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日前,證券市場有兩大熱點,都涉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一是廣東榕泰因財務造假將被證監部門高額罰款;二是養豬龍頭企業牧原股份被知名大V質疑財務造假。
2021年3月13日,廣東榕泰公告稱收到證券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因為公司存在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年報、虛增利潤、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將被處罰,其中公司罰款300萬元,董事長330萬元,財務總監160萬元。廣東榕泰成為首家被按照新證券法實施處罰的上市公司。
同一天,知名證券大V“天地俠影”發文質疑市值達4000億元人民幣的A股養豬行業龍頭牧原股份多項財務指標不合理,有財務造假、利益輸送等嫌疑,引發市場激烈討論。
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主要依據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但長期以來,財務造假等一直是中國證券市場頑疾之一。近年來,證監會查處了多起重大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比如獐子島扇貝跑路鬧劇。
A股財務造假盛行的重要原因,是過去證券法規對此處罰力度很低,舊證券法對涉及虛假披露、誤導性陳述的信息披露義務人,罰款為最低30萬元最高60萬元,對直接責任人員的罰款,是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這與公司、高管因為虛假披露而獲得的利益相比,顯然是九牛一毛,難以遏制上市公司造假的沖動。
2020年3月起生效的新證券法則大大提高了處罰額度,對于上市公司虛假披露的罰款提高到最低100萬元最高1000萬元,直接責任人可罰款50萬元到500萬元。如果在上市發行文件中重大造假,如果已經上市,可以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20%-100%的罰款,尚未上市的,最高可罰款2000萬元。
更重要的是,2021年3月1日起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大幅提高了對證券市場造假的刑事處罰。對于欺詐發行,刑期上限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至15年有期徒刑,對于信息披露造假,相關責任人員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相應的罰金額度也大幅提升。
有關法規的修改,將大大提高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震懾力。但是,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的震懾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要嚴格地執法。其實,刑法對證券市場犯罪行為的規定早已有之。但多年來,因為財務造假被證監會行政處罰的案例非常多,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則屈指可數。財務造假即使被發現,也只有區區百十萬元的行政罰款,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幾率小之又小,這就難怪股市造假猖獗了。
近年來,證監會加大了對證券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據證監會網站數據,證監部門2020年共開出了327張行政處罰罰單,罰沒總金額高達51.87億。而新證券法生效后,證券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也將更加有力。刑法修正案也已經生效。司法部門也應加大打擊力度,讓上市公司高管、股東只要造假被發現,就會被刑事處罰。只有讓違法者付出高昂的代價,才能對潛在的違法犯罪者形成震懾,讓他們不敢再造假,才能保障證券市場公平公正。
打擊證券市場造假,還要依靠廣大股民、媒體等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監管部門雖然有了大數據分析等利器,可以發現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但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對于股民、媒體對上市公司的質疑甚至舉報,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要求上市公司澄清,必要時應介入調查。
在“天地俠影”周末質疑牧原股份的事件中,3月15日是質疑發出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就向牧原股份發問詢函,要求公司進行核查并作出說明。3月16日晚,牧原股份公布對問詢函的答復。上市公司的解釋雖然未必能打消部分投資者的疑慮,但深交所的出手無疑是很及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