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證券法下“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實現路徑
——從“規則監管”到“原則監管”的轉變

2021-03-19 08:00:06鄭彧
證券市場導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規則金融

鄭彧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上海 201620)

一、“規則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舊有模式及問題

投資者適當性義務是“投資者保護”的前置條件,因為投資者進入證券市場是投資的開始,沒有在券商的開戶和下單,投資者就無法從事交易,也就不可能有后續的損失發生。有別于我國股市發展初期投資者需求和投資者主體結構的“單一化”和風險承受的“同質化”,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市場與市場、產品與產品之間存在越來越多的差異性,不同層次市場以及不同品種的證券產品均呈現出不同的風險可能,不同投資者的投資目的、投資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都已開始日益分化,這使得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在提供了更多投資機會的同時,也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為了避免投資者盲目投資所帶來的風險,對于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分類與識別(即“投資者適當性”要求)自然而然就成為實現投資者利益保護目標的前道柵欄。在2019年12月28日《證券法》第二次全面修訂得以通過之前,我國對于證券市場的投資者適當性保護采用的是傳統的“基于規則的監管”方式(rulebased regulation,以下簡稱規則監管),中國證監會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監管規則(見表1),券商、基金管理公司對于投資者適當性的主要義務在于是否對照監管規則的“清單式審查”(checking list)完成諸如“風險揭示”“風險評估”等程序性要求。

從國際經驗看,規則監管往往是以明確清晰的標準來描述監管對象所應該完成的“規定動作”或者應該進行某種作為的具體要求,以此最大程度地保證市場主體的行為合規性。1因此,規則監管最大的特點在于“標準化”和“可預期性”,即通過一種可量化的規則減少監管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影響,避免監管尋租等道德風險,從而有利于監管對象對于合規標準的合理預期。2但如同《OECD理事會對改善政府監管質量的建議》中所指出的“執行是經合組織成員國監管過程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過多地依賴無效的懲罰性威脅,并且較少地使用其他類型的激勵”3,因此規則監管最大的問題就在于:雖然規則監管具有簡單明了的優點,但越來越多的監管規則會使得規則體系變得極其龐雜,原本希望通過成文的規則來防范違規行為,但在實踐中卻可能被異化為“重法律形式、輕交易實質”,監管對象過于依賴具體監管規則的規定,只在乎規則本身的字面理解,忽略了規則背后所希望達到的終極效果,這反而使得基于規則的監管對于市場所出現的真正的不適當行為反應滯后,監管對于損害投資者的行為缺乏前瞻性4,產生了“疲于應付市場失靈所產生的表面現象,而忽視了問題的根源”5的負外部性效果。

表1 中國證監會歷年發布的有關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規則要求

我們認為,既然監管的目的“在于成效,而非形式”(reward results, not red tape),因此包括投資者適當性在內的金融監管“更應注意結果而非過程或形式的懲罰”。6規則監管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方面,規則監管采用的是一種“過程管控”的控制式監管,監管機關需要對金融企業各項業務內容和程序作出詳細的成文規定,它要求監管者針對不同的機構、不同的運營階段、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的市場分別制定詳細規則,并根據監管對象的合規情況采取相應措施7,其好處在于對于監管對象是否“違法”有著清晰、明確的“界限”,這使得監管對象有可以比照適用的外部“定量標準”,無需由金融機構再作內部的“價值判斷”。但問題在于,為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規則監管使得監管機構必須不斷跟進新的監管規范,規則本身的“立、改、廢”活動頻繁,但卻始終是一種“被動型”和“跟隨型”的立法,往往法律規范制訂出來了,市場的“玩法”又發生了改變,然后需要再重新開展立法修法工作,占用了大量的監管資源,監管的重心偏向于“立法”而非“執法”。另一方面,規則監管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環境下過于強調立法的精細化和監管規則的一致性,試圖以一種嚴格的“定量化”標準對于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約束,通過“命令和控制”規則表明對于被監管機構的強制性要求,并且“一刀切”地要求適用這些書面性的規則,以此實現立法目的和監管目標。8但問題在于,這種“定量化”的規則往往忽視了監管中最為重要的“人”的主觀因素,忽視了監管對象為了規避規則而可能進行金融活動的動機與誘因,由此導致越來越多的金融業務在形式合規中卻產生越來越復雜的交易結構(比如大量結構化資管產品的出現),這就會使得原本按規則要求進行監管的各監管機構無法對這些創新的危害性進行充分判斷和有效規管。在此因素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盡管已經存在諸多投資者適當性的監管規則要求,但市場上仍充斥著券商或者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了完成銷售業績或者增加個人提成而把投資者適當性義務規則當成“擺設”,以“串供”“重錄”等方式在表面上完成投資者適當性規則的“合規”要求。也正是因為大量此類糾紛的存在,使得最高人民法院在近幾年的金融糾紛審判實踐中,不得不將投資者適當性義務作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問題而給予了重點關注和闡釋。

