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急劇變化的大時代,現象紛繁復雜,觀念眾說紛紜。身居其中的我們,常有“不知風往哪個方向吹”的困惑。
每個企業家都試圖成為捕風者。察勢觀風,見微知著,是企業家的生存之道。所謂察勢觀風,就是在大時代里既要先知先覺保持敏銳,還要努力更上一層樓,把自己的鏡頭從對手和伙伴的身上慢慢往上提,放大格局。以此順勢而為,響應時代號召,圍繞變革的潮汐、時代的風口調整航向;所謂見微知著,就是要在微時代里,留心每一個細微的消費習慣變化,提高產品與服務的適應能力。
由此,創業者成了最喜歡學習的群體之一。他們忙著參加論壇。出席活動,開車時、跑步中永遠不忘放上一段混沌大學或者得到App的音頻節目。知名企業家做直播,他一定準時出現在直播間。他們想靠著亦步亦趨地跟著他們跑,就能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功。他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這現實嗎?
跟風,有兩種形式。一種跟商業動作的風,別人搞共享你也做共享,別人做社區團購你也跟進。還有一種是跟思想和理念上的風。
最近,一款“互聯網黑話生成器”的網頁在網絡走紅。據頁面介紹,這是一款能熟練應用“賦能、抓手、閉環、沉淀、打通”等詞匯的文章生成器。這些詞匯,正是互聯網行業熱衷使用的行業話語。
據說,曾有人開玩笑說大boss喜歡聊宇宙話題,正事聊著聊著就開始漫長的討論哲學觀點,底下的同學為了跟上腳步不得不把自己的思維上升到很高的層面,而這個思考層面真正理解與否、實用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讓boss覺得你和他思維匹配,氣味相投。可見,這些流行話語中,不乏“偽概念”“炒概念”等亂象。滿篇滿口的時髦詞藻,看似高深莫測,實則空無一物。
商業社會需要的,不是這樣空洞的詞匯堆砌和心靈雞湯,而是真正從實踐中生長出來的方法論,只有經得起不斷敲打和質疑的知識和理論,才具有硬度。
此外,很多熱鬧的理念和方法論,是從其他人獨特環境下生長起來的,這些概念生產和理論建構是依附性的。跟隨在“他者”的后面,鮮有主體性的自覺。

對于創業者而言,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陷阱,即以強者為中心的知識陷阱。在大公司豐富資源和管理上生長出來的理論和方法,能不能從其前置條件和具體環境中空降到自己的語境中來?這個問題值得三思。
試問,騰訊發展得好,我能再造一個騰訊嗎?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條件,最后成功的企業,都是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最終漸進演化出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完全不是可以設計的,也不可復制。
真正做過企業之后就明白了,一個公司最后的樣子,不可能是創始人按照他的理想捏出來的。一個公司最后形成的秩序,是很多人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個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演化出來的秩序。這個秩序,遠遠高于個人的智慧。
企業不應該排斥新的理念,但也切忌片面地追逐理念的潮流。要更多關注適合自己的方法論,重新建立起主觀商業模式與客觀商業環境的動態平衡。
所有的商業理念都在試圖回答3個問題:什么是正確的事情、有哪些正確的方法、還可以做什么新動作。
當今社會,企業家和研究者開始不斷發明詞語和理念,試圖把握這個難以把握的世界。有人說尊重常識,有人說要有反常識思維;有人說要堅持長期主義,有人說要小步快跑。這些理念常常互相“打架”,每個人也都在具體的語境下找到各自的道理。這樣一來,這些相悖的商業理念常常形成一種張力,也構成了商業話語的灰色地帶,讓人難以在這些話語表面找到商業的打開方式。
因此,我們必須站在理性的立場,揭露體現在大眾認知中的理念沖突。有助于觀念的溝通和互補,從流行概念中發現有分量的思想。
知名人類學家項飆所著《把自己作為方法》,成為2020年相當火爆的一部作品。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把自己作為方法”,體現出一種反思性的趣味:我們在學習這些理念的時候,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借助對這個理念的認知、理解,反思更深遠的意義。
這種理念對中國企業家群體尤為重要。觀察中國企業的發展可以發現,到了一定階段,創業者或者企業家自身就會變成最大的障礙。他原先的某個特質,可能是當初成功的誘因,也在決定他能走多遠。而且,在實際生活中,經商者的商業理念的由來是先驗性的, 帶有很多人云亦云的痕跡和模仿性。正因此,反思是必要的,不然就很難再往前了。反思是創業者應有的自覺意識和能力,告別盲目的相信,實現自我糾偏和糾錯。
而當我們把自己當做方法,我們就能“身在此山中”的同時,與其拉開一段距離觀察,這就需要一種極強的反思能力。
任何企業家都都有特定的家庭出身,接受特定的學校與家庭的教育,擁有自己的生活、生命經驗及創業與經營經歷。于是,每個企業家都會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這是商業文明中最具生命力的成分。
現實世界越來越綜合化、復雜化,真實立體的世界提出的問題永遠是有血有肉的,活潑生動的,這是我們思考的本源。
沒有哪個古老的權威能夠解除你的困惑。創業者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權衡考量,但說到底都得冒險一試,在行動中自我肯定。這背后,考驗的是眼力、魄力、定力,關系著視野、格局和定力。
尼采曾說,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面對喧囂的意見社會,或許我們更理性的態度是不盲目相信概念的炒作,不掉進詞語的深淵。在考察一種理念時,找到概念背后的語境和維度,而非被概念裹挾和綁架。這是企業家最需要的信念感、確定感。
希望這種確定感能給尚在掙扎的創業者裝上一個“后視鏡”,可以為企業的業務探索和戰略方向提供方向性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