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居濤 