二、“原則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監管轉向及優勢

所謂“原則監管”是指將監管從依賴于詳細、具體的規則而轉向更多地依賴于一種更高層級、更加寬泛的規則或原則來設定監管對象開展業務的標準。在原則監管中,“原則”一詞可以簡單地用于指代一般規則,也可以表明在或明或暗的規范層次中被隱含地要求高于詳細呈列的細節性規則,并且是所有人都應該遵守的一種基本義務。9在原則監管中,“原則”并不是過去金融立法過程中的一種很空洞的“口號性”原則(比如簡單地描述“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而是提出一項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只不過不再列明實現這個目標和要求的具體路徑或者條件,但需要監管對象證明其已依據行業慣例、內控流程在業務實踐中通過主動性(而非被動性)的管理實現了監管者所要求的目標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原則監管并不意味著放棄規則監管,而是把原則監管優先于規則之上,規則只是原則監管項下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在原則監管模式下,除了監管原則外,可以包括更為具體的規則監管、監管者發布的監管指引、監管備忘錄、監管函、新聞發布會、監管問答、監管先例、行業自律、行政執法行動等一系列能夠呈現監管目標的行動或者監管意見。因此,相較于遵守詳細規定比獲得總體結果更重要的“規則監管”而言,“以原則為基礎”的監管更加注重監管的效果,這使得監管者更容易在廣大的監管對象中樹立起一種更高的道德標準,而不僅僅是滿足形式合規的表面監管。10

推溯原則監管的本源,英國是原則監管的發源地。自1990年在金融服務領域引入了原則監管后,英國對于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再僅僅依賴于規范性的規則。“原則監管”在過往20年英國金融監管實踐中所體現的特點表現為:(1)監管要求是以高度概括性的標準起草的,這意味著這些要求作為原則可以靈活應用于快速變化的行業的總體要求;(2)監管要求包含定性而非定量的術語,比如用了“公平”“合理”“合適”這些詞匯,而非“在兩個工作日內”“2000萬英鎊的營業額”等具體數字的“底線規則”(bright line);(3)這些監管要求是有目的的原則,能夠清晰地表達相關規則背后的原因;(4)監管要求作為原則可以適用于各種各樣的情況,并非鎖定規則制訂時所出現的情況;(5)這些監管要求主要是行為標準,比如,“誠信”“勤勉”“合理謹慎”以及“公平性”;(6)違反作為原則的監管要求必須涉及一個主觀的過錯因素;并且(7)違反原則只能通過公共(而非私人)執法行動予以制裁。11由此,原來的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12從之前規則監管項下主要關注銷售和咨詢流程而很少關注金融產品的設計過程轉而在原則監管下將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金融產品設計的過程上。13除此以外,為了實現原則監管項下以結果為導向的監管(outcome-oriented regulation)效果,原則監管向監管對象和市場主體發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金融機構應該使自己的行為定位于一種負有責任的商業實踐組織所應有的基本原則,而不僅僅是流于那種在外觀形式上對于詳細規則要求的符合。換句話說,原則監管的完整框架是通過有意義的監督使得監管效果超越“形式合規”,要求監管對象自行填充監管原則所應呈現出的具體內容,鼓勵監管對象在實現監管目的的過程中能夠延伸成為監管機關的代理人(agent)而不是僅僅成為被動遵守規則要求的監管對象。14因此,相較于規則監管而言,原則監管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能夠在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展中發揮指引性的功能,它雖然沒有一一列明“可以事項”“禁止事項”,但通過一種監管目標的設立明確了監管機關的態度,這使得原則本身也會構成一種監管規范,“金融機構的行為違反原則的要求也將面臨處罰的風險”。15

