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菲雨
書,既攬宇宙洪荒,揭秘廣袤未知;又能抽絲剝繭,記錄秋月春花。而讀書,便是與這大世界小細節建立聯系,在這個過程中,你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蛻變,正如《竹筒困我手腳》一書所述,是一種先作“簡”自縛,再破“簡”成蝶的過程。
書中蘊藏萬物,包羅萬象,讀書之道卻更為可貴。
作“簡”自縛,即是在讀書中邂逅百家之見,而非一家之言。文學家金克木先生便是一例,他素來愛讀與自己意見不合的書。書中那些與己見相矛盾的觀點,是將其批成混淆視聽的旁門左道,還是將其當成頗有裨益的真知灼見?可以說,那些矛盾的觀點一開始像是困住自己思想的一條條竹簡??墒?,這“困”只是暫時的,若是像先生這樣帶著思考和批判去看待這些觀點,辨別孰是孰非,去糟取精之后,對同一問題的理解便會更全面更辯證了,困住自己的繭自然迎刃而解了。
作“簡”自縛,亦是讀書過程中“讀厚”的階段,至于破“簡”成蝶,則是“讀薄”的階段。何以解之?讀書中故事,品作家風骨,便是積攢碎片的過程,這些碎片就像背上的一條條竹簡,書愈厚,背的竹簡愈多。可需要警惕的是,讀厚的過程如盲人摸象,若最先摸到象鼻、象腿或象肚,可能會相應得出這是樹干、柱子或小船的結論,可這結論不一定準確。所以只一味地讀厚,作“簡”自縛是不可取的,還需要化零為整,把讀到的象鼻、象腿、象肚整合起來,整體把握事物——大象,這種把握即是“讀薄”,即是破“簡”成蝶。蘇子讀史正是如此,他想博古通今,便讀本紀、觀列傳、評游俠、覽貨殖……歷史知識越來越厚,對歷史認知也越來越薄。試想,若不是因為作“簡”自縛,又何能破“簡”成蝶呢?
此外,作“簡”自縛,還是一種真摯提醒——讀書需存疑解疑,自己才能有所長進。被奉為美國讀書圣經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寫道,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是閱讀最關鍵的方法。如果把讀書比作一場旅行,心中的疑問就好比旅行中的向導,越是想了解,越會尋求途徑去了解。而疑問越多,看似思維被竹簡困住,可殊不知唯有在疑問引導下,我們才能掙脫竹簡束縛,順利到達目的地。讀書貴能疑,疑才能有所獲;讀書重在縛,縛才能有所破。
讀書是一次歷練,是一場博弈,是一種新生。讓你我不畏作“簡”自縛,勇于破“簡”成蝶!
廣州市第六中學 (廣東省廣州市 5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