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




摘要 提高高三復習課中試題講評有效性是高三復習備考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教師建立試題講評教學系統(tǒng),基于學生的錯誤認知有效引導學生從答題思維走向命題思維,深刻理解題意,可以有效提高試題復習課講評效益。
關鍵詞 答題思維 命題思維 思維轉(zhuǎn)變 試題講評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高三試題講評課是貫穿高三一年復習過程的重要教學活動,尤其是在高考總復習階段更是占有主導地位,教師復習課試題講評水平的高低及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高考成績。然而,很多教師的試題講評課普遍存在著“逐題講解,重點不明”“方法單一,就題論題”“注重知識,忽視思維”等現(xiàn)狀,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復習課教學質(zhì)量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加強對試題講評課教學的研究,轉(zhuǎn)變講評思維,應該成為每一位高三教師備課的重點。
1試題講評教學系統(tǒng)的構建
試題講評是在學生練習或考試后,教師分析、研究試題考查的目標及學生的答題情況后進行的針對性講解與評析活動。其目的在于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
很多教師的講評課往往僅僅圍繞學生的答題錯誤來展開,并期望通過試題評析來改變學生的錯誤認知。教師必須時刻認識到學生答題錯誤要發(fā)生轉(zhuǎn)變必須基于以下兩個方面,才能開展有效糾錯:1學生錯誤的成因是復雜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對同一試題答題錯誤的情況(錯誤答案)可能有多種,而且即使是同樣的錯誤答案,其成因也可能是多樣化的。2學生的錯誤思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很難輕易發(fā)生改變,學生反復出錯(有些題目即便經(jīng)過多次講評)便是很好的例證。所以,教師要想改變學生的錯誤認知重新建立新的認知是有條件的:首先必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建立新認識的必要性;其次,對于新的認識,學生必須領悟到它的合理性,體驗到解決問題時的有效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建立新的認知。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學生的認知轉(zhuǎn)變僅僅依靠灌輸式教學是無法實現(xiàn)的,需要學生自己對原有認知進行優(yōu)化與重建。
根據(jù)教學系統(tǒng)論,講評教學系統(tǒng)主要由教師、學生和試題3個核心要素組成。由于試題是命題者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因此從思維的角度看,講評教學系統(tǒng)應該包括教師講評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的思維(簡稱為“講評思維”)、學生答題過程的思維(簡稱為“答題思維”)以及命題者命制試題的思維(簡稱為“命題思維”)。圖1反映了講評教學系統(tǒng)中3個要素與3種思維之間的關系。
命題者的命題思維和學生的答題思維是教師講評思維產(chǎn)生的基礎,深層次了解學生的答題思維與命題者的命題思維之間的差異是教師組織講評活動的前提條件。
2試題講評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師要想提高復習課試題講評的有效性,必須善于將學生的答題思維引向命題者的命題思維,消除兩者之間的差異,才能真正使學生理解題意,消除錯誤思維,運用恰當?shù)闹R與技能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在開展講評教學活動時,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從答題思維轉(zhuǎn)向命題思維呢?
2.1研究命題思維是試題有效講評的關鍵
研究命題思維,就是要明晰命題者編制試題的考查目標與意圖。教師要想深入把握命題者的命題思想與意圖,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對試題進行解讀與剖析:1試題設置了怎樣的問題情境,主要考查了哪些重要的知識與技能?2試題是如何體現(xiàn)生物學學科能力考查的,考查了學生的哪些關鍵能力?3試題解答過程中需要學生運用怎樣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了哪些生物學學科思想方法?4該試題考查了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哪幾個方面,如何體現(xiàn)?教師只有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試題才可能準確把握命題者的命題思維與試題的考查目標。下面以2021年1月江蘇省適應性考試生物卷中第20題為例進行分析。
[例1]真菌分泌的植酸酶作為畜禽飼料添加劑,可提高飼料利用率。科研人員對真菌產(chǎn)生的兩種植酸酶在不同pH條件下活性的差異進行研究,結果如圖2所示。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植酸酶只能在活細胞中產(chǎn)生,可在細胞外發(fā)揮
B.真菌合成的植酸酶需要經(jīng)高爾基體參與,才能轉(zhuǎn)運到細胞外
C.植酸酶A的最適pH為2或6,植酸酶B的最適pH為6
D.兩種酶相比,植酸酶A更適合添加在家畜飼料中
參考答案:C。
分析:命題者主要以酶及其相關知識為考查情境。從必備知識來看,本題主要考查酶的產(chǎn)生和pH對酶活性的影響,同時涉及分泌蛋白的相關知識。從關鍵能力來看,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酶及相關知識的理解,考查學生讀圖、識圖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重點考查在已有的知識框架下,學生對所獲取信息的判斷及綜合分析能力。從學科素養(yǎng)來看,主要考查學生的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對生命觀念的考查主要體現(xiàn)在pH對酶活性的影響,滲透了結構與功能觀;對社會責任的考查主要體現(xiàn)在結合圖中信息,選擇合適的酶添加在飼料中,能夠基于生物學的基本觀念,做出理性判斷,嘗試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另外,選項C中如果說明植酸酶A的最適pH為2或6,應該出示2幅圖分別顯示植酸酶A的最適pH,充分體現(xiàn)了基礎性和創(chuàng)新性。教師在講評該試題時,必須充分把握以上命題思路及考查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講評教學,否則就不能在講評過程中引導學生達到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素養(yǎng)的目的。
對于試題考查的具體知識與技能,教師往往都能準確把握,卻往往會忽略解答試題需要用到的學科思維及學科思想方法。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從解答問題的思維入手,分析解答思維過程如何獲取與加工信息,涉及科學探究(提出假設、方案設計、現(xiàn)象預測、數(shù)據(jù)處理、模型建構、解釋推論等)的哪些過程;分析解決問題需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觀察、分析、比較、分類、歸納、總結等)和哪些學科思想方法與認知方式(物質(zhì)觀、能量觀、結構與功能觀等)等;分析解決問題思維過程所對應的能力水平(獲取知識能力、分析綜合與解答問題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教師只有把握試題考查的學科思想與方法,才可能明確學生答題思維與命題思維的差異性,才可能達成將學生錯誤的答題思維引向命題者命題思維的講評教學目標。
2.2把握答題思維是試題有效講評的前提
把握學生的答題思維就是要弄明白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是如何思考與解答相關問題的。根據(jù)問題解決心理機制(圖2),把握學生答題思維,教師必須知道學生面對試題時篩選問題信息、提取信息與加工信息的過程。
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往往將學生錯答的試題尤其是
