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年龍,周娜娜,徐夢彬,周 星,王 振,王 升
(江蘇省鹽城農墾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314)
小麥是世界上栽培最古老、種植面積最廣、生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糧。江蘇省小麥常年播種面積在220 萬hm2左右,總產量100 億kg 以上,約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30%,是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對全省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2]。江蘇省鹽城市常年小麥種植面積達37 萬hm2[3],約占江蘇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7%[4]。鹽城市射陽沿海地區位于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土地資源豐富,小麥種植面積較廣。該地區每年4—5 月氣候偏暖,若遇連續陰雨天氣容易造成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的暴發。近年來冬季氣溫上升,極端氣候頻繁,伴隨著機械化種植程度的提高、農藝技術的成熟、播種時間整體提前,對當地紅皮小麥品種的豐產性、抗病性、穩定性的要求進一步提高[5-7]。本試驗選取近年來國審以及省審的16 份紅皮小麥品種,根據當地小麥適播時期范圍,分別設置早晚2個播期(10 月25 日、11 月5 日),通過田間試驗,鑒定小麥品種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等綜合性狀,以便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紅皮小麥品種,為大面積生產和品種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參試品種來源包括近3 年省審及國審通過的新品種、外部推薦的優質小麥品種以及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主體品種,共計16 個,分別為華麥1028、華麥5 號、華麥6 號、華麥7 號、華麥1430、揚輻麥7 號、揚麥15、揚麥23、揚麥25、揚麥27、揚麥28、揚麥29、揚14-122、隆麥39、揚江麥580-1、寧麥13(CK)。試驗設在江蘇省鹽城農墾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田8#東(120°15′51″E、33°40′22″N),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地勢平坦,地力均勻,壤性潮鹽土,前茬作物為水稻。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 次,小區面積13.4 m2(2.0 m×6.7 m),行距25 cm。2019 年10月20 日施基肥(尿素15 kg/667 m2+磷酸二銨15 kg/667 m2);11 月27 日施分蘗肥(尿素11.0 kg/667 m2);2 月18 日施拔節肥[尿素12.5 kg/667 m2+復合肥(N、P2O5、K2O 質量分數均為15%)]10 kg/667 m2;3月11 日施穗肥(尿素7.5 kg/667 m2)。一生施用總N 25.36 kg/667 m2,P2O58.4 kg/667 m2。
測定項目包括播種期、抽穗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期。在小麥成熟期取樣測定各品種的株高、穗長、穗數、穗粒數以及千粒質量,每個小區全區收獲,曬干后折合12.5%標準水分,記為每個品種的實際產量。
2019—2020 年當地氣候條件明顯有利于小麥高產。播種—出苗期:播后少雨,墑情較好,出苗時間5 d 左右,出苗整齊均勻。分蘗—拔節期:溫度較高,越冬期溫度較常年高,無明顯低溫寒潮,越冬苗充足,有利于后期成穗。拔節期:較常年提前5 d 左右,期間溫度較高,雨水較少,有利于提高群體素質。抽穗—揚花期:溫光條件適宜,雨水少,抽穗較往年提前,病蟲發生均較輕。灌漿—成熟期:灌漿期溫度適宜,雨水少,5 月8 日遇強對流天氣,部分品種倒伏較重。收割期:遇連續高溫。期間氣候整體有利于小麥灌漿,千粒質量較2018 年度提高5~7 g。
從表1 可以看出,早播組全生育期變幅為221~225 d,晚播組全生育期變幅為213~217 d,揚麥23 全生育期均最短。收割期間干熱風氣候,晚熟品種遭遇高溫逼熟,熟期提前,生育期縮短。

表1 2019—2020 年淮南紅皮小麥品種生育期
由表2 可知,早播組實際產量變幅在591.67~739.67 kg/667 m2,華麥6 號最高,揚麥15 最低;揚麥23 排名第2,為718.33 kg/667 m2;華麥1430 排名第3,為708.33 kg/667 m2;華麥5 號排名第4,為695.67 kg/667 m2;揚麥25 排名第5,為694.00 kg/667 m2。
晚播組實際產量變幅在637.00~707.67 kg/667 m2,揚麥23 最高,揚麥27 最低;華麥1430 排名第2,為702.67 kg/667 m2;寧麥13(CK)排名第3,為697.00 kg/667 m2;揚14-122 排名第4,為685.67 kg/667 m2;隆麥39 排名第5,為681.00 kg/667 m2。
早播組有效穗數變幅在32.8 萬~49.3 萬個/667 m2,華麥1430、華麥6 號最多,華麥7 號最低;晚播組有效穗數變幅在33.8 萬~46.2 萬個/667 m2,華麥1430 最多,揚麥15 最低。早播組實粒數變幅在45.2~54.7 粒/穗,華麥1028 最多,寧麥13 最少;晚播組實粒數變幅在45.2~53.2 粒/穗,華麥5 號最多,華麥6 號最少。早播組千粒質量變幅在34.1~45.4 g,揚麥28 最高,揚麥27 最低;晚播組千粒質量變幅在31.2~42.8 g,揚麥23 最高,華麥7號最低。

