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
中國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經寫過一部科學童話《菌兒自傳》,他以細菌的口吻,講述它們在人體中的漫游。在他的筆下,細菌在人的呼吸道中“探險”,在人的腸道中“開會”,一舉一動都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
這些出現在童話里的情節,在現實世界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原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身體里,有許許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細小生命在繁衍棲居。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還有更多我們同樣無緣親眼得見的生物,在不經意間與我們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些需要光學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方能窺見的生命,被統稱為“微生物”。你我他(她),就是軀干與微生物的一個共生體。它們常常被劃分為8個大類,也就是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這些名字的背后,是諸多痛苦的記憶。貫穿整個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更早一些時候,在抗生素誕生之前,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的致病性細菌常會導致危及生命的感染;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的鼠疫,由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時至今日仍然是人們嚴防死守的烈性傳染病。從真菌感染導致的足癬,到源于立克次氏體的斑疹傷寒,我們常常能在微生物的陣營里,找到許多疾病的源頭。
除了疾病,微生物也不時會在其他方面帶來麻煩。食物的變質腐臭,要歸因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封裝不當的酒會酸敗成醋,因為混入酒中的醋酸菌會將酒精轉化成為醋酸;常年背陰又潮濕的房間,還有放置其中的書籍和服裝很容易發霉……
但人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微生物。且不說那些與我們常年共生,參與到人體生命活動中的微生物,很多美味的食物,也要歸功于微生物的創造。中國南北朝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xié),在他寫作的農書《齊民要術》中,給出了制作豆豉和奶酪等發酵食品的最佳溫度。他還建議用腋下體溫作為標桿,來衡量正在發酵的食品的溫度,再及時進行調整。雖然那時的他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卻憑借經驗性的知識,找到了使參與發酵過程的細菌擁有最佳活性的溫度。
將近350年前,當荷蘭顯微鏡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第一次看到池塘水中的種種微生物的時候,他已經為人類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今天,越來越精細的設備,正在幫助我們了解那些僅憑肉眼無法看到的生死枯榮;但與我們亦敵亦友的微生物,仍然蘊含著無數待解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