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波 張瀟






為快速確定T型剛構橋的易損位置,文章采用Pushover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選擇墩頂節點作為控制節點,集中荷載作為水平側向力,控制節點的最大位移取0.1 m,分為100步逐級加載。分析結果表明:T型剛構橋的易損位置為墩底和墩頂,且墩底更容易發生破壞。同時,采用了OpenSees有限元軟件,通過計算順橋向地震動激勵下各個截面曲率最大值,根據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絡圖,驗證Pushover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Pushover分析; T型剛構橋; 塑性鉸; 損傷位置
U448.23+1?? A
[定稿日期]2021-03-18
[作者簡介]王平波(1995~),男,碩士,主要從事橋梁損傷識別及健康監測研究。
確定損傷位置是橋梁損傷模式識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彈塑性時程分析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可靠的方法。但是由于其計算耗時,結果處理繁雜,并不能快速確定結構的易損位置。相比而言,Pushover分析方法具有簡單、實用、計算效率高以及結果較為準確等特點,是一種具有較好應用前景的結構彈塑性地震響應分析方法[1]。
KrawinklerH等詳細總結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實施步驟以及該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2]。Kilar V等應用pushover方法計算了9層框架結構的最大位移,并與彈塑性時程分析結果進行了對比,發現兩者非常接近[3]。王東升等給出了一個利用Pushover分析方法評價橋梁抗震安全性的工程實例,并發現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夠有效地評估橋梁結構的抗震性能[4]。潘龍等針對規則普通橋梁結構,提出了基于Pushover分析的橋梁地震損傷評估模型,該方法避免了非線性動力分析的繁瑣,用簡便的手段描述結構非線性特性,評價結構遭受不同地震烈度時的損傷程度[5]。王克海等采用pushover方法對一座6跨簡支梁橋進行了抗震性能的分析計算,為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提供了參考[6]。
上述學者主要采用Pushover分析來確定結構目標位移和判斷結構的抗震承載力。但是采用Pushover分析來預測結構行為的還比較少,采用Pushover分析可以大致預測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行為,即預測結構從彈性—開裂—屈服—倒塌的全過程,模擬結構塑性鉸出現的先后順序和位置,找出結構的薄弱環節。
本文采用Pushover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以快速確定T型剛構橋的易損位置。同時,結合OpenSees有限元軟件,計算順橋向地震動激勵下各個截面曲率最大值,根據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絡圖,驗證Pushover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1 Pushover分析方法
Pushover分析也叫靜力彈塑性分析,其采用荷載控制或位移控制的方式,在加載過程中根據構件屈服程度而動態調整結構剛度,直至結構控制點達到目標位移或結構被推覆為止[7]。
1.1 基本原理
Pushover分析將復雜的動力彈塑性問題轉化為簡單的靜力彈塑性問題[8],試圖用靜力方法來近似反映結構的動力特性。其基本原理是:在結構上作用某種單調遞增的側向荷載,來模擬地震慣性力,使結構各部分逐步達到彈塑性狀態,進而獲得結構在側向荷載作用下的彈塑性性能,并以此作為結構抗震性能評估的依據。
在給定水平側向荷載時,對結構進行Pushover分析時平衡方程的增量形式為:
KΔu=ΔF+ΔFu(1)
式中:K表示結構的側移剛度矩陣,Δu表示水平側向位移的增量列向量,ΔF表示水平側向力的增量列向量,ΔFu表示結構中不平衡力的列向量。
在進行Pushover分析時,有2種加載控制方式,即側向位移控制和側向力控制。當采用側向位移控制時,增加側向位移產生的側向力增量可按式(1)計算。Pushover分析并沒有很嚴密的理論推導,有兩個基本假定,即:忽略高階振型對結構的影響,結構的響應由基本振型控制;結構的變形由形狀向量Φ表示,在加載過程中,結構的形狀向量Φ保持不變。嚴格來說,該假定不完全準確,它忽略了高階振型對結構的影響。但是,對于由基本振型控制的結構來說,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夠很好的預測結構地震動力反應。
1.2 實施步驟
本文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對結構進行行為分析,即預測結構在側向荷載作用下,相關構件在各個階段所處的狀態,找出塑性鉸在結構中出現的位置和順序,相應的步驟如下:
(1)建立結構有限元模型;
(2)根據結構所用材料的本構關系,計算結構各單元的塑性鉸特性;
(3)對結構進行靜力分析,計算在初始荷載作用下的結構內力情況;
(4)選擇控制節點和側向力分布模式;
(5)根據所選的加載模式,對結構進行逐級加載,在結構中某一構件出現開裂或屈服后,對其剛度進行折減,在原有側向荷載的基礎上繼續施加一定的側向荷載,繼續“Push”,直到結構中新的構件開裂或者屈服;
(6)不斷重復步驟(5),直至控制節點達到目標位移或者結構倒塌。
2 應用實例
2.1 模型概況
2.1.1 橋型及布置
從橋梁地震損傷診斷出發,選擇兩跨T型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結構,進行振動臺模型的設計。主梁為對稱布置,每跨4.6 m,總長9.2 m,橋墩高度為5 m。
2.1.2 主要材料
考慮到模型尺寸要求以及澆筑方便,承臺、橋墩和主梁均采用C40細骨料混凝土;鋼筋采用HRB335鋼筋,箍筋直徑8 mm,縱筋直徑10 mm;鋼筋混凝土容重ρ=2 600 kg/m3,鋼筋混凝土部分包括橋墩承臺以及主梁,共計20.13 t。
2.1.3 布置及構造