表2 2019—2020 年淮南紅皮小麥品種產量及產量結構表
2019—2020 年整個小麥生育期間氣候較為適宜,整體病蟲害較常年發生較輕。由表3 可知,未防治條件下,紅皮小麥品種赤霉病未見。銹病、白粉病整體發病情況較常年中等偏輕。銹病早播組發病明顯重于晚播組,早播情況下華麥7 號、揚江麥580-1、寧麥13(CK)銹病發生極重,華麥6 號銹病早晚播發生均輕,銹病抗性突出。白粉病晚播組發病重于早播組,華麥1028、揚輻麥7 號、揚麥15、揚麥25、揚麥27 早晚播發病均嚴重,華麥6 號、揚麥23、揚麥29 早晚播發病均輕,白粉病抗性較好。
2019—2020 年為近年來倒伏較重的年份。早播組倒伏較重,晚播組倒伏較輕。早播組華麥1028、華麥7 號、揚麥23、揚麥27、寧麥13 倒伏比例超過50%,倒伏程度3 級以上,倒伏較嚴重。

表3 2019—2020 年淮南紅皮小麥抗性調查記載表

(續表)
綜合試驗結果來看,該組試驗早播組平均產量水平低于晚播組,產量變幅明顯高于晚播組,品種間產量差異較大。主要是2019—2020 年越冬期以暖冬氣候為主,晚播期下小麥長勢較旺,越冬群體充足,與常年比較早播組長勢差異較小,而早播組小麥春季長勢過旺,受春季低溫影響較大,抗凍差的品種小穗受凍變形從而導致嚴重減產,揚麥15、揚麥27 最為明顯,早播產量顯著低于晚播。
揚麥23、華麥1430 在該組試驗中綜合表現最為突出,早播組、晚播組產量均居于最前列,赤霉病、銹病均發生較輕。揚麥23 在早播組產量718.33 kg/667 m2,較對照增產6.63%,產量排名第2;晚播組產量707.67 kg/667 m2,較對照增產1.53%,產量排名第1。早播組全生育期221 d,較對照早2 d,株高97.8 cm,穗長9.2 cm,有效穗數36.4 萬個/667 m2,每穗實粒數43.0 粒,千粒質量49.9 g。晚播組全生育期213 d,較對照早4 d,株高98.4 cm,穗長8.7 cm,有效穗數36.4 萬個/667 m2,每穗實粒數42.8粒,千粒質量45.8 g。銹病發生偏輕,白粉病抗性好。顯著特點:高產穩產,適播期長,熟期早,綜合抗性好,長勢好,熟相好。華麥1430 早播組實際產量708.33 kg/667 m2,較對照增產5.15%,產量排名第3;晚播組實際產量708.33 kg/667 m2,較對照增產0.81%,產量排名第2。早播組全生育期222 d,較對照早1 d,長勢旺,株高91.4 cm,穗長9.1 cm,有效穗數49.3 萬個/667 m2,每穗實粒數36.9 粒,千粒質量48.1 g。晚播組全生育期215 d,較對照早2 d,株高88.4 cm,穗長8.7 cm,有效穗數46.2 萬個/667 m2,每穗實粒數36.5 粒,千粒質量49.6 g。各種病害均極輕,未見倒伏。顯著特點:高產穩產,適播期長,分蘗力強,有效穗數高,綜合抗性好。
2020 年揚麥23 在當地豐產性、抗寒性、抗病性等方面均比較突出,生產上可以進一步擴大面積。華麥1430 作為在審品種,2019—2020 年度表現出高產穩產,耐遲播,熟期適宜等特點,在當地生產上有應用潛力,建議小面積示范。華麥6 號在當地生育期較遲,適當早播前提下更容易取得高產。揚麥15、揚麥27 在生產上播期不宜過早,易遭受凍害造成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