務也顯然比正兒八經的電競教育業務要更受父母家長歡迎。對于推行這種業務的電競教育機構來說,相比于說服思想成熟的父母讓孩子投身電競,顯然說服孩子們放棄電競要更加簡單。

一位電競教育機構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在長時間的接觸中憑借共同的愛好常常與孩子建立不錯的關系,這有利于深入了解造成青少年沉迷游戲的原因。他們也會和家長積極溝通,甚至給家長教授電競和游戲相關知識,架起雙方理解和信任的橋梁,從而更好的解決問題。
幫助家長解決孩子沉迷游戲的問題,也不適用于所有情況。職業戰隊體驗服務的根本,是讓青少年快速認清現實,同時讓家長理解孩子為什么要追求這個理想。但能不能“勸退”,這就要看雙方的覺悟了。
不過低門檻、高回報、有廣闊的市場,勸退業務對一些電競教育機構來說可能是一個新的商機,但機構乘機“撈錢”,沒有做到對“網癮少年”的勸退,那么該商機也會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