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無論我們的年齡多大、走得多遠、過得如何,都會忍不住地牽掛和向往。無論外面的風景多么精彩、熱鬧和美麗,都抵不過它的溫暖和獨特,它最能觸及與牽動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情感,它便是我們的“家”。
有人說“家”是溫暖的避風港、堅強的后盾、永遠的心靈加油站、力量的來源、最熟悉的味道……雖然有著太多關于“家”的美好形容,但每個人記憶和感受中的“家”卻又是那樣的獨一無二和滋味萬千,關于“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會如何形容自己的家呢?
在我學習了心理學并在這個領域工作了24年之后,我越來越深刻地發現:家,對于每個人都有著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與意義。在我的每一位求助者身上,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無論其尋求幫助的是有關個性、情緒、情感,還是事業與財富,幾乎85%以上都涉及其原生家庭的模式和教養方式,都涉及父母對其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是每個人最初的社會化場所,最主要的成長環境,這些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甚至早在我們的記憶產生之前就開始了。我們人生最初的親子關系和最早期的家庭教養,以及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相處,使得我們逐漸形成自己對世間的好惡和價值觀,為我們提供社會交往、情緒管理等一系列社會化行為的模型。
李明(化名)是一個初二年級的學生,有次竟然穿著校服支著傘睡在馬路邊的躺椅上,民警接到路人的電話,前去詢問,才知道他是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被爸爸責罵了一通,便“慪氣出走”,不想回家。李明為此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到:他一點也不愛我、不配當我的爸爸,別人家的爸爸都比他講道理、和善。
李明的爸爸是一個技術工,性子急躁,不善言辭,平時除了忙于工作,就是一門心思地想要把李明培養成才。當李明被送回家時,他爸爸一米八的大漢,含著淚感謝民警。
當我問李明:你考試不理想時,自己是什么樣的感受?李明回答:“挫敗、難過、不好意思、緊張、害怕被責罵。”我問他:“你自己想不想考好呢?”他很堅定地說“想”。我又接著問:“有沒有哪門學科你是不學就會,不多加練習就可以學得很好的?”他回答:“沒有。”
于是,我告訴他:“其實你爸爸的感受也是這樣的。當你考試不理想時,他也會很挫敗、緊張,因為他覺得是自己沒有教育好你。而他也想做你心中最理想的爸爸,但是沒有任何學科或者老師教導他怎么成為一個會表達愛的完美父親,所以,他不會做爸爸,他也是在和你相處的過程中,一邊犯錯一邊學習的。不是爸爸不愛你,而是他不會表達,他在努力給予他所能給你的一切,只是用錯了方式。”
你呢?你對自己的爸爸媽媽有著怎樣的評價呢?他們是你理想中的父母和知心朋友,還是他們也可能和李明的爸爸一樣,很愛自己的孩子,卻又在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愛呢?
田力(化名)最近迷上了網絡游戲,常常關著門在房間里玩游戲,還在房門上貼了一張“非請勿進”的紙條,他跟父母說:“我現在長大了,需要自由和空間,你們真的愛我就不要管我。”
父母向來對田力特別寵溺,最初田力迷戀上網絡游戲,他們也沒覺得不妥,認為只要孩子開心就好。但后來田力開始足不出戶,深夜還在玩游戲,甚至還不想去上學,父母這時才著急起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田力一樣,認為“如果父母愛我,就不要管我”和“我長大了,我需要平等和自由”。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心理學上把它稱為“青春期的叛逆”。這表示我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在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控制”,也特別不喜歡他人還把自己當小孩看,想要平等,想要以成人自居。
加上現在很多人都和田力一樣,在父母沒有原則的溺愛下長大,就更加不懂得家庭次序的重要性,有時候還會對學校的孝道教育和父母的管教反感,更談不上可以做到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中所言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就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誨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我們來談談在家中立規矩和孝敬禮敬父母的重要性吧。先試想一下,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不論多么龐雜,每個星體都在自己的軌道上井然有序地運行,如果,有一顆星球不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轉,而跑到其他行星的位置上,會發生什么?史無前例的災難!而家庭其實也是一個小宇宙。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和德國最負盛名的家庭問題心理治療師海林格都在其各自的學術領域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家庭是一個系統,需要穩定和健康的次序。
