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邢臺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0)
文廟作為特定的文化符號,其植物也有著特殊意義和規則。晉冀(含京津)魯豫地區的文廟是我國古代文廟的發源地和成熟地,是我國古代文廟分布最密集、文化影響最大的區域,也是我國文廟發展史上的核心地區。本文通過對晉冀魯豫4 省近30 所文廟的實地考察,探究文廟的種類和植物配置的象征性。
通過實地調查以及對該省部分文廟植物的統計,能直觀看出為了體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文廟所采取的植物類型大體上比較統一。在植物的整體配置上,以柏樹、槐樹為主,還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符合建筑類型的植物。
如表1 所示,文廟的植物配置同其他園林造景空間相比種類較少,為突出其祭祀功能的莊重肅穆之感,主要以國槐、柏樹為主。也有一些祭祀功能和學宮相結合的文廟,植物種類豐富,除槐樹、柏樹外,常見的還有銀杏、竹子、紫薇、杏樹、玉蘭等其他具有象征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植物景觀整體體現穩重、華貴、肅穆之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應種植具有一定寓意和文化內涵的植物。晉冀魯豫文廟植物以樹木為主,高大喬木居多,位于主道路兩側,灌木花木主要用于院落綠化。
文廟喬木主要種植方式有孤植、列植、對植等,道路兩側有叢植花灌木、冬青或叢柏等(見表2)。
儒家思想強調“中庸”,為人處世不偏不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萬物共生的中和境界。儒家思想自宋以來吸收道家、佛教的思想,豐富了儒家的思想體系。文廟中高大常綠的植物夏季可遮擋陽光,冬季阻擋凜冽寒風,吸收環境噪聲,形成小氣候,還能營造肅穆的祭祀環境和安靜的學習環境。文廟的良好生態環境得益于種植高大的常綠喬木,如曲阜孔廟內有高大的側柏、圓柏等,炎熱的夏季可以帶來蔭涼,寒冷的冬季可以阻擋凜冽的北風。我國傳統教育注重借助自然美和思想美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儒學思想以自然比德,塑造儒生人格的美。儒家思想希望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時能悟到其所體現的深層次的人之美德,常把直觀欣賞植物習性及其表現出來的景觀美,用于修身養性的手段,培養道德情操。因與儒學結合,文廟選擇植物時非常注重對學子道德品質的影響和熏陶,著力選擇在傳統文化中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學子們觸物生情,激發內心,以達到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因此,人們通常借文廟中的植物來寄托情感,托物言志。

表1 部分文廟植物種類

表2 晉冀魯豫文廟植物種植方式統計
1)柏樹 是文廟中出現最多的樹木,四季常青、壽命長,生長千年而不凋,色彩墨綠而肅穆、挺拔而壯觀,樹干古拙,孔子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憑借松柏在嚴冬迎風傲雪的古拙形態和品格挺拔,比喻人生困苦中仍能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經得起考驗的人格魅力。松柏四季常青,樹齡長達千年不凋、生長旺盛,木質堅硬千年不腐爛,象征儒學思想源遠流長、萬古長青、惠澤百世,寓意先賢永恒、堅毅、高尚的人格魅力;柏樹不隨波逐流,果敢剛毅,象征孔子正義神圣。孔廟種植檜柏,源于孔子曾在這里親手栽種過檜柏。高大蒼勁、如龍如虬的古老檜柏與對孔子歌功頌德的文廟建筑高度匹配,在烘托文廟古老歷史的同時,營造出肅穆莊嚴的氣勢和氛圍。
2)松 文廟大成殿的主體空間中也有種植松樹的,但不如柏樹那樣成行成排大量地種植,“松柏為百木之長也,而守宮闕也”“禮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松樹具有與柏樹相似的寓意。
3)杏樹 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在杏林里講學,因此,在文廟中建設杏壇以示紀念,曲阜孔廟的杏壇被杏樹包圍。由此,杏樹也象征著文運。古代科舉考試的會試,考期在春季的三月,發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時杏花盛開,此榜又稱“杏榜”。唐鄭谷詩云:“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及第花便是杏花。文廟繪畫和雕刻中常有杏樹和春燕圖案,寓意“杏林春宴”,即中進士后在京都杏林中接受朝廷宴請,用于祝頌科舉高中。刻有書和杏樹的圖案寓意“祝你高中”。
4)紫薇 神話傳說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宮又名“紫薇宮”,而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紫禁城”。在唐代,三品以上高官穿紫色衣服,因此,紫薇寓意為朝廷高官,文廟中常種植紫薇,寄托學子日后高官得坐、駿馬得騎。白居易詩云:“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紫薇花團錦簇、花期長久、生命力頑強,寓意持之以恒的不斷進取精神,都是莘莘學子的一種情感寄托。
