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從泰國三站比賽的表現看,安賽龍無疑是最突出的,以現實狀態橫向比較,安東森無論是技術特點還是整體攻擊力較安賽龍還是略遜一籌。但是,笑到最后的不是安賽龍而是安東森,其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就是安東森的心智。
安賽龍身高馬大,打法以“頂底線抓過渡突擊”為主,他的網前推挑球技術爐火純青,底線強攻和突擊能力也是笑傲江湖,如果與他硬碰硬斗底線,安東森很難有好果子吃。所以,安東森從一開始就設計了針鋒相對的戰術策略——斗前半場。如果球在網前,安東森就盡量推撲壓,不斷施以壓力,爭取在中后場突擊解決問題;一旦球到底線,他就采用軟壓打點、打連貫,盡量把勝負手、決賽拍轉移到前半場。這種打法目前還沒有成型的名字,類似雜合體,前半場推撲壓有點像金廷,后半場軟壓打點像桃田賢斗。這種打法頗有新意,也頗有難度,然而總決賽的成功體驗,必定會讓安東森進一步鞏固和完善這一打法。東京奧運會他是否會大爆冷門,我們拭目以待,這也是本期選擇安東森的主要原因。
“控制網前”這個概念說起來輕巧,做起來非常不易,相對于“控制底線”的難度要大得多。因此,早期打法大多從控制底線開始,隨著攻擊力的不斷增強,逼著打法的爭奪焦點向網前轉移。一旦比賽雙方都把注意力放在網前,那么“控制網前”就演變成了“斗網前”,即網前技術的大比拼。
網前技術無外乎“搓、勾、放、推、撲、壓”。這里的“壓”主要是指平網口球,介于“推”和“撲”之間,運用手腕、手指發力將球平壓出去,發力類似“抽”,屬于網前硬技術。在這次比賽中,安東森使用網前硬技術較多,目的就是為了限制安賽龍在網前的高點搓放和彈推的優勢技術,以推撲壓技術壓縮空間,縮短時間,迫使對手只能擋攔或彈拉高球,從而為自身創造中半場搶攻的機會。這一策略在限制安賽龍的網前做球方面相當有效。
如圖1-1所示,安賽龍在底線正手軟壓直線,安東森反手擋直線(圖1-4)。安賽龍上網后仍然占據高點(圖圖1-6),正手放網。因為安賽龍打法的戰術重心在后場,所以放網以后他總是略微后撤(圖1-9),以便準備后場搶攻。而安東森正是利用了安賽龍身體重心的少許后移,大膽重復放網(圖1-11)。安賽龍正手勾對角,質量比較一般(圖1-15)。安東森拿到了稍高一點的擊球點,此時他的出手非常果斷,正手平推直線邊線(圖1-17),弧度壓得很低,根本不給安賽龍底線攻擊的機會。安賽龍只好反手過渡直線,安東森堅持不起高球,正手低點放網(圖1-22)。安賽龍上網后反手勾對角,安東森緊接反手推直線,弧度仍然低平(圖1-29)。由圖1-30可見,安賽龍準備進攻,但是因為出球線路離身體較遠,且弧度較低,進攻會很勉強,效果也非常有限。由此可見,安東森的網前策略非常清晰有效,低點放網,高點推壓,輕易不給高弧度底線球。

安東森打法的攻擊性多數是通過網前高點推壓來實現的。如圖2-1所示,安賽龍在左區發小球,出球以后,安東森像餓狼撲食一般(圖2-4)迅速撲向網前,然后果斷推壓中路追身(圖2-6)。因為球速實在太快,安賽龍招架不住,匆忙中將球擋出了邊線。

圖3是安東森在網前的連續逼壓過程。圖3-1顯示,安賽龍在右區發小球,安東森接發球照樣推壓很兇,正手推壓直線(圖3-3)。安賽龍以反抽直線應對(圖3-6),然后安東森快速連貫正手勾對角(圖3-8)。安賽龍正手擋遠網稍有瑕疵(圖3-11),安東森再次抓住機會,上網反手快勾對角。從圖3-10安東森的準備姿態看,他的上網意識已經武裝到牙齒了。因為準備快,所以整個勾球速度也快得超乎尋常。圖3-12顯示,安賽龍顯然已經疲于奔命,極度被動中反手挑直線,質量明顯受損。然后只見安東森果斷在半場起跳(圖3-15),正手突擊殺直線,一錘定音。

網前爭斗并非時時都能搶到高點,很多時候是中點(網口之下網下沿之上)和低點(球網之下),這時候只能推挑或放網、勾球。如今的網前處理大多是擋放遠網,然后中半場準備突擊。在這種情況下的網前低點處理,推挑容易被抓突擊;放網又容易被反搶近網,總而言之處理難、風險高。
如圖4-1所示,安賽龍在中場擋遠網,安東森處在遠網低點狀態(圖4-3)。挑高球被安賽龍打肯定不行,所以安東森堅持低點放網,由圖4-4的放網動作可見,安東森已經非常小心和細心,可是技術動作還是出現了小瑕疵,放網球弧度稍高了一些(圖4-6)。然后安賽龍一個高點正手快勾,居高臨下球速很快。安東森立馬陷入極度被動,無奈之下只能魚躍救球(圖4-11),出球質量大打折扣。安賽龍緊接一個反手快推對角,安東森已經鞭長莫及了(圖4-18)。由此可見,控網前打法其實具有相當高的風險性,對于網前技術精度的要求極高。因為網前本身就是高風險地區,稍有差錯就萬劫不復,這也是大多數人選擇“控底線”的主要原因。但是這場比賽對于安東森來講,拼底線的答案是確定的,所以他寧可冒“斗網前”的風險,結果冒險成功。