全班錯誤率高的試題作為講評對象。當然這樣的選擇有一定的道理,失分率高說明大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理解題意,答題思維存在問題。學生的答題思維是內(nèi)隱的,隱藏在學生給出的答案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4種方法來準確把握學生的答題思維:1經(jīng)驗分析法。教師結合試題類型及命題思路,借助自己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來分析、預測學生發(fā)生錯誤的可能原因。對于一些常規(guī)題目,有經(jīng)驗的教師常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析。2個體訪談法。在練習或考試后,教師帶著問題去訪談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問題重現(xiàn)學生當時的答題思維過程。對一些非典型性錯誤,可以采用這種方法。3直接呈現(xiàn)法。教師在講評試題前或過程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解答過程呈現(xiàn)在黑板上,直接展示學生的答題思維過程,引導全班學生一起分析。4問題引導法。教師設置一些與試題解答有關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回答,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的解答思維過程,教師可以在上課提問時采用。下面以2021年1月江蘇省適應性考試生物卷中第11題為例進行分析。
[例2]交換是基因重組的基礎,A、B兩基因交換的3種模式圖如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和乙的交換都會產(chǎn)生新的重組類型配子Ab
B.乙和丙的交換都會產(chǎn)生新的重組類型配子aB
C.甲、乙和丙的交換都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
D.甲、乙和丙的交換都能導致新物種的產(chǎn)生
參考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是以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交叉互換為命題情境,考查了“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發(fā)生交叉互換,會導致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組”和“基因重組會使子代出現(xiàn)變異”等重要概念,突出考查了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發(fā)生交叉互換對產(chǎn)生的配子的影響。學生要能夠從圖中推導出甲、乙、丙分別產(chǎn)生4種、2種和4種配子。本題對學生讀懂圖意,并從圖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分析與推導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題雖然正確率還可以,但通過個體訪談與問題引導,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選擇選項C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上課時記住了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與交叉互換是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但對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是如何發(fā)生交叉互換的機理并不了解。這一方面是因為教材中僅通過一幅圖簡單提及交叉互換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沒有深刻理解減數(shù)分裂過程的本質(zhì)。因此,教師在講評本題時要基于題意及教材中的圖例,適當進行拓展和延伸(單交換、雙交換),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交換”:是否一定會導致基因重新組合;基因重新組合會導致子代產(chǎn)生新的性狀類型,但是否會導致新物種產(chǎn)生還要看是否產(chǎn)生生殖隔離。教師在講評試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學生是如何思考的。教師只有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從錯誤的答題思維出發(fā),剖析原因,對標命題者的命題思維,才可能縮小兩者的差異,達到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講評目標。
2.3轉(zhuǎn)變講評思維是試題有效講評的保障
講評教學活動的本質(zhì)是將學生錯誤的答題思維引向命題者的命題思維。因此,教師的講評教學必須立足學生當前的答題思維,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讓教師和學生圍繞問題開展多元對話,并在教師的適時指導下引導學生建立與命題思維相一致的新的答題思維。所以,轉(zhuǎn)變教師的講評思維,改變過去單一地就題論題,引導學生從答題思維走向命題思維是試題講評課有效性的保障。
為糾正學生的錯誤答題思維,使得講評工作結束后學生的解題思維趨同于命題思維,教師在設計講評活動時,應根據(jù)教學目標的分解情況,從起點目標(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入手,設置序列化的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并開展探究;然后,還要根據(jù)情境中包含問題的功能與目標,安排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活動(交流討論、自主學習、體驗反思等),從而讓學生在獨立解決、交流探討、總結反思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點撥與引導,通過領悟、建構新思維方式而轉(zhuǎn)變錯誤思維。當然,通過問題引導與解決而建構起相應的正確答題思維后,教師需要及時安排合適的練習供學生進行鞏固與遷移訓練,既檢驗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優(yōu)化的答題思維是否真正建立,同時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相關核心知識、學科方法及學科思想的理解與深化。例如,在講評例2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交流: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主要變化特點是什么?分別發(fā)生在什么時期?2你能否畫出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的模式圖(以四條染色體為例)。3分別出示由簡到繁的幾幅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圖,要求學生寫出互換以后最終產(chǎn)生的配子類型。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分析、思考、討論中將自己原有的答題思維逐漸趨同于命題思維,從而加深核心知識的掌握,獲得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總之,試題講評教學應該以試題命制者的命題思維和學生的答題思維為基礎,在研究兩者差異的基礎上,教師優(yōu)化講評思維與策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實現(xiàn)將學生的答題思維引向命題者的命題思維,并達成一致,從而提高復習課試題講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梓生,吳菊華.中學化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十二堂必修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
[2]楊梓生.基于“對話哲學”的教學設計[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5):15-18.
343950031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