5)銀杏 銀杏是非常古老的物種,可追溯到幾億年前,有“活化石”之稱。銀杏堅韌不拔、質樸務實的自強和奉獻精神與儒家思想相輔相成。相傳孔子在銀杏樹下講學,因此,文廟種植象征著儒家精神的銀杏樹,現在依然有雌雄兩棵銀杏樹屹立在曲阜孔廟莊嚴肅穆的詩禮堂前。臨沂文廟也有一雄一雌兩棵參天銀杏,太原文廟大成殿兩側也各有幾棵長勢良好的古銀杏,春夏郁郁蔥蔥、秋天金黃,吸引不少游客參觀、思索。
6)國槐 由于其蒼勁盤虬的枝干和古樸深厚的韻味,仿佛飄飄欲仙的神靈,自古便被視為神樹,產生許多關于槐樹的神話傳說,也給人們求助于自然的具象精神寄托。周朝定都后,在朝殿前種植了三槐九棘,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庭院植樹最早的文獻記載。《周禮·秋官·朝士》中載:“面三槐,三公位焉。”即三棵槐樹前是當朝主要的三位王公所站立的位置,九棘則是群臣百官的地界。“三槐”后來逐漸演變出抽象的人文意義,成為官職的代名詞,古人將皇宮稱為“槐宸”,宮廷稱為“槐掖”,輔宰大臣則有“槐宰”“槐岳”和“槐卿”的雅稱,更有贊譽為官者德高望重的“槐望”之詞。槐樹有結實而茂密的樹形、扎實的根系和繁多的籽粒。槐樹被當時的人們視作輔佐朝政、治理國家的哲理象征——內固根本,外利百姓。
《夢溪筆談》中也有槐木通靈的民間故事:傳說學士院的第三廳閣前有一棵參天槐樹,被稱作“槐廳”,但凡在這廳閣里住過的人最后都出將入相,因此,趕考學子們都爭相在這房間里擠著住,以討個好彩頭。
我國民間神話故事七仙女和書生董永的美好愛情故事,就是大槐樹為媒人才使他們結合的。
明朝永樂年間,由于連年戰亂、蝗災,導致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山西人口稠密,先后8 次大移民,相傳就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開始的,流傳甚廣的“要問我家鄉是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樹”由此而來。所以,華人心中自古擁有大槐樹情節,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到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移民到各地的人們忘不了家鄉,就在村口栽植大槐樹,大槐樹常作為“村”的標志,村民也多在大槐樹下聚會休憩。
大槐樹在我國是富貴、權位、長壽的象征,是忘不掉的家鄉。北京孔廟在大成門前院種植國槐,曲阜孔廟的詩禮堂前中路西側也植有唐槐。
竹子干直而中空,歲寒而不凋,青枝翠葉。我國古代文人非常喜愛竹子,以君子比德、托物言志,認為它清華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脫俗、不作媚世之態。竹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竹子四季常青,象征著生命頑強、青春永駐;竹子英俊挺拔,比作正直清高、清秀俊逸的君子,這些都體現出古人所贊頌推崇的美德,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因此,文廟學宮多種植竹子。
柏、松、槐、銀杏等長壽樹種在我國文廟內最為常見。文廟內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的上百年樹齡的大樹,很多現存的古樹都貼有標簽以便于識別和保護。古人常以植物表達情懷,文廟中的植物已成為人文符號寄托情感,古樹見證歷史人物和事件,見證文廟的成長、人們的成長,而我們也可以通過古樹托物言志,達到跨時空的思想飛躍。
文廟作為祭祀孔子和教學的場所,其植物配置無不體現孔子崇高的地位和文人的思想寄托。文廟的建筑體現,渲染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作為文廟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中體現了莊嚴和偉大。文廟建筑的用途和名稱、整體布局體現出中國傳統儒學思想及文化內涵。看見文廟宮闕的壯觀、巍峨,無不在心里產生崇敬之情,向往像孔子儒學要求的那樣樹立崇高的道德、端正的品行;看到萬仞宮墻,就要明白學無止境;看到泮水清流,心里默念要養成淵涵的情性;看到泮橋;就要想到勵志成才出將入相;通過“禮門義路”,儒生就能端正觀念,規范行為;拜圣賢,就要見賢思齊焉;看見高大古樹,就要莊嚴肅穆、堅守骨氣節操。文廟中的建筑都有其典故和意義,是具有文化性和歷史性統一的建筑形制,不能隨便建造。
晉冀魯豫文廟,雖然仿照曲阜孔廟、北京孔廟的建制,但也有部分文廟在建造中加進富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景觀。
文廟植物多選四季常青、長壽種類,選擇具有象征意義的樹種,晉冀魯豫4 省的文廟以種植柏樹、松樹、國槐、銀杏、紫薇、杏樹等居多。文廟中保存的古樹名木景觀,樹齡久遠,依附歷史典故則體現中國儒文化的源遠流長。文廟植物的文化內涵豐富,其核心是儒學“歷史源遠”“萬古長青”和教育“尊師重道”“教書育人”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