家庭成員交互作用時所產生的有形和無形規則構成了比較穩定的家庭結構,成員間形成特定的交往模式。在這個系統中會隨著家庭的建立和家庭成員的變化,形成夫妻亞系統、父母亞系統、親子亞系統和同胞亞系統,一旦這些系統出現次序和規則上的失調,就會引發家庭成員的各種狀況與問題。
在我所進行的心理輔導中,也的確發現家庭成員的各種問題,比如情緒、性格、金錢等方面的困擾,是同家庭系統里的一些次序和規則失調有密切關系的。
因此,一個孩子要在家庭中健康成長,既需要和父母有著親密的關系和愛的連結,保有一定的自由空間與自我選擇權,也需要有基本的家規和次序。心理學的實驗發現,看似約束人的紀律,其實能帶給人基本的安全感,是形成規律、讓我們健康生活的保證。
很多成功人士時常和自己的父母做深度的情感鏈接,不僅僅孝敬父母,還每天給父母發小紅包,為自己在各種關系:人際關系、金錢關系和身心關系上種下“善”和“愛”的“種子”。隨著他們和父母關系越來越好,父母越來越開心,家庭越來越和諧,他們的事業和人際、個人的健康和情緒等各個方面也越來越好。就如古話所說:家和萬事興。
小莉(化名)的爸爸找我為小莉做心理輔導時,她正處于重度抑郁的狀態中,人暴瘦,還有輕生的念頭。爸爸以為是小莉剛剛出國讀高中不適應,人際交往不順暢,同時身體素質不佳所致。但當我和小莉進行了深度溝通,才發現是父母的婚姻問題導致小莉想要用“生病”來吸引父母的關注與愛。
你有沒有小時候一生病就被父母百般疼愛和照顧的經驗?你仔細回想一下,你有沒有用生病達到過某個目的?比如,想要爸爸媽媽回家陪你?或者可以不去上學和參加考試?
當然,這樣的經歷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但假如,你的爸爸媽媽常常吵架,或者他們像小莉的父母一樣,已經離婚,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也許小莉的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小莉之所以會有嚴重的抑郁表現,最主要是因為父母離異后她跟著媽媽生活,而爸爸媽媽即便在分開后,關系依舊特別糟糕,她常常聽到兩個人在微信上吵架,加上爸爸一直工作繁忙很少關心她,讓她倍感孤獨。后來爸爸組建了新的家庭,她更加感覺自己被“遺棄”了。小莉說:“一定是我不夠好,爸爸才會和媽媽離婚,而且選擇不要我的。”
當我直言“你其實就是想用生病來獲得爸爸的關注與愛,想要爸爸媽媽可以一起來陪你”時,小莉忍不住哭了。隨著我的疏導,小莉意識到并接納了3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每一個孩子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父母,都想擁有善解人意、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和和諧幸福而完整的家,但很遺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幸福。有不少人就像小莉一樣,父母雖然愛自己,但卻因為彼此無法相處,不是長期爭吵就是分崩離析,若身處其中不僅無法感受到愛,甚至還會成為不健康家庭模式的受害者。
如果你不幸也和小莉一樣,你一定認識到一點:愛是每個人都最需要的,卻是最缺乏學習的生命課題,而家有時候給不出你想要的愛,因為它其實是所愛的學校,你從中學習如何去愛。“如何正確地給出愛、如何有效地表達愛、如何能夠彼此相愛”是這所學校最大也是最難的考題,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需要在這所學校里一起學習和成長,這才是家庭真正的意義所在。
最后,我想用一個心理學的調查發現來告訴你,修習好“愛”的這門家庭功課,是多么的重要和有價值。
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什么樣的人更幸福更健康”的研究,在對724名研究對象進行長達75年的跟蹤后發現,那些幸福健康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擁有非常高品質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家庭關系。也就是說: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而無關財富、名望,或是否更加努力工作等。
研究指出:與家人、朋友、鄰居聯系緊密的人,比不善交際、不合群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孤獨的人到了中年,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衰退更早,壽命也更短。而在80歲時還對自己的婚姻家庭很滿意、對伴侶很信任的人,記憶力更不容易衰退;反之則會更早地出現記憶力下降等健康問題。良好的親密關系能減緩衰老帶來的痛苦,那些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滿意度高的人更健康。
(責任編輯 /黃盈盈?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