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星,董津綸,馬瑞琦
(1.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城市空間開始進行新一輪的再構。實現城市的多中心、多維度的發展模式,應將新中心與舊中心分離,避免二者的過度重疊,造成城市資源的浪費,因此,以往的城市支柱性產業也面臨著搬遷或轉型發展的困境。
秦皇島西港處于城市濱水區的黃金地帶,擁有極佳的區位優勢。現階段,中央加大了對于港口轉型升級發展的倡導和扶持,并提出京津冀協調發展、雄安新區規劃等政策導向,為秦皇島西港港口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而秦皇島港也一直堅持以城定港、港口發展與城市發展相融合,為西港轉型再塑提供了方向。
近代,隨著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商品的國際國內貿易愈發頻繁,國內的諸多城市開展港口建設。1898 年,清政府為了開灤煤礦的運輸,開辟了秦皇島商埠。在1960 年,秦皇島擁有了第一座港口——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西港碼頭。
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百年老港,秦皇島西港自身在發展中歷經了多次變革。隨著歷史的推進,2013—2015 年,西港煤炭工業被迫停工,導致器械設備拆除,西港碼頭開始搬遷,廢棄的甲、乙2 座碼頭需要進行重新定位。過去的舊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已成為具有時代印記的被重點保護的工業遺跡基地。
舊碼頭場地空曠,基地中間有原始構筑物將場地分割。空間功能性不完善,構筑物的分割導致場地空間破碎化。沿海區域有大片空地和運輸軌道,而且地下有大量的地下運輸空間,且地下運輸空間的高度不一,最低處為1.8m,最高處為3.0m。
場地內建筑具有顯著的工業時期特色,有大量原始港區建筑物,而且空閑和可再塑場地面積較大。西港已經完成部分空間再塑設計,如酒吧、書吧、酒店、碼頭等一系列社區功能場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功能社區形式已初具形態。
周邊工業碼頭較密集,導致海水垃圾較多,海水污染較嚴重。場地內基本沒有綠色植被,地面鋪裝為受損的水泥地,場地幾乎沒有生物生存,生態系統已經破碎。
原場地概況及方案生成如圖1 所示。
在舊港口工業區空間再塑中,土地是一切設計的前提和載體。舊港區的土地利用往往是單一的工業用地,缺乏公共活動空間,公共綠地少,植被覆蓋率低,場地中缺乏相應的休閑、娛樂以及商業空間等。
在秦皇島西港舊碼頭空間再塑中,為了改變其土地利用的單一化,在設計前對場地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分析。通過調研發現,周邊居民以及游客對景觀綠地、公共空間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在場地中設計了較多的公共綠地、特色植被景觀帶等。考慮到周邊居民的活動空間,在場地中設計了親子互動廣場、老年互動廣場等。對于場地中的游覽空間,設計了線性廣場、濱海親水景觀帶等。場地再塑局部策略如圖2 所示。
秦皇島西港舊工業區的再塑可以說是秦皇島城市更新中最具潛力、最有開發性的部分之一。其處于秦皇島城市路域與渤海水域的結合處,受到兩種生態環境的共同影響,并且表現出自然環境的多樣化,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開發潛力。但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秦皇島西港水質較差,整個廢置的工業區環境狀況也不是很好。因為其過去的功能性質,承擔了較多高污染、高排放的職能,因此,對于秦皇島西港自然環境的保護是舊港區空間再塑的基礎。
盡可能保留其原有生態系統;避免亂改建原有建筑,不亂拆、不亂建,合理規劃原有建筑;不亂增建新建筑;加大植被覆蓋率等。
對于秦皇島西港舊工業區的再塑,在地域文化與歷史方面,設計研究中關注的主要是對于秦皇島本地文化和工業文明的延續和保留。城市在不斷發展,舊港區的發展歷程以及其代表的工業文明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因此,在設計中有必要將場地內展現的地域文化與歷史展示出來,增強其影響力。

圖1 原場地概況及方案生成

圖2 場地再塑局部策略
在整個設計研究中,應充分考慮場地內的工業遺跡,如大型起重機、鐵軌等,將其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基于起重機高度(25~30m)以及起重機底部與地面高差(3~4m),設置景觀廊道和觀景平臺;結合舊港口原有鐵軌,在場地內設計小型交通流線等。將工業遺跡盡可能地保存與利用,在展示舊港區更新改造成果的同時,傳承舊港區的運煤文化,增強場地的歷史文化感。
設計研究認為,對舊港口進行再塑應考慮秦皇島市的社會經濟因素。舊港區的空間再塑正是為了提高秦皇島市與舊港區的經濟、社會價值,這個因素也是再塑設計的1 條主線。再塑設計以提高游覽性、舒適度、改善港口現狀為中心,推動秦皇島的經濟發展。
秦皇島西港甲碼頭中的舊廠房,占地1 萬m2,約6.5m 的高度將其設計為2 層,總面積近2 萬m2。設計將其改造為文化綜合工廠,成為集商業購物、休閑、娛樂、辦公、會議、閱讀、親子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既豐富了場地內的功能,又增加了場地的特色性,在吸引游客的同時增加收入。
在地下空間中設計地下酒吧,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秦皇島夜生活缺失,夜間22:00,城市已進入較為安靜的狀態。地下酒吧的設計是基于將秦皇島西港甲碼頭打造成不夜港的理念。
場地內的建筑,除了甲碼頭的舊廠房外,還有較多的2~3層樓高度的原有建筑。在設計研究中,將其改造為餐飲及住宿空間。改造后的住宿空間,既有舒適親切適宜家庭住宿的民宿空間,也有精干簡潔適宜辦公的商務空間。在場地內還設置了特色小吃街,展示秦皇島當地的特色美食,為游覽者提供方便。餐飲住宿空間的設置,既能留得住游客,提高場地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也能適當增加就業機會,加快秦皇島市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秦皇島市的經濟發展。
秦皇島城市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港口產業,故稱“港口城市”;而秦皇島的另一大標簽是“旅游城市”。根據城市的發展現狀,要對城市的轉型發展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斷,引導城市未來支柱性產業的發展,將“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把“旅游”的主標簽去掉,但不是廢棄旅游產業,而是保留其產業優勢,作為穩定發展的基礎,然后進行新的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秦皇島向“商務城市”轉變。
結合秦皇島西港的地域文化、歷史文脈等城市歷史背景以及自然環境與場地現狀等,對該市西港舊碼頭進行空間再塑設計。在設計研究中,結合自然生態保護、地域文化等豐富完善城市功能,更新秦皇島的產業結構。通過舊港口的空間再塑,改善秦皇島缺乏夜生活的現狀。秦皇島西港舊碼頭空間再塑主要策略如下。
1)舊工業區的空間再塑不應是單純的場地更新,而應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等條件,進行融合秦皇島本地特色和惠及周邊居民乃至更大范圍民眾的合理設計。
2)在舊工業區的空間再塑中,要以原場地的固有條件為基礎,尊重和保護場地原有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在此基礎上對場地進行合理的刪減或增添。
3)在設計研究中,要考慮到再塑空間的區位和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新場地的設置增加地區的客流量、知名度,甚至提高地區的影響力,推動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舊港口工業區空間再塑是長久目標,應把重心放在場地自身特色以及當地歷史文脈、人文環境上,使設計更藝術化、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