在原則監管的框架下,監管機構和司法機構有權通過事后對于金融機構業務開展過程中的產品論證、價值評價去判定金融機構是否違反原則監管的規定。原則監管正是通過這樣的事后價值判斷倒逼監管對象在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更多地考慮開展業務的后果,遵循司法判決的先例和與監管機關的溝通開展業務活動,以期形成監管機關與監管對象之間就金融業務活動與監管要求的良性互動,從而確保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商業動機與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立場相互保持一致(見表2)。16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即業界俗稱的《九民紀要》)為例,在《九民紀要》起草的過程中,原本第76條金融機構對于金融消費者的“告知說明義務”僅是簡單地以金融消費者是否簽署確認了“風險告知書”作為損失責任分配的依據,但最終出臺的文本卻是吸納了“原則監管”的結果保護標準,明確了“賣方機構簡單地以金融消費者手寫了諸如‘本人明確知悉可能存在本金損失風險’等內容主張其已經履行了告知說明義務,不能提供其他相關證據的,人民法院對其抗辯理由不予支持”。17再比如,在“王翔訴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恩濟支行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被告建行北京恩濟支行是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核準的基金代銷金融機構,其在向原告王翔推薦基金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已經按照《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商業銀行銷售銀行理財產品與代銷理財產品的規范標準和銷售流程》履行了投資者風險評估流程,原告完成了風險評估問卷,并簽署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人權益須知》和《投資人風險提示確認書》兩份風險披露揭示書。雖然風險評估的總體結論將原告的風險偏好歸列于“穩健型”,導致原告投資虧損的“股票型基金”也被代銷機構、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列為“中風險”的投資標的,但無論是一審、二審法院還是再審法院都沒有僅僅依賴于原告所簽署的風險評估的總體結論和被告對于產品風險的界定,而是強調了風險評估問卷上“保守投資,不希望本金損失”的單獨選項認定原告為“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由此在被告所推銷的基金產生虧損的事實下認定被告對該基金的推薦違背了原告的投資本意,違反了投資者適當性的審查義務,法院不僅判令被告需賠償投資者的本金虧損576481.95元,還需承擔相應于本金部分的利息作為投資者期待利益的補償。18

表2 規則監管與原則監管之比較

在此意義上,當新證券法第88條使用了“證券公司向投資者銷售證券、提供服務時,應當按照規定充分了解投資者的基本情況、財產狀況、金融資產狀況、投資知識和經驗、專業能力等相關信息;如實說明證券、服務的重要內容,充分揭示投資風險;銷售、提供與投資者上述狀況相匹配的證券、服務”的描述時,有關“充分了解”“如實說明”“充分揭示”“狀況相匹配”等用詞都已經不是技術性的規范要求,而是上升為一個在法律上明確尋求對于投資者“保護效果”的結果性要求,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原則監管要求。從今以后,券商在銷售證券或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以所謂的“程序性”規定(指定動作)的滿足作為其完成“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標準。相反,券商在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必須以“程序性的規定動作”(法律規范的要求)+“實質性的自選動作”(內部落實法律規范的規定、程序、條件)來證明其對“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滿足。19通過這種原則監管的要求,監管層能夠向市場明確傳達其鼓勵什么、反對什么的立場和目標,這也使得金融機構有義務在其產品銷售過程中采取充分的措施評估產品對于投資者的影響,由此就可以通過原則監管的方式將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責任真正前移至金融機構這一前置關口,而非等待金融糾紛發生后的事后救濟。

