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統計局,山東 濱州 256600)
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發揮統計決策參謀作用離不開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建立健全民營經濟統計監測體系刻不容緩。本文在研究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確定民營經濟統計范疇,依托當前的統計資料,探討民營經濟統計方法,以期為民營經濟統計制度方法研究及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民營經濟在發達國家很少提及,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長為中國經濟的新生力軍。
在民營經濟概念界定方面,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在理論層面并不清晰,山東省在本次試點中采用的民營經濟概念:企業資產為大陸公民私有的經濟成分,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經濟和其他私營經濟成分。監測對象分為三類:個體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民營成分、非企業法人單位私有經濟成分。
“民營經濟”暫未有統一的定義,學術界與國內專家學者所引用的統計資料普遍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選用了除去國有經濟以外的經濟數據認定為民營經濟的數據;也有直接用私營個體經濟的統計數據。這種差異造成民營經濟統計數據只能在小范圍的系統內比較,而無法提供區域間、部門間的橫向對比。
基于此現狀,制定形成一套詳盡、全面地反映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統計制度方法、統計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調查制度,不僅僅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為促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與國際標準的銜接,我國在2008年SNA(國際通用的國民賬戶體系)的基礎之上修訂并形成了新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體系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所有制的形式及相關內容,但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的統計核算也需要按照所有制的形式進行分類。民營經濟是以所有制形式考量的全新視角,在統計核算的過程中必然不能成為“真空”。建立健全民營經濟統計制度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以其涵蓋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特點,在提供就業機會、充分利用勞動力、保證財政稅收等方面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我國民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漸顯現。構建一套完整革新的民營經濟統計制度,可以彌補當下民營經濟統計數據的缺失,滿足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需求,從而準確把握民營經濟乃至全部經濟的發展結構,充分發揮統計數據在政府決策中的參謀作用。
我國各省市區都開展了民營經濟的統計工作,并發布數據,然而因為沒有統一的統計方法,導致各地統計數據不可比,最終也影響到了GDP的統一核算。由此可見,建立一套標準的民營經濟統計制度與指標體系,使統計部門可以有章可循,地區之間可以相互比較,可為整體研究我國及各省市區民營經濟發展狀況提供統一的系統資料。
民營經濟一般情況下可以理解為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土范圍內進行的經濟活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港、澳、臺同胞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然而,在工商登記時,規定的注冊類型并未將港澳臺商投資作為國內投資,而是作為外資,因而從實際管理角度,民營經濟不包括港、澳、臺商經濟。
在現有的統計指標中,經濟普查時使用的指標涉及范圍很廣,涵蓋的內容也非常全面,但是在非普查年度,統計報表趨于精簡,這就意味著統計報表所包含的關于民營經濟指標有所減少。因此,民營經濟統計制度確定的關鍵在于是否可以選取合適的,以所有制形式劃分的經濟指標。
結合對民營經濟的概念和確定的民營經濟統計原則,基本可以確定民營經濟統計方法。
由于民營經濟涉及多產業、多行業、多所有制,在現行登記注冊類型與統計報表中并沒有明確的“民營”指標,因此我們只能在理論概念的基礎上,采取“倒扣法”“累加法”等方法,使用逆向思維辦法,核算民營經濟的統計數據。實際統計工作的關鍵在于采用哪一種指標來界定所有制的形式、劃分經濟類型。通過比較現有的統計報表,可以從以下兩類指標中進行選擇:
一是“實收資本”指標。統計報表《調查單位基本情況表》中“實收資本”的統計指標,具體包括六種形式: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臺資本和外商資本。根據研究,按照民營經濟范疇可以將個人資本與民營資本劃入民營經濟統計范圍。二是“登記注冊類型”指標。在統計報表《調查單位基本情況表》中,我們選取“登記注冊類型”指標,具體包括內資、港澳臺商投資與外商投資三部分的內容,民營經濟主要集中在“內資”部分。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登記注冊類型存在界定不清的情況,我們可以結合“企業控股情況”具體分析,即登記注冊類型為股份合作與其他聯營,其中如果“企業控股情況”指標為國有控股或是集體控股的,就可以認定為企業屬于非民營范疇,不能納入民營經濟統計范圍。
上述兩種指標均依托法人單位基本情況中的指標進行所有制形式劃分,據此得出的結果僅是法人單位的民營經濟相關指標,然而,從市場主體分類,民營經濟也包括個體私營單位等各種市場主體。根據現有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絕大部分的民營經濟統計是建立在GDP核算年報的基礎上,因此以下幾類特殊情況需要單獨界定:
1.個體工商戶創造的民營經濟價值應納入所屬行業的經濟范疇。統計報表中的《調查單位基本情況表》僅限于法人單位,個體工商戶的所有制結構情況不在其中,無法一概而論。個體工商戶在法律上界定為:工商業經營符合民營經濟中以“民”的特點的,其創造的價值應全部歸屬在民營經濟中的“個體私營經濟”。
2.農業產業中的民營經濟占比要通過企業內部產量的具體結構進行確定。由于當前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并不是通過企業核算的,因而無法直接通過企業的實收資本結構準確區分。建議一方面通過“實收資本”確定農業企業中的民營占比,計算企業部門的民營經濟總量;另一方面通過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行業內部的產量結構,如林業中的林產品產量和竹木采伐產量、漁業中的捕撈產量和養殖產量等,來計算非企業部分中的民營經濟總量與占比。
3.建筑業需要使用經濟普查數據,來確定個體私營單位的增加值。根據《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的規定,建筑業總產值、建筑業增加值等是依據當年資質內建筑業企業的財務報表計算所得,并未考慮個體私營單位可能創造的經濟價值。但這可在5年一次的經濟普查中予以彌補,并對前5年數據進行修訂。由于建筑業無法收集到平時年份的數據,只能借助經濟普查收集到的個體私營單位增加值占資質內建筑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進而推算出平時年份的增加值,用于計算個體私營經濟單位的增加值。
