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29日12時4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串聯方式成功將遙感三十一號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遙感三十一號02組衛星主要用于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 t(軌道高度700 km)。
此次任務拉開了本年度長四型號高密度發射的序幕。后續,長四型號將面臨酒泉、太原、上海三地并行作戰,高密度發射與高強度研制雙重挑戰。為應對這一新常態,長四型號持續優化研制技術流程,提高研制生產的靈活性和對任務的響應速度;精簡測試發射流程,落實質量確認“日清制”,有效支撐火箭發射場質量管理工作。
來源:騰訊網
2月10 日19 時52 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捕獲制動,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 km、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繞、著、巡”目標的第一步,環繞火星獲得成功!
專家表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6個階段?!氨蓟稹敝飞?,“天問一號”完成了4次軌道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機動。
飛抵火星只是第一步,從地火轉移軌道進入到環火軌道,需要通過近火制動來實現火星捕獲,完成日心軌道和火心軌道的順利銜接。這一動作也被形象地稱為“踩剎車”。
專家介紹,火星制動捕獲是指探測器在抵近火星時,通過主發動機長時間點火,讓在行星際空間高速飛行的探測器大速度增量減速,從而能夠被火星引力場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作為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環節之一,制動捕獲的機會是唯一的,關系著整個工程任務的成敗。
在完成第四次中途修正后,“天問一號”就進入到了合適的窗口期,它必須精準地踩下剎車,一步到位邁入預定環火軌道。這一步非常關鍵,只有點火時機和時長都分秒不差,才能形成理想的目標捕獲軌道。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天問一號”副總指揮張玉花表示,本次制動捕獲的成功,離不開各系統的大力協同、密切配合,不僅考驗了地面測控系統深空高精度測定軌能力,還進一步驗證了火星環繞器的各項高可靠設計。
對于大家關心的著陸時間,國家航天局專家表示,“天問一號”計劃于今年5—6月擇機實施火星著陸,開展巡視探測。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定區域實施軟著陸。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通過這次任務的實施,在火星使命牽引下的新一輪創新,對實現航天技術領域新跨越、推動我國由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意義重大?!?/p>
來源:人民日報
1月28 日從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近日圓滿完成了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整流罩分離試驗。據介紹,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整流罩為國內民營航天領域尺寸最大的整流罩,采用分瓣旋拋方式分離。
此次試驗驗證了整流罩分離火工品的工作性能、工作時序以及整個分離動作的全過程,分離過程各項參數符合設計要求,證明了分離設計的合理性和接口協調性,為朱雀二號運載火箭首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運載火箭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過程中,整流罩位于運載火箭的最前端,起到整流作用,同時保護有效載荷不受氣動力、氣動熱及聲振等有害環境的影響。大型液體火箭整流罩要求在大氣層飛行過程中能夠牢固可靠的與箭體連接在一起,經受飛行氣流的高速沖刷,為有效載荷提供良好的罩內環境。
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整流罩直徑3.35 m,全長8.24 m,為蚌殼式結構,由非金屬端頭帽和蒙皮桁條結構的錐段、柱段共同組成。據稱,該整流罩填補了民營航天大尺寸整流罩的空白。
據悉,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是中國在研運載能力最大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產品。全箭總長49.5 m,箭體直徑3.35 m,起飛推力268 t,起飛質量216 t,500 km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4 t,并可通過芯級并聯實現覆蓋各類軌道發射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
電子元器件是支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為加快電子元器件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了《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
《行動計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做強電子元器件產業、夯實信息技術產業基礎為目標,明確提出要面向智能終端、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等重點市場,推動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實現突破,并增強關鍵材料、設備儀器等供應鏈保障能力。
同時,針對當前產業發展存在不足,《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重點產品高端提升、重點市場應用推廣、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行動,并開展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強化市場應用推廣、夯實配套產業基礎、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行業質量提升、加強公共平臺建設、完善人才引育機制等重點工作,推動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來源:中國政府網
1月30 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向建設核工業強國邁出堅實一步。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是我國在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我國核工業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中核集團將始終牢記強核強國的歷史使命,推動核工業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加快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后續機型研發,著力推動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走出去”,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關鍵動能,為加快建設核工業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自開工以來,始終按照計劃推進。上萬名核工業建設者常年奮戰在項目施工現場,5300多家設備制造企業聯合攻關,為華龍一號的建成投運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采用177堆芯設計,堆芯設計換料周期18個月,創新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華龍一號首堆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所有設備國產化率達88 %,完全具備批量化建設能力。