三、適當性義務的原則監管要求:投資者保護的新里程

很明顯,在金融市場上,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金融市場存在的欺詐手段也是五花八門,監管者無法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的各種可能關系做出全面預期,因此再完善的規則也無法窮盡各種欺詐行為。20如果監管者只關注于監測許多小的、基于規則的風險,可能會導致他們忽視潛在但卻更為重大的風險。事實上,不一定越復雜的規則就越好,復雜化的規則會導致重要的細節消失在“規則垃圾”之中,形成在規則路徑依賴下的法律碎片化和監管應對割裂化,無助于監管者和投資者發現真正的重點風險源。未來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監管方式需要改變方向,需要一種能夠用人數更少、經驗更豐富的人員來實施數量較少、效果更好的監管,通過實施簡單但目標明確的規則而得到更加堅實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結果,降低被動的防御性監管所帶來的潛在風險21,這也就是原則監管的根本立意。

“對于一些確定性的、可預見的領域,規則性監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對于那些復雜的創新行為,或者不可預見的結果,原則性監管則顯得非常必要和有作用”。22因此,我們可能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如何創設更多的監管,而是需要更好的監管方法。原則監管可能就是一個能夠幫助到技能和信息都比較有限的監管者化繁為簡的有效手段。在復雜多變且充滿創新動因的市場環境中,未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應該聚焦于如何形成以結果為導向的“效果監管”,要理解“監管理念的重點不在于我們提出的原則本身,而是在于衡量我們所監管機構和個人的行為結果”。23為此,監管機關可以采取“輕觸式監管”(light-touch regulation)方法,通過基于披露義務的規定和相對極簡主義的監管要求,培養有效博弈和值得信賴的金融市場,而不是為這些市場設定發展目標或發展方向。24原則監管的目標是要讓不同的監管對象能夠在基于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就金融消費者保護展開“良性競爭”,通過市場主體本身的競爭和約束機制形成自我合規經營的理念、行動和目標,避免監管變成監管者與監管對象之間的“貓鼠游戲”,由此引導具有良好聲譽的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機制。

比如,通過原則監管來更加靈活地處理市場上不同的金融創新需求,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總體要求下,鼓勵行為人或創新者主動向監管者進行產品的設計方案備案,但這種備案與現行類似于審核的備案機制并不相同:備案不對申報內容做實際的審核,只是需要解釋清楚創新的背景、原因、機理,列明這類創新與傳統產品或者傳統監管要求的不同之處,解釋清楚為什么不需要按照既有的監管要求履行行政報批或者監管手續(即為什么沒有違反現有監管的內容)。如果更進一步,還可以要求創新者在備案中說明由此創新可能引起的監管爭議是什么,產品創新對于市場風險和金融消費者權益可能的影響及其內部擬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在此披露前提下,金融監管機關對此類備案不行使實質審批權,不因為備案而自動阻止市場主體的創新過程。但如果監管機關通過對備案材料的研究,或者創新產品在備案后出現的案例或者風險使得金融監管機關認為該類創新在本質上違反了原則監管的要求,損害到了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金融監管機關仍有權將這類產品創新納入監管的事項范圍,事后叫停該等類型金融產品的創新。與此同時,如果創新被金融監管機關叫停,還應當賦予市場主體通過司法裁判程序對富有爭議的創新進行舉證、分析和辯論的權利,以此進一步明確金融創新的行動界限。這樣事后充分辯論與救濟的方式既有利于監管者了解市場發展的動態,進一步了解金融創新的起因、原因,并且能夠與傳統的金融產品和金融監管方式進行比較,也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動力,確保以合適的方式約束市場主體的盲目創新。

