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雯
你知道嗎?有一座礦山竟然是世界遺產。這個礦山就在意大利的撒丁島上的地質礦山公園中。它之所以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一個礦山類世界遺產,不是因為它出產的東西多么稀有,而是它的工程設計夠特別。
這么難采的礦石,不要了?
這里的礦山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就已經有初級的金屬冶煉技術,通過古羅馬商船運送到歐洲內陸。因為這里有制造儀表需要的鋅和制造子彈必不可少的鉛,所以經歷了德國、比利時等國的主人,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世界工業的發展。
不過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它的主人可是為它頭疼呢——礦山的出入口在半山腰,礦石要由軌道車廂運到700多米外的碼頭裝船再送往德國,這樣的運輸過程非常不方便。隨著礦山繼續往下挖,運輸越來越難,所以后來就算天氣好的時候,一個星期才能運走一艘船的礦石,更別說天氣糟糕的時候了。礦是好礦,但是運輸太難,于是德國人把這個“燙手山芋”低價賣給了比利時。
給“燙手山芋”找個新出口
比利時人知道這個礦山“燙手”的緣故,就請了一位意大利工程師來改造這個糟糕的礦石運輸工程。這位工程師叫維切利,他年輕時跟著父親在地中海捕魚,對當地的水文相當熟悉。在經過一年的研究之后,維切利提出一個大膽的解決辦法——把礦口開在懸崖上,由軌道車把礦石運到出口,再由機械臂將礦石運到停泊在下面的船上,無縫對接,省時又省力。
這近乎全自動的運輸方式,對當時的歐洲來說,絕對是高端技術,一時之間引起無數同行的注目。在1990年,這座礦山因資源枯竭被關閉。因為這條工業礦石自動輸送帶曾促進了整個時代的工業升級,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才將其列為第一個礦山類的世界遺產。現在,撒丁島將整個無縫連接的開采過程都保護開放出來,所以,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當時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