據了解,華龍一號每臺機組裝機容量116.1萬千瓦,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同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 000多萬棵。
來源:人民網
操作系統是管理計算機軟硬件的“大管家”,也是決定其性能的關鍵技術領域。2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發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專家表示,經測試該操作系統能數倍提升現有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效率。
量子計算機是國際熱點研究領域,目前全球范圍內可供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僅有約50臺。在量子計算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穩定的發揮算力,成為量子計算發展的新難題。參考經典計算機的思路,操作系統成為有效管理、利用量子計算資源的關鍵技術。
“如果把量子芯片比喻成人的心臟,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就相當于人的大腦,量子應用軟件則是血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說,一個好的操作系統,可以讓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更加高效、穩定。
據介紹,近期本源量子研究團隊開發出的“本源司南”操作系統,在量子計算任務并行化執行、量子芯片自動化校準、量子資源系統化管理功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據研究人員測試,本源司南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能夠數倍提升現有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效率。
近年來,本源公司先后開發出量子測控一體機、量子計算機“悟源”等產品,并上線6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云平臺。他們介紹,此次新發布的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將用在量子計算云平臺上,提供給全球用戶體驗。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月27 日,由西南交通大學與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我國首臺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氫能軌道交通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該車采用西南交通大學陳維榮教授團隊研發的軌道交通大功率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突破了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系統集成、系統優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術,電堆采用國際領先、可低溫啟動的日本豐田金屬電堆,這也是燃料電池金屬電堆在軌道交通領域的首次應用。
該車設計時速每小時80 km,滿載氫氣可單機連續運行24.5 h,平直道最大牽引載重超過5 000 t,在不用改變任何鐵路基礎線路條件下,可在各類機務段、車輛段、編組站以及大型工廠、礦山、港口等場所執行運轉、調車、救援等多用途任務。
氫能因清潔環保、高效、可持續,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燃料電池是氫能利用的最佳形式,其通過氫氣與氧氣的電化學反應來發電,產物只有水,無任何污染物排放,且具有發電效率高、補充燃料時間短、可再生等優點,已在交通、通訊、航空航天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目前,氫能源軌道交通已成為綠色、節能、低碳技術的發展方向和研究重點,尤其適用于城市軌道交通、鐵路工程檢修作業車、調車機車、大型鐵路養路機械等。
陳維榮教授團隊自2008年起,在我國率先開展氫燃料電池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研究,開拓了氫能軌道交通研究方向。歷時十余年的技術攻關,該團隊突破了大功率燃料電池優化控制、混合動力系統能量管理、故障診斷與壽命預測等關鍵技術,于2013年成功研制我國首輛燃料電池電動機車,并于2016年與中車唐山公司聯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有軌電車,引領了我國氫能軌道交通技術發展。
來源:中化新網
近日,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的目標。其中,《戰略》共分4部分:
第一部分發展態勢。強調智能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闡述發展智能汽車的戰略意義,分析我國發展智能汽車的戰略優勢。
第二部分總體要求。明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為方向,以建設智能汽車強國為目標,以推動產業融合為途徑的指導思想。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創新驅動、平臺支撐,市場主導、跨界融合,開放合作、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則。提出智能汽車發展分階段戰略愿景。
第三部分主要任務。圍繞智能汽車全產業鏈,構建6大體系,明確20項重點任務。一是構建協同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突破關鍵基礎技術、完善測試評價技術、開展應用示范試點。二是構建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體系,重點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創新產業發展形態、推動新技術轉化應用。三是構建先進完備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推進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車用無線通信網絡、車用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能力、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云控基礎平臺建設。四是構建系統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重點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技術標準、推動認證認可。五是構建科學規范的產品監管體系,重點加強車輛產品管理和車輛使用管理。六是構建全面高效的網絡安全體系,重點完善安全管理聯動機制、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加強數據安全監督管理。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提出加強組織實施、完善扶持政策、強化人才保障、深化國際合作、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主要任務有效落實。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