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波 李興華 劉化文 王愛國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 鄭州450052)
脛腓骨骨折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因特殊的解剖學關系,骨折發生后脛骨營養血管容易受到損傷,導致骨折部位供血不足,加上因脛骨前方軟組織較少,且脛骨上端包裹在膝關節囊內, 患者容易出現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等現象,增加感染發生風險,嚴重者可并發骨髓炎,延長病程,影響患者預后[1~3]。 本研究旨在觀察負壓封閉引流(VSD)技術對脛腓骨開放性骨折術后創面感染的治療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56 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術后出現創面感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26 例和觀察組30 例。 對照組男20 例, 女6 例; 年齡24~61 歲,平均年齡(42.77±3.21)歲;受傷原因:車禍17 例,重物砸傷8 例,高空墜落1 例;Gustilo 分型:Ⅱ型19 例,Ⅲ型7 例。 觀察組男22 例,女8 例;年齡23~60 歲,平均年齡(42.85±3.15)歲;受傷原因: 車禍18 例, 重物砸傷10 例, 高空墜落2 例;Gustilo 分型:Ⅱ型20 例,Ⅲ型10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骨折分型為Ⅱ型或Ⅲ型,均進行外固定支架或內固定治療;術后骨折部位出現感染癥狀,有明顯的滲液或膿液,伴有紅腫熱痛;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者;骨質破壞較嚴重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有陳舊性骨折史者;有病理性骨折病史者;伴有精神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感染、創面消毒等治療,包括給予抗感染藥物,創面每日消毒,每日更換無菌輔料。 觀察組給予VSD 技術持續負壓吸引治療:首先徹底清除感染創面的壞死組織,根據創面大小修剪適宜的VSD 敷料,全面覆蓋創面,將封閉負壓引流管與負壓引流瓶相連接,接中央負壓吸引裝置, 調節壓力為0.04~0.06 kPa 進行持續低負壓吸引,注意保持引流的密閉性,避免漏氣,每3 天經引流管給予抗生素清洗,若引流液中未見膿性分泌物,且創面肉芽組織新鮮,必要時可進行二期手術縫合創面皮膚。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感染創面治療7 d 后的恢復情況:患者創面愈合,感染消失,上皮組織已徹底覆蓋創面,為愈合;患者感染創面面積明顯縮小,且縮小范圍超過50%,肉芽組織生長較好,為顯效;患者感染創面仍有滲液,創面縮小不明顯,為無效[4]。 總有效=愈合+顯效。(2)通過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的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水平。(3)隨訪1 年,評估兩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踝關節Baird-Jackson 評分進行踝關節功能評估,分值與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呈正比。
1.5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數據錄入SPSS20.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配對t檢驗或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感染創面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感染創面恢復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7 d 后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水平低于對照組,隨訪1年后Baird-Jackson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水平及Baird-Jackson 評分比較( ±s)
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pg/ml)治療前 治療7 d 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Baird-Jackson 評分(分)治療前 隨訪1 年后26 30 9.27±1.36 7.79±1.14 41.54±2.52 41.66±2.67 0.206>0.05 79.22±2.15 89.30±2.44 19.603<0.05 9.32±1.22 4.95±1.02 t P 0.173 11.741>0.05<0.05
交通傷、 機械壓砸傷等高能量損傷的發生日益頻繁,脛腓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發生率也逐漸提高。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創面大,骨折斷端血供受損嚴重,創面周圍軟組織損傷重甚至出現缺損,影響術后創面愈合效果,增加感染風險。術后感染發生后多呈現病程長、 反復發作等特點,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多以清除病灶、壞死組織、促進創面愈合為治療目的[5]。 但是常規抗感染治療很難在死腔組織中發揮作用,且需要多次更換敷料,加重患者痛苦,且治療時間較長,可會導致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
VSD 是一種新型引流技術,首先清除壞死組織以及異物,保證創面干凈整潔,利用高塑性的醫用泡沫材料作為輔料,將被引流區與外界進行隔絕,創建一個密封的環境,可有效幫助肉芽組織的生長,避免外部感染侵入,且維持環境內的負壓,利于減輕毛細血管負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有研究指出,在缺氧環境中,創面組織細胞分裂較緩慢,而VSD 技術可增加傷口毛細血管血流量,進而發揮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利于創面愈合[6]。 同時,VSD引流管較常規引流管粗,可有效避免引流管堵塞,耐彎曲,保證引流過程暢通,且可延緩Iκ B琢鈣磷化,降低創面水腫程度。 另外,向引流管內灌注抗生素,抗生素直達腔內病灶,可有效提高感染控制率[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治療7 d 后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水平低于對照組, 隨訪1 年后Baird-Jackson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因子-1 為血管內皮細胞炎性損傷的主要血清學指標[8],結合本研究結果,提示VSD 技術的應用對開放性骨折術后創面感染的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脛腓骨開放性骨折術后創面感染患者應用VSD 技術治療,可有效促進創面愈合,提高總有效率,抑制炎癥反應,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