雖然以“結果為導向”的原則監管在英美兩國越來越成為一種受到肯定的監管方式,但對于我國金融監管的傳統而言,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下,“有法可依”一直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首要任務。但如同其它新興市場國家,在“新興+轉軌”的市場特征下要制定出詳盡周密的金融法技術規范幾乎沒有可能。而為了避免對法律漏洞被利用的擔心,立法者或者監管者不得不頻繁修改規則,以適應變動中的需求。25在政府主導的強制性變遷路徑下,由于政府承擔了培育和監管金融市場的多重功能,就使得如同大多數與經濟有關的立法一樣,我們在金融監管上也都遵循“急用先立”的原則,在“有總比沒有強”的想法下,我們也為處于新興發展的金融市場推出了諸多的規則。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監管制度與監管思維都存在惰性與慣性,監管者可能會局限于原先安逸的監管局面,而忽視在長期穩定的監管政策下市場投機者的投機與規避行為,這使得既有的監管規則不能及時反映市場需求的變化,法定意義上監管規則所要求的條條框框在現實實踐中可能都純粹轉變為監管對象對于書面材料的準備與應對,包括投資者適當性義務在內的投資者保護規則被異化成流于紙面的、材料化的形式主義,而忽視這些監管規則背后的邏輯和本質要求,由此在金融機構業務開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形式合規”但“實質違規”的“創新”,這樣的創新反過來又會再促使金融監管機構制訂或出臺新的監管政策以對所謂的“創新”進行對應規制。如此反復,不僅無法推動實質監管本意的實現,反而會因為監管政策自身的“反復多變”而無法推動形成一個具有良好預期互動與信息溝通的監管體系,不足以構成良性的監管制度。

在此背景下,原則監管能夠克服規則監管“監管過程形式化”“監管效果滯后化”的弊病。作為一種以效果為導向的監管方式,原則監管能向市場明確傳達監管層鼓勵什么、反對什么的立場和目標,監管者僅僅是定位于幫助金融機構解決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互動式的服務型監管提前分析、預判金融創新產品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而不是一味地進行事后的公開懲戒,這樣就會使得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產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有動機采取充分的措施評估創新對于這些既定原則的合規影響程度,有助于改變監管者與監管對象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的“貓與老鼠”般的博弈關系,重新塑造基于“投資者保護結果”的金融服務與金融監管。

但是,“現代金融部門的改革是國內制度此前從未涉足過的主題……新的監管規則和模式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批發方式灌注其中,如何使得這些改革同本國既有的監管、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相嚙合”26,可能是我們在從規則監管轉向原則監管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前提條件。原則監管作為一種新的、可被借鑒的金融監管新方法,在引入我國金融監管框架體系時需要解決四個先決要件:第一,要有監管者對結果導向的識別和表述;第二,要有監管者與監管對象之間就監管目標的共識;第三,要有監管者和監管對象之間的互動、互信關系;第四,要有監管者做出承諾來探尋深度監管以及按預期比例執行的政策。27這些條件決定了在向原則監管的轉變過程中,金融監管機關應當遵循金融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監管行為不應干涉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權和金融自主權,而是通過制度和規則使得金融機構愿意主動尋求穩健經營的方法和路徑。28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新證券法第88條在法理上可以被視為設立起了一個“原則監管”的起點,但實施條件而言,立法機關還設置了一個類似于“規則合規”的前提條件---“應當按照規定充分了解”。這導致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第88條所限定的“規定”一詞的范圍到底有多廣?是僅包含證券監管部門的行政性規范?還是可以擴大到所有金融監管機構的行政性規范?是否包括了證券交易所或者相關協會的自律性規則?抑或甚至包括了券商在本條要求項下為了“合規”而自行制訂的內部規定?因為在最高人民法院看來,“在確定賣方機構適當性義務的內容時,應當以合同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信托法等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國務院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作為主要依據”。29因此,在未來的司法實踐與監管實踐中如何理解與解釋“規定”的范圍,必然會成為落實“原則監管”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議題。此外,還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在現有《證券法》第2條的定義框架下,僅有“股票”“公司債券”“存托憑證”這三類產品被列舉為法定的證券類型,“資產支持證券、資產管理產品發行、交易”只是授權國務院依照證券法的原則予以另行制訂管理辦法。而事實上,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上,那些主要由證券公司發起、設計或者銷售的資管產品才應是投資者適當性應予關注的重點,新證券法第88條“銷售證券”的含義是否應該被限縮在券商首次為客戶提供服務或首次銷售特定類別時的識別義務,而不是簡單地覆蓋所有證券銷售過程中的識別義務,也是未來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30

