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彬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近年來,快速粗獷的城鎮化進程導致當代城市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產生等自然災害以及經濟危機等多樣威脅。城市向韌性轉型,是為了解決當今城市面臨的眾多社會、災害以及安全問題,使城市在面對眾多問題時能夠快速應變,以期能夠快速抵消或降低城市問題對城市造成的多方面的影響?!爸腔邸薄绊g性”“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特征,開展韌性城市理念與實踐的研究,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走高品質城鎮化發展道路、提升人居環境水平的有效途徑和方法[1]。
“韌性”一詞最早源于拉丁語“resilio”,其原本的意義是“回復到初始平衡狀態”。加拿大生態學家霍林首次將韌性思想應用到系統生態學的研究領域當中,用以定義生態系統穩定狀態的特征[2]。隨之,關于韌性的相關研究逐漸由自然生態學領域轉入人類生態學領域。城市是人類生存的空間,是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韌性城市理念也由此誕生。
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韌性城市如何下定義進行了探討。國內學者最早將這一學術詞語翻譯為“彈性城市”?!皬椥浴币辉~側重于表達物體在受到外界的壓力或沖擊。發生變形后恢復到原來的一種狀態。城市在遭受重大災害的沖擊后,往往并不能完全恢復到原有狀態,災害過后總是會對城市本身以及城市的運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翻譯為“韌性城市”則更加準確[3]。洛克菲勒基金會認為,韌性是指無論個人、社區、機構、企業和系統面臨長期的壓力和嚴重的沖擊也能在城市中生存、適應和發展的能力;MEEROW S 等[4]認為,韌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統能力、社會、生態、社會技術網絡等能夠跨越時空規模,維持或迅速恢復到預期功能,以適應迅速變化和改變當前限制或未來系統的適應性;師滿江等[5]認為,韌性城市是指有能力在今天和未來承受和適應社會、經濟、環境和技術發展的壓力的城市。
筆者認為,韌性城市就是城市具有在面對災害(不局限于自然災害)時能夠承受災害沖擊,并且能夠快速采取相應措施,使城市在災害中能夠保持正常運營的能力。
以“韌性城市”為主題詞,發表時間設置為2000—2020年,并設置中文、學術期刊等條件,利用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進行搜索,將無作者文獻、會議紀要、刊首語等篩選排除,共收集文獻377 篇,并利用CiteSpace 5.6.R4 版本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
根據CiteSpace 的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如表1,圖1 所示,國內目前的研究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①韌性理念內涵研究[6-8];②韌性城市理念在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9-11];③韌性城市理念與新興城市發展建設理念的交叉研究[12-13];④韌性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當中的應用[14-16]。

表1 韌性城市文獻關鍵詞熱點TOP10 排序
韌性城市理念在國內外得到了較多的實踐應用,多數集中于城市減災防災方面的實踐。

圖1 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
王迪等[17]基于韌性理論,并借鑒國內外韌性城市的構建策略,對四川省蘆山縣的災后重建規劃提出了災后地區的發展策略。MAKHOUL N 等[18]對比布魯斯的建筑物進行抗震研究,用來制定地震防備策略和恢復計劃,以增強城市的韌性。湯鐘等[19]提出城市雨洪韌性是韌性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應對城市雨洪災害的重要途徑,并以深圳市光明區為案例,就問題進行梳理,構建其他同類型項目提供參考。陳煉等[20]基于韌性城市的角度,對山地城市的韌性防災框架,以期對山地城市建設有所幫助。
隨著韌性城市理念內涵的擴展,其實踐趨于多學科交叉,國內部分學者開始將韌性城市理念與城市多方面結合進行研究。
在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方面,梁浩等[21]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以韌性城市理念和傳染病的特點為視角,提出了建設韌性城市在應對疫情防控方面的建議;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宋蕾[22]基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利益相關者評價模型,分析出智慧城市的建設對于城市韌性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城市公共管理方面,尚天成等[23]將韌性城市理念運用在城市管理的研究當中,擴展了城市管理體系的內涵,進而發現兩者產生了互助互補的現象;在城市風險防范方面,肖文濤等[24]通過引入韌性城市概念,分析了城市整體性風險防控的問題,并分別從空間、時間和層級3 個維度提出了風險防范的范式以及具體策略。
現有關于韌性城市理念的研究,更多地側重于研究抵御自然以及生態環境災害的策略與方法。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近期韌性理念的研究多從城市公共衛生角度探究,并與健康城市建設理念相結合,而較少從韌性城市理念與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未來,我國城鎮化率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但仍處于城鎮化率的上升階段,城市將進一步集聚大量的人口,城市將會面對更加復雜的挑戰,城市韌性體現在多方面。
韌性城市理念的研究多從城市整體或某一特定空間視角進行研究,缺乏對區域宏觀組織——城市群以及城市內微觀組織——社區的研究。盡管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宏觀與微觀的研究與建設,但研究的內容與角度還較為狹窄[25-27]。在我國疫情防控工作中,區域間的聯防聯控與社區防疫工作都成為了戰勝疫情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需要將韌性城市理念實踐于不同尺度當中,全面發揮韌性城市理念的作用。
我國韌性城市理念在理論方面的研究較為豐富,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具體的規劃建設中融入韌性城市理念。目前,我國對韌性城市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仍處于探究摸索階段,韌性城市建設的實踐無法得到相應評價,以至于現有韌性城市的建設沒有形成實踐范式[28]。所以,我國韌性城市建設還需要有一套完整、系統的評價標準和體系。
城市是復雜的系統,包含多種交叉關系,如經濟、社會、自然、人類等之間的多重交叉。韌性城市是一個能夠對多種災害實現“韌性”的城市形式,具有但不局限于實現對自然災害的韌性。韌性城市理念的研究與應用需更加趨向于綜合化、系統化以及微觀化,要將韌性城市理念體現在城市多方面和規劃建設中,進而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