4.民辦學校、醫院等社會組織是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都帶有準官方性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習慣性將其與行政事業單位、教育、衛生等機構放在一起,而忽視了其對經濟價值的貢獻,這部分民間組織機構創造的經濟價值應單獨計算,并納入所屬行業的民營經濟中。然而,日常的統計資料中并沒有各行業民間組織機構在所屬行業中的比重,只能借助上一次經濟普查資料,推算平時年份的分行業統計數據。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采用“累加法”,根據“實收資本”與企業登記類型、控股情況相結合的方式分內資、港澳臺商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分別進行測算。
1.內資企業分私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兩種情況。具體包括:私營企業,即私營獨資(171)、私營合伙(172)、私營有限公司(173)、私營股份有限公司(174)4個類型的企業,不考慮“實收資本”情況,將其全部納入民營經濟統計;股份合作企業(130)、其他聯營企業(14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159)、股份有限公司(160)、其他(190)等混合所有制經濟企業利用“實收資本”構成計算法人資本和個人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根據這一比例計算民營經濟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比重。
2.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情況。具體包括:與港澳臺商合資經營(210)、與港澳臺商合作經營(220)、其他港澳臺投資(290)等企業利用“實收資本”構成計算法人資本和個人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根據這一比例計算民營經濟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比重。
3.外商投資情況。具體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310)、中外合作經營企業(320)、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340)等企業利用“實收資本”構成計算法人資本和個人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根據這一比例計算民營經濟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比重。
該方法是基于法人單位的實收資本內部結構,推算所屬行業的各所有制比重,結合GDP中的門類行業或大類行業經濟總量,用于計算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占比,再將個體經營戶創造的個人經濟總量、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經濟總量、歸屬于民營經濟的社會團體等對應行業納入民營經濟范疇,匯總得出民營經濟總量。
按照濱州市民營經濟監測現行方案測算,2019年上半年,濱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為53.9%;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營業收入、利稅為233.56億元、60.46億元,分別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利稅的64.13%、63.62%。
通過試填試報,從監測的結果來看,符合濱州經濟發展趨勢,監測制度的相關性得到驗證。
濱州市民營經濟占GDP比重和占稅收比重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個百分點左右,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民營經濟實交稅金占全部稅收的比重明顯偏高。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稅率較高的重工業、化工業占比相對較高。2019年,濱州重化工產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0%左右。二是稅率較低的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占比相對較低。2019年,濱州服務業占GDP比重為48.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三是能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規模小。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產值下降12.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1.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具體來看:
1.濱州市工業行業集中度大、分化明顯。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涉及32個行業,企業普遍集中于紡織業、有色金屬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及黑色金屬業等行業中,占民營工業總量超九成。
2.服務業民營經濟短板明顯。從行業分布看,濱州市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行業占比高,這些行業開放程度高、競爭激烈,增加值率低。從發展階段看,濱州市城鎮化率偏低,個體私營經濟的規模普遍較小,品牌意識較差,市場競爭力不強,盈利能力偏弱。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利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從改革開放進程看,服務業中某些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入場”意愿不強。
3.濱州市研發經費投入總體進入“高占比、低增幅”的發展瓶頸期。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大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緩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少,新增有研發活動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后備力量不足。另外,部分縣區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財政補助等普惠性政策宣傳落實仍有不到位的情況,市、縣、區財政科技投入總體偏低,政府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不大。企業創新意識不強,重設備引進、輕研發投入的現象仍較為普遍。
由于現實情況與理論研究存在一些差距,通過實踐反饋,我們發現民營經濟統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在使用“實收資本”這一指標進行民營經濟劃分時,由于部分企業本身存在多種所有制結構,而受到信息不全面的限制,無法對其結構進行進一步分解。在民營經濟增加值計算方法中分攤了5類資本合計中的占比,造成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第二,由于現行統計制度,無法對《調查單位基本情況表》《財務狀況表》做出準確性與完整性的評估,導致統計指標可能存在漏填或者填報不準確的情況,最終影響統計結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綜合考量實際填報情況,如何選取科學的、符合實際情況的、操作性更強的填報方式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第三,私營企業與個體戶統計存在較大困難。從統計工作的實踐經驗來看,私營企業與個體戶統計報表的時效性無法得到滿足,很多企業上報積極性不高,需要多次催報。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一是私營企業、個體戶不愿透露經營情況。二是有的上報數據不太真實。主要表現在一些私營企業和個體戶不能真實反映生產經營情況,部分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受利益驅使漏繳稅費,因而瞞報實際經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