無論如何,“原則監管”與“規則監管”的本質區別在于對合規問題采取的是滿足“形式符合”的監管要求還是達到“實質目的”的監管效果。關于此點,新加坡已經給我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監管樣本:作為新加坡全能的金融監管機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認為,金融從業者應更有市場洞察力,更懂得發掘市場需求,進而研發對應服務和產品,所以事前的原則監管可以給創業者更多創業的空間,讓從業者在原則監管的基礎上拿捏創新的尺度。監管者要重點關注在把產品賣給誰的事中監管,確保適當的產品賣給適當的用戶,同時關注產品發售后是否有合理做市制度提供流通性、是否有按時提供產品估值等,是否有保護消費者利益等事后監管,通過不同周期不同監管力度的拿捏,在保護消費者、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達到創新和監管之間的平衡。31

四、結語

現代金融市場的日益復雜化與產品的日益多樣化,使得單一的監管模式未必適合所有被監管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流程,無論是規則監管還是原則監管,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固有缺陷。規則監管易于事先確定明確的標準,卻又容易導致合規上的形式主義;原則監管能更持久地實現監管的目標,卻可能缺少可被量化的標準。所以,我們并非主張完全以原則監管取代規則監管,而是旨在提升原則在監管規范體系中的地位,使之在建立和發展監管標準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一方面,原則是制定規則的依據,現有的規則應細化和明確原則所確立的監管標準;另一方面,對于某些事項,即使原則所確立的監管標準尚不十分明確,也不需制定規則來解釋原則的要求。32原則監管不是意味著放棄規則監管,而是把原則監管置于規則之上,規則只是原則監管項下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而且原則監管也不是我國現有金融監管立法中因為“摸著石頭過河”而采取的一些簡單、概括的籠統要求,現有規則上可能呈現的一些立法原則并非原則監管意義上的“監管原則”。因為原則監管中的“原則”并不是一種空洞的口號,而是能夠清晰表明價值判斷因素的明確目標和要求;這些原則也不是在法教義學上所批判的語義含糊不明或者無法被引用的原則性規定,而是一種能夠明確表明立法者、監管者監管立場、監管態度和監管原則的規定。透過這樣的原則指引,市場主體有義務對照具體的監管規范、條文和要求,建立起以全流程風險控制為特點的內部合規體系。在復雜多變且充滿創新動因的市場環境中,監管力量更應該聚焦于如何形成以結果為導向的“效果監管”,通過“前瞻式”的目標監管和“介入式”的過程監管真正實現證券行業自身發展和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雙重監管目標,形成作為“定性”工具的原則監管與作為“定量”工具的規則監管互相補充、互相配合的并行監管機制。從這個意義而言,新證券法第88條給投資者保護帶來了一種新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由此帶來的投資者保護效果值得期待。

注釋

1. See Lorenzo V D. Principles-based regulation and legislative congruence, N.Y.U. Legislation & Public Policy, Vol. 15, No.1, p.89.

2. 參見曹建華, 高澤湖. 從規則到原則——FSA監管方法改革及對我國銀行業監管的啟示[J]. 中國金融, 2007, (13): 50-52.

3. See Braithwaite J. Improving Regulatory Compliance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OECD Countries, Regulatory Management and Reform Series No.3 (OECD, Paris,1993); OECD: Recommendation of the Council of the OECD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EDE/GD(95)), p.18.

4. 參見方添智. 規則導向與原則導向:當代金融監管模式的缺陷與解決對策[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 2011, (1): 97-103.

5. 參見[美]約翰·沃什. 以制度為基礎的金融監管方法:第三種金融監管模式[C]//經濟法論叢(第17卷). 北京: 中國方正出版社, 2009: 282.

6. THE WHITE HOUSE: Memorandum for heads of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Washington March 4, 1995[EB/OL].[2020-03-30]. http://govinfo.library.unt.edu/npr/library/direct/memos/reinvent.html.