為方便配重以及實驗加載過程中安全,主梁采用U型梁,配重塊放在U型槽中。主梁寬度為75 cm,主梁長度為920 cm,肋板厚度為12 cm。梁高分為等高段和變高段,其中變高段采用二次拋物線。
橋墩采用空心墩,在墩底設置50 cm高的實心段。墩底實心段為46 cm×75 cm的矩形截面,空心段中空心部分為26×51 cm的矩形。在墩底和墩頂分別設置15 cm和8 cm的空心過渡段。
2.2 T型剛構橋的Pushover分析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Civil建立T型剛構橋的有限元模型,圖1所示。主梁劃分了34個單元,橋墩劃分了14個單元。約束條件與實驗時保持一致,即墩底固結,主梁兩端縱向放開,橋墩與主梁固結。
2.2.2 設定塑性鉸特性值
在計算各單元的塑性鉸特性值之前,要確定結構所用材料的本構關系,混凝土采用Mander本構模型,混凝土類型為無約束混凝土,并忽略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HRB335鋼筋采用雙折線模型,鋼筋屈服強度為335 MPa。
根據材料的本構關系,計算出T型剛構橋各單元截面的特性值,表1展示了幾個關鍵截面的特性值。
2.3.3 選擇控制節點對結構進行Pushover分析
在Pushover分析過程中,控制節點起著監控結構位移的作用,因此,控制節點的選擇應當滿足以下兩個條件:①控制節點的位移應為結構的最大位移;②控制節點位移變化能夠反映結構的受力特性。
水平側向力的分布模式應當能夠合理地反映出結構的慣性力分布[9],目前在Pushover分析中常用的側向荷載模式有均勻分布、倒三角分布、集中荷載分布及振型分布等。
考慮到初始荷載作用下結構的非線性,首先對結構進行靜力分析,計算出結構在初始荷載作用下的結構內力。在對結構進行靜力分析后,選擇控制節點對結構進行逐級加載。本文選擇墩頂節點作為控制節點,控制節點的最大位移暫取0.1 m;同時,為簡化計算,水平側向力采用集中荷載,分為100步逐級加載。
2.3 T型剛構橋的易損位置確定
由于該T型剛構橋在順橋向地震激勵下的損傷模式更為豐富,故僅分析T型剛構橋順橋向的易損位置。在Pushover分析完成后,可查看每一步“Push”過程中結構各單元所處的狀態,T型剛構橋順橋向“出鉸”順序及位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第7步的時候,墩底實心段開始出現塑性鉸,緊接著,墩底過渡段和墩底空心段也開始塑性鉸。到了第13步,墩頂開始出現塑性鉸,并在第18步的時候,墩底和墩頂均完全屈服。由此可以判定T型剛構橋的薄弱位置為墩底截面和墩頂截面。在第20步時,即在墩底和墩頂均已完全屈服時,結構的塑性鉸分布如圖2所示。
2.4 OpenSees對比分析
為驗證Pushover分析的正確性,采用OpenSees有限元軟件對上述結果進行驗證。按照地震動的三要素:幅值、頻譜特性和持時,在PEER地震中心選取了48條地震波。與Pushover分析方向保持一致,設定地震激勵方向為順橋向,得到每條地震波作用下各個截面曲率最大值,繪制沿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絡圖,如圖3所示。圖中實線表示每條地震波的曲率包絡圖,虛線表示取平均后的包絡圖。
由曲率包絡圖可知,在地震動作用下,墩底和墩頂的曲率最大,更容易發生破壞,且墩底的曲率值要大于墩頂的曲率值,即墩底要先于墩頂破壞,這也與Pushover分析的破壞順序一致。故該T型剛構橋順橋向的易損位置為墩底截面和墩頂截面。
3 結論
本文采用Pushover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對T型剛構橋進行了靜力推倒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Pushover分析計算效率高,實施步驟簡單,能夠快速確定結構的易損位置T型剛構橋順橋向的易損位置為墩底和墩頂,且墩底更容易發生破壞;
(2)采用了OpenSees有限元軟件,通過計算順橋向地震動激勵下各個截面曲率最大值,根據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絡圖,驗證Pushover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3)Pushover分析方法僅限于基本振型其主導作用的簡單結構,對于受高階振型影響的復雜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必剛. 基于Pushover和能力譜法的橋梁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2] KrawinklerH,Seneviratna G D P K . Pros and cons of a pushover analysi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98, 20(4/6):452-464.
[3] Kilar V, Fajfar P. Peter Fajfar. Simple Pushover Analysis of Buildings Structures. 11th World Co-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97, 26(2).
[4] 王東升, 翟桐. 利用Push—over方法評價橋梁的抗震安全性[J]. 世界地震工程, 2000, 16(2):47-47.
[5] 潘龍, 孫利民, 范立礎. 基于推倒分析的橋梁地震損傷評估模型與方法[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29(1):10-14.
[6] 王克海, 季金文, 葉英華. 靜力彈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在多跨簡支梁橋中的應用[J]. 世界地震工程, 2008(1):132-136.
[7] 張仁龍. 基于推倒分析的橋梁抗震性能評估[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8] 李獻. 連續剛構橋的靜力推覆及其損傷分析[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3.
[9] 李貞新. 基于推倒分析法的連續梁橋地震響應簡化分析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
3618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