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葉 強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經濟發展中心,協調好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經濟發展,可有效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蘇州東山鎮西南部的楊灣古村歷史悠久,有許多不同朝代留下的歷史建筑與文化古跡,是蘇州傳統古村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蘇州市楊灣古村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歷史文化保護現狀,并針對目前發展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楊灣村是我國歷史文化名村,位于蘇州市東山鎮太湖半島南側[1]。楊灣村的主要村民聚居地點位于整個村域的東北側,與環山公路相鄰,南、北、東側皆為山脈,村莊布局良好,背山望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氣候條件優越。
1.2.1 物質文化遺產
村內擁有軒轅宮、明善堂、懷蔭堂3處全國文保單位及崇本堂、錦星堂、久大堂、純德堂4處市級文保單位,擁有控保單位57處,保存29638m2的明清古建筑群落,風貌完好,未進行旅游開發[2]。
1.2.2 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灣村文化源遠流長,傳統風俗習慣流傳至今仍然為村民重視,如碧螺春茶制作技藝、臺閣表演等民間技藝,還有正月十五的“接財神”,正月里的“猛將會”,六月的“猛將菩薩賞花會”等節慶習俗[3]。
2016年蘇州市政府編制了《中國傳統村落蘇州市東山鎮楊灣村保護發展規劃》,制定古村落保護的總體框架,劃定保護紫線、重點保護區和傳統風貌協調區,實行分級保護,并對建筑高度進行控制,保障古村落發展的風貌協調,并出臺《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關于加強蘇州市古村落保護和利用的實施意見》,其核心在于打破民間資本投資保護古村落的政策瓶頸[4]。
2.2.1 多元主體參與的經營模式
2013年,在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經濟合作社的帶領下,成立蘇州楊灣古村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蘇州楊灣體育休閑運動發展有限公司、蘇州楊灣“三品三生”農村建設有限公司以及蘇州吳中區東山楊灣農貿市場等公司。經營范圍包含文化、旅游、休閑、銷售、展覽等眾多功能活動,并取得不俗成績,如楊灣西巷青蛙村獲評首批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項目。
2.2.2 產學研相結合的合作模式
2014年,蘇州科技大學與東山鎮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蘇州科技大學在建設規劃、旅游教育、生態農業、環境保護、企業轉型升級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為東山鎮提供幫助,為東山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古鎮古村保護改造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作出貢獻。
2.2.3 “文化傳承+旅游挖掘”發展模式
2014年,吳中區人民政府發布《東山鎮建設江蘇省鄉村旅游綜合發展實驗區的實施方案》,依托鄉村獨特的資源、豐富的種類、鮮明的特色,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新業態、新模式[5]。
通過問卷調查法及研究分析,探討楊灣村在保護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調查對象中年齡構成如圖1所示,人員居住地構成如圖2所示,具體提問結果如圖3,4所示。
近年來,當地政府制定一系列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有關的法律法規,如2005年的《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2012年的《東山楊灣老街環境整治設計方案》、2015年的《中國傳統村落蘇州市東山鎮楊灣村保護發展規劃》等,同時成立楊灣古村保護與發展管理辦公室等管理機構,但其具體實施管理方面存在許多不足。
在村內古建保護方面,易出現以下情況:部分建筑有明文保護的規定,對企業或個人而言,在開發或生活中仍對其有一定破壞,部分傳統民居的修繕遲遲無法落實;存在過度保護的現象,不僅不利于傳統村落的發展,甚至會適得其反。

圖1 調查對象年齡構成

圖2 調查對象居住地

圖3 楊灣村在保護方面存在問題的調研結果

圖4 楊灣村在發展方面存在問題的調研結果
楊灣村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對村落格局、傳統建筑、古街古巷以及公共空間等造成諸多破壞,早期保護規劃大多出于對文物單體的保護,而缺乏對物質空間、環境肌理的統一保護。近年來,保護規劃雖愈發重視對空間和環境的整體保護,但多年以來的自然及人為破壞也使得楊灣村的傳統物質空間慢慢走向衰敗。
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既包括物質層面,又包括非物質層面。在發展經濟、保護傳統物質文化的同時,楊灣村也在大力宣傳發展傳統非物質文化。上述舉措多流于表面,為追逐經濟利益,諸多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淪為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流水線上商品,失去其作為靈魂的文化內涵,村民、傳統手工藝人以及企業的文化保護意識仍有待加強。
近年來,楊灣村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好,雙棲小鎮品牌逐漸打響,特色民宿、農家樂等產業愈加紅火,但因傳統村落特殊的建筑、街巷及空間結構,再加上保護的需求以及以往規劃的不足,旅游設施建設受限,相關配套設施不足,承載力極其有限。此外,楊灣村對內需要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對外需要建設旅游配套設施,造成居民日常生活和游客游覽之間存在矛盾。
傳統村落保護與古城古鎮保護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諸多不同,故需專業人才實施專業化管理。村委會主要負責協調政府、村民和企業之間的關系,而管理辦公室更多負責政策下發、制定相關規劃等方面。目前,楊灣村在保護與發展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①加強古村落保護研究,完善管理與監督機制;②進行科學管理,保護范圍內所有建設活動均要按法定程序辦理報批手續,各職能部門負責保護與建設管理工作;③成立由專家組成的專門組織,負責指導、協調、監督保護工作;④逐步建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檔案,對古村落、古建筑實行分級保護,運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建立保護數據庫,跟蹤其變化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①內外結合,內部提升、外部控制共同作用,提升古村落環境品質;②外部明確環境控制線,線內嚴格禁止設置影響設施正常使用的相關功能空間,對于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功能空間進行移除或轉移;③優化內部景觀環境,堅持人性化、舒適化、全面化,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條件,保護古村落的古樸風貌和整體格局,恢復被嚴重破壞的街巷石板路面。
保護古村落原真性,凝結鄉村性文化。①充分利用傳統村落的文化歷史資源,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在生態保護基礎上開發新興產業;②活化利用每個保護要素,注入新血液,加強對保護的宣傳力度,形成良性的保護與發展循環,促進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命力[6]。
分批分類差異化建設,合理、高效、漸進地提升設施的硬件服務水平,規模較小的村落與周邊村落聯合配置。同時,在一些重要歷史資源保護節點對人流進行限制與分流。在人流集中地與重要地點設置引導標識,或實行限流與分流的措施。
打好特色品牌,重視產業品牌建設,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和市場競爭力,使專業化成為最大特色、最亮名片[7]。借助旅游業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吸引創業者回流,帶動年輕人遷入,恢復村內活力,“以人引人”,從“人才培養、人才引入、人才留駐”3個方面確保人才的高質量供給。
古村落既是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的邊緣地帶,又是歷史文化承載之地。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探討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發展,使古村落既成為重要的歷史地標和人文景觀,又成為當地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的重要資源,為推動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