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蕊 王敏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門診護理 河南鄭州450052)
干眼癥是多種因素使淚膜穩定性下降導致眼睛出現異物感、干澀、易疲勞、對外界刺激敏感等癥狀的眼部慢性炎癥反應,隨著病情進展,嚴重者可出現眼睛失明[1]。 臨床常見類型有水樣液缺乏性、淚液動力缺乏性、脂質缺乏性、黏蛋白缺乏性以及混合性,其中以水樣液缺乏性最為常見。 隨著科技發展,電子產品的增多,干眼癥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并趨于年輕化[2]。 由于該病病變部位的特殊性,在積極治療的同時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防止復發。 本研究以干眼癥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干眼癥患者癥狀改善及淚液中炎癥介質水平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干眼癥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 觀察組男17 例,女33 例;年齡37~48 歲,平均(42.15±3.66)歲;病程3~6 個月,平均(4.72±1.41)個月;病情嚴重程度:輕中度39 例,重度11 例。 對照組男14 例,女36 例;年齡38~49 歲,平均(42.32±3.53)歲;病程3~6 個月,平均(4.68±1.30)個月;病情嚴重程度:輕中度41 例,重度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符合干眼癥的診斷,病程≤6 個月,近1 個月內未進行藥物治療;瞼板腺功能正常;雙側病變;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瞼外翻者;伴全身性重癥疾病者;合并青光眼、沙眼等其他眼部病變者;依從性差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眼科常規護理。(1)霧化護理,超聲霧化器中置入生理鹽水,調節溫度為38~40℃,協助患者佩戴好熱敷眼罩,將眼睛靠近霧化口進行熏蒸,注意避免燙傷;(2)用藥護理,遵醫囑正確指導患者進行用藥,并注意觀察不良反應,指導患者堅持用藥,保持療效;(3)做好健康教育,如避免頻繁或長時間使用滴眼液,保持適宜的環境濕度,注意用眼衛生,避免長期佩戴隱形眼鏡,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 注意補充富含維生素A 的食物,日常工作或學習保持良好的坐姿, 用眼1~2 h 后注意休息,或向遠處眺望,做眼保健操,放松眼部肌肉;(4)保留淚液護理,指導患者經常做瞬目動作,注意保持眼睛濕潤;(5)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均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觀察組給予中西醫結合護理。 西醫護理內容同對照組,中醫護理:(1)瞼板腺中醫手法按摩,按摩前10 min 給予眼部濕熱敷,隨后遵醫囑給予涂抹妥布霉素眼膏,于裂隙燈下進行瞼板腺按摩,一只手固定上下眼瞼,向外側牽拉外眼角,一只手由鼻側向顳側輕輕按壓瞼板腺,按壓方向為上眼瞼向下,下眼瞼向上,若發現瞼板腺存在阻塞,可用棉簽將黏稠的瞼酯擠干凈,按摩結束后使用滴眼液滴眼沖洗結膜囊, 每次按摩5 min,1次/周;(2)情志護理,由于眼睛的不適感,加上病程相對較長,患者容易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評估,根據患者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情志護理干預,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耐心傾聽,提高治療積極性和配合度。 兩組均干預6 周,隨訪12 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干眼癥積分改善情況,包括眼干、眼痛、畏光流淚、眼脹、近距離閱讀重影等,根據癥狀輕重評為0~3 分,總共0~15 分;(2)比較兩組淚膜穩定性指標水平,包括淚膜破裂時間、淚液分泌量、角膜熒光素染色等淚膜穩定性指標;(3)比較兩組淚液中炎癥介質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淚液中炎癥介質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t檢驗和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淚膜穩定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淚膜穩定性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淚膜穩定性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淚膜穩定性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淚膜穩定性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淚膜穩定性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角膜熒光素染色(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淚膜破裂時間(s)治療前 治療后淚液分泌量(mm/5 min)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3.42±1.15 3.39±1.37 11.85±1.44*#8.30±1.56*3.48±1.10 3.41±1.28 12.17±1.18*#9.20±1.25*8.79±1.33 8.75±1.42 6.10±0.98*#4.13±0.81*
2.2 兩組干眼癥狀積分及淚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干眼癥狀積分及淚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干眼癥狀積分及淚液中TNF-α、IL-1β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各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干眼癥狀積分及淚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干眼癥狀積分及淚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IL-1β(n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干眼癥狀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12.67±2.33 12.59±2.20 5.16±1.07*#8.10±1.14*213.24±19.37 210.72±20.06 36.64±10.75*#89.77±11.52*137.10±11.47 135.28±12.10 28.77±9.10*#65.82±9.75*
淚膜對保持眼表各組織和光學參數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淚膜穩定性下降可導致干眼癥的發生,繼而引發的多種形式的眼表組織病變或眼部不適,隨著疾病進展,嚴重者可造成角膜損傷,甚至失明[3]。人工淚液為常用治療方法,具有明顯的潤滑濕潤作用,還可調節眼表電解質、滲透壓、黏度,提高淚膜穩定性,降低角膜損傷發生風險[4~5]。 由于干眼癥多為慢性病且病程較長,治療期間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臨床療效意義重大。
淚膜脂質皮層由瞼板腺分泌的瞼脂組成, 位于淚膜最外一層, 能夠防止淚液直接與空氣接觸避免淚液過度蒸發, 在增加淚膜的穩定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瞼板腺功能異常或阻塞可影響瞼脂的正常分泌, 使淚膜脂質皮層變薄從而失去預防淚液過度蒸發的功能,不利于淚膜穩定[6]。 按摩瞼板腺可進一步促進瞼板腺開口充分擴張, 繼而促進瞼板腺脂質的排出,使瞼板腺管暢通,維持正常的眼部代謝和微循環。 同時通過情志護理達到疏肝解郁的效果,排解患者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對疾病及治療過程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而保證堅持用藥的療效。
隨著臨床對干眼癥不斷深入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發現炎癥介質在干眼癥的發病機制中占據重要地位。 TNF-α 為細胞趨化和黏附的主要炎癥介質,可調控炎癥細胞間遷移產生廣泛的生物學效應,IL-1β 為促炎癥介質,TNF-α 可誘導炎癥細胞分泌IL-1β,二者在干眼癥炎癥反應中發揮協同作用,共同參與炎癥反應的發生及進展[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淚膜穩定性指標優于對照組,炎癥介質水平及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提高淚膜穩定性。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明顯改善干眼癥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淚膜穩定性,抑制炎癥反應,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