7. 參見張曉樸.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J]. 金融監管研究, 2014, (2): 11.

8. 參見周仲飛, 李敬偉.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監管范式的轉變[J]. 法學研究, 2018, (5): 3-19.

9. See Black J. Principles based regulation: risk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B/OL].[2019-04-29]. http://eprints.lse.ac.uk/62814/.

10. See Black J. The rise, fall and fate of principles based regulation, LSE Leg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No.17/2010[EB/OL].[2019-04-29].https://ssrn.com/abstract=1712862.

11. See Black J. Forms and paradoxes of principles-based regulation, Capital Markets Law Journal, Vol.3, Issue 4, October 2008, p.13.

12. 依據《2012年金融服務法案》,英國金融管理局改組為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

13. See Black J, Hoper M, Band C. Making a success of principlesbased regulation, 1 Law & Fin. Mkt. Re., 191 (2007), p.192.

14. See Ford C L. New governance, compliance, and principlesbased securities regulation,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Vol.45, Issue 1, p.30.

15. FSA Handbook, PRIN 1. 1. 7.

16. 參見于巖. 基于原則的監管對證券公司創新業務合規管理的啟示[J]. 中國證券, 2012, (6): 45.

17.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第76條。

18.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8〕京01民終8761號;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書》〔2019〕京民申3178號。

19. 參見鄭彧. 新證券法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投資者保護制度[N]. 中國證券報, 2020-03-16.

20. 同注4。

21. 參見[英]安德魯·霍爾丹. 金融監管改革:復雜性與簡單性[C]//國際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改革.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3: 173.

22. See Allen J P. Rules- or principles-based regulation—factors for choosing the best language strategy, 56 Can. Bus. L. J. 375 (2014-2015), p.393.

23. 參見劉媛. 金融領域的原則性監管方式[J]. 法學家, 2010, (3): 86.

24. See Ford C L. New governance, compliance, and principlesbased securities regulation,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Vol.45, Issue 1, pp.41-44.

25. 參見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所. 證券市場誠信、自律和法治原則研究[C]//上證研究(2005)法制專輯.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23-24.

26. 參見[美]約瑟夫·J·諾頓, 廖凡, 譯. 全球金融改革視角下的單一監管者模式:對英國FSA經驗的批判性重估[C]//北大法律評論(第二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546.

27. 參見張敏. 從規則導向轉為原則導向的金融監管[J]. 西南金融, 2014, (2): 30.

28. 參見劉定華, 鄭遠民. 金融監管的立法原則與模式 [J]. 法學研究, 2002, (5): 114.

29.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73條。

30. 有關投資者為了購買各類證券而申請在券商處開戶過程中的適當性評估是投資者進入證券市場的前提,這個行為當然需受原則監管的約束。但在開戶完成后,投資者對于券商所推銷的個股購買情形不應當適用投資者適當性原則,而是“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買者自負原則。

31. 參見白士泮. 新加坡金融業突破科技孤島[N]. 聯合早報, 2018-12-01.

32. See Black J, et al. Making a success of principles-based regulation, Law and Financial Markets Review, Vol.3, p192, 轉引自劉軼. 金融監管模式的新發展及其啟示——從規則到原則[J]. 法商研究, 2009, (2): 155.

猜你喜歡
規則金融
撐竿跳規則的制定
數獨的規則和演變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金橋(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夢
規則的正確打開方式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2
讓規則不規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敗規則對我國的啟示
搜索新規則
P2P金融解讀
支持“小金融”
金融法苑(2014年2期)2014-10-17 02:5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7综合久久| 欧美午夜精品| a毛片免费观看| 999国产精品| 免费看美女毛片|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综合网久久|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成人|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69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日韩av手机在线| 99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日韩123欧美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69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亚洲第一区在线|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9啪在线视频|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在线国产91|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日本成人一区|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在线中文字幕网| 青青操国产|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毛片基地|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91无码网站| 国产导航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色综合手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