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劉珂&晃晃《慶祝生活的方法》于成都當代影像館拉開帷幕,展覽由王慶松擔任策展人,《慶祝生活的方法》融合了影像、裝置、表演等多種媒介,展示出這對藝術家組合通過身體和行為來探索兩人之間的關系,以平等、信任、真實的姿態共同對抗時間的流逝,并傳遞出最簡單質樸而又真誠的能量。
幾乎和所有的關系一樣,時間是這對夫妻最大的敵人和朋友。“十五年的相識,這種累積的熟悉經驗慢慢讓我們感到不安,流動在兩人之間炙熱的能量交換停了下來。我們想回到初識時互為鏡子般的真實情感流動,于是我們約定嘗試建立一次重新的連接,每天相互為對方拍攝然后組合在一起寫上當天的日期封存起來,沒有約束,沒有期限,沒有結果(劉珂&晃晃)。”
于是這催發了作品《鏡子》的誕生:2017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毫無間斷的2年,730天,1460張互相凝視、互相拍攝的圖像,產生出開放的、鮮活的能量互動。
《鏡子》完成后,他們更加確定了未來創作的方向,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停止他們探索的腳步,反而讓生活的細節逐漸被放大——于是一棵枯草、一片羽毛、一根頭發都成為了他們最具溫情柔意的創作素材。
這對藝術家組合,用決絕的勇氣去重新審視彼此的關系,幸運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了抵御時間裹挾的堡壘,找到了尚未被攻陷的情感要塞。“展覽就像我們生活和作品的切片,有快樂有糾纏,有和諧有沖突,有對當下的認可,有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灑脫,如格洛托夫斯基說的那樣‘生活方式就是通向生活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找到屬于我們的慶祝生活的方法(劉珂&晃晃)。”

1.《慶祝生活的方法》展廳 2.3.《慶祝生活的方法》行為表演

4.6《連接處的光》行為表演 5.身體練習 7.《繩》行為表演8.《漣漪》行為表演

劉珂&晃晃
藝術家組合,現工作生活于成都。作品主要使用影像、裝置、表演等媒介,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來探尋關系中的更多可能性,打破自身的界限創造更為開放的能量交互,結合展覽空間營造出蘊含能量的場域,引領觀者一同進入戲劇化、夢境般的旅程。
作品曾多次參與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亞洲寫真美術館、連州攝影節等國內外諸多畫廊美術館展出。作品《平湖》入圍2010年FOAM保羅·霍夫攝影獎,作品《鏡子》獲得第11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
Q:《北京青年》周刊
A:劉珂&晃晃
Q你們慶祝生活的方法是什么?生活會給你們帶來哪些喜悅與悲傷?
A這是一場關于生活、關系、時間、空間的展覽,包含了我們2017-2018年創作的攝影裝置《鏡子》,2020年創作的攝影裝置《留給時間的》,根據現場空間創作的行為裝置《連接處的光》和展覽同名的行為表演《慶祝生活的方法》組成。我們嘗試通過藝術的方式去打破對生活表達的邊界,融合影像、裝置、行為表演和空間現場去創造一個新的空間,就像一幕沒有開頭和結尾的戲劇。
Q《鏡子》是你們通過兩年時間合作完成的作品。730天的照片展示出來之后,你們有哪些驚奇的發現?
A《鏡子》的初衷來自我們十五年的相識,這種累積的熟悉經驗慢慢讓我們感到不安,流動在兩人之間炙熱的能量交換停了下來。我們想回到初識時互為鏡子般的真實情感流動,于是我們約定嘗試建立一次重新的連接,每天相互為對方拍攝然后組合在一起寫上當天的日期封存起來,沒有約束,沒有結果。在拍攝《鏡子》的這兩年里,我們每一天都去感受流動在彼此之間的新鮮感,能否在新的一天產生新的能量交互也非常的重要,我們必須保持住稍縱即逝的熱情,于是思考、構想、討論、觀察、體會、創作、選擇慢慢填滿了我們的日常,同時我們還得學會以足夠強大的內心來對抗時間的流逝。我們把多年對攝影可能性的探索用到了《鏡子》的創作過程里,即興,構想,表演,記錄,我們轉換著創作者的身份,日復一日地利用相機和身體與對方進行著互動,日復一日地看到鏡子里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Q作為情侶的藝術家組合,你們的創作是基于你們的關系嗎?你們怎么看當下年輕人的相處模式?
A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關于關系的,我們覺得理想的關系應該是以一種獨立自由的個體建立的兩者關系,基于平等、信任、真誠。其實我們覺得不論是哪個時代之下的年輕人都有很多相似,本質上對情感對個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有著相似的認知,對我們來說,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起感受,一起創作,這也許已經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了。但是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就像人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兩人的關系肯定也不可能永遠恒定的,所以真誠地體會生活的每個當下,感受每個當下的我們,僅此而已。
Q在你們還不認識對方的時候,你們在做什么?認識彼此之后給你們帶來哪些改變?
A十多年前我們在最需要勇氣和力量的時候遇到了彼此。因為共同熱愛的藝術,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我們去了當時還很烏托邦的云南,和來自不同地方的奇人,寫詩的、做音樂的、畫畫的、拍電影的等等住在一個院里,過著簡單質樸的生活。在那幾年看似沒有目的,尋常普通的日子里,我們消耗著時間,消磨著青春。這個看似消磨的過程同時也塑造了我們對理想生活的認知,慢下來去生活,去體驗,去感受,去創造。
Q你們是怎樣互相理解和接納的呢?
A基于宇宙法則,人在這個時空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也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中的。保持獨立,真誠待人,peace&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