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彬
二百五十年以前出生的荷爾德林(1770-1843)給我們留下一句難理解的話:“我們當做一種對話以來……”(Seit ein Gespr?ch wir sind……)。我們不太清楚這位德國詩人什么時候寫過這著名的詩行,后來它成為德國文學引證最多的引文之一。這句詩出自荷爾德林的長詩《和平的慶典》(Friedensfeier),大概創作于1786年到1843年間。
從德國當代哲學來看,人好像真的是一種對話。反正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這三位哲學家是這樣主張的。他們都認為是交流(communication) 讓我們作為人、真正的人。Communica-tion這個英文單詞來源于拉丁文。它前一部分“com”來自拉丁文“cum”,意思時“跟”“和”“與”,我跟著你,你跟著我。
今天普通話的巴士源自拉丁文來的cum omnibus(巴士),意思是“跟著所有的人”。那么,今天中國因為一帶一路,跟所有的人說話,無論是非洲人、歐洲人或者美國人等等。中國這是交流、是對話。為什么《論語》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德國非也常成功呢? 因為它是對話、是交流!
上面著名的詩行之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動詞:聽。詩行第二部分大概的意思是:我們互相聽 (und h?ren voneinander)。加達默爾提醒過我們:聽是非常難的,是應該學好的。那么我們要學聽誰的話呢? 有各種各樣的回答!
無論如何,目前有國家不“聽話”,只發命令。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對德國,Americafirst這個口號全部破壞“互相聽”的理想。中國與德國互相聽,因此兩國會這么成功。美國成功嗎?僅洛杉磯一個城市無家可歸的人就有四萬。整個德國無家可歸的人口也是四萬。
德國小城伍珀塔爾(Wuppertal)去年慶祝恩格斯200周年誕辰。當時一個華僑帶我去看正在修繕的恩格斯故居。對伍珀塔爾來說,記憶恩格斯是非常重要的。在那里無論在中小學、在大學、在教會,還是在社會上,已經開始進行好多活動。讀者大概都知道,恩格斯故居前面有中國送的雕塑。雕塑下用中文、德文寫著有關勞動的作用的名言。好像什么都是勞動來的,也可以說什么都是人的經驗來的。
因此要再思考荷爾德林那句著名詩行,它的前面還有一些值得談的詞句:人的經驗是挺多的 (Viel hat erfahren der Mensch)。什么經驗呢?荷爾德林老在路上,他做過家庭教師,期間他認識了Diotima,他的靈魂上的朋友。后來他從圖賓根(Tübin-gen)走路去法國很遠的一個城市,來開始新的教育工作。當時他還沒有神經衰弱。過了一段時間后走路回來,他才知道他的朋友死了。他就累垮了,進入后來有名的荷爾德林塔住了幾十年。歐陽江河與張棗在塔前待過一夜談論詩歌的問題。這位德國詩人在里面一邊做木匠,一邊寫作,跟顧城一樣。最近才有學者承認精神錯亂的荷爾德林當時創造的作品。所以詩人最后的經驗是木頭與詩行。他只能跟它們進行對話。他聽到了這兩個朋友的呼喊嗎?希望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