安東森“控制節奏打點進攻”的特征,在去年11月的丹麥公開賽中已經展露無遺,而在本次比賽中,則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進攻的特點是打準、打巧,主旨不是一拍打死對手,而是給對手制造困難,迫使對手出球犯錯誤,然后快速連貫下一拍,爭取在中前場解決戰斗。這種策略避免了底線頻繁強攻,能夠大大降低體能消耗,對于傷病初愈后的安東森尤為適合。
如圖5-1所示,安賽龍接發正手推直線,安東森以正手抽壓直線回擊(圖5-3)。安賽龍反手擋直線,出球弧度稍高(圖5-6)。安東森抓住戰機果斷施壓,繼續正手抽壓對角(圖5-7)。安賽龍正手反抽直線回擊,安東森高高躍起,在中前場實施頭頂封壓直線(圖5-10)。安賽龍繼續正手擋直線,安東森反手放網(圖5-13)。安賽龍正手挑直線,安東森迅速后撤底線,非常快速輕盈地起跳頭頂點殺對角(圖5-20)。因為進攻落點比較靠近邊線,安賽龍只有倒地救球(圖5-23)。就在安賽龍倒地瞬間,安東森已經不顧一切地沖向網前,在來球剛剛越過網口之時把球撲死在對方的場地。這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底線進攻方式是桃田賢斗的拿手好戲,現在歐洲人也用的得心應手了。

這種打點連貫進攻的好處,不僅體現在前半場能夠取得主動,有時在進攻落點特別刁鉆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得分,而無需連貫下一拍,充分體現了“四兩撥千斤”的節省化功效。
如圖6-1所示,安賽龍反手放遠網,后移重心準備底線進攻(圖6-4)。但安東森并非推挑底線而是重復放遠網(圖6-5),安賽龍稍有被騙,二次起動后在網前稍顯被動(圖6-6),他反手挑對角,如圖6-13所示這一挑球還是非常到位的。安東森還是一樣地打點進攻,頭頂殺直線,但是線路太刁鉆,球直奔單打邊線而去,安賽龍盡管身高手長,結果還是鞭長莫及(圖6-15)。

圖7的戰術與圖6如出一轍。安賽龍在底線正手抽壓對角,安東森在網前正手快勾對角(圖7-3),這種網前快速連貫的手法與桃田賢斗酷似。之后安賽龍在網前被動挑球,正手挑直線。安東森后撤底線,也沒有跳得很高,只是不輕不重地頭頂殺直線(圖7-11),但是落點控制精準,又是奔著單打邊線而去(圖7-15),安賽龍又是一個望球興嘆的表情。

任何運動員都是人而非“神”,比賽過程中總會有犯錯誤的一刻,差別就是:有的人知道回頭,有的人卻執迷不悟。
第三局,安東森在15比9領先的大好局面下,一直被安賽龍追分。當比分至15比13時,安東森明顯出現著急情緒,連續強攻的打法開始抬頭,表明他產生了通過連續快攻早點結束戰斗的念頭。
如圖8-1所示,安東森在底線強攻,頭頂殺中路追身,然后快速上網推壓(圖8-5)。安賽龍反抽底線,安東森繼續實施強攻,頭頂殺中路追身(圖8-12)。安賽龍頑強防守,反手擋直線(圖8-13)。安東森再次上網,反手搶搓(圖8-16)。安賽龍正手推挑直線,安東森搓球后離網較近,此時后撤已經失去強攻的最好點,只好以直線高球過渡(圖8-23)。也許因為過度進攻導致體能消耗過大,安東森的高球居然不到位,被安賽龍抓到進攻機會,在后發球線之前起跳扣殺(圖8-27),正手殺直線直接得分。顯而易見,安東森連續強攻卻只落得“偷雞不著蝕把米”的結果。而且,因為著急的心態,安東森的領先局面一度被安賽龍反超。

好在安東森的腦子十分清楚,很快從著急心態中走了出來,回到了控制節奏的打點進攻當中,領先局面又逐漸轉向安東森一邊。
如圖9-1所示,安東森在底線繼續執行打點策略,正手輕殺直線邊線,目的就是要把安賽龍的防守重心調動開,更多讓他在移動中、被動中接球,增加出球犯錯的概率,然后找機會一擊斃命。安賽龍接殺反手擋直線(圖9-5),重心移動距離明顯較大。安東森搶高點搶近網搓(圖9-8),質量很好。安賽龍無計可施,只能推挑底線,而且質量有瑕疵。圖9-13顯示,安東森的后場進攻明顯是在后發球線之前發起的,他全力扣殺,頭頂殺中路追身(圖9-15)。安賽龍奮力抵抗,結果擋球出界。

綜上所述,安東森在競技狀態、競技能力均不及安賽龍的情況下,運用巧妙的戰術,智取強敵,確實可圈可點可贊。這場比賽的勝利意義,不僅僅是奪得總冠軍,更有可能幫助安東森從此脫胎換骨,躋身超一流選手的行列。這一戰例也是“智取”的經典案例,值得廣大球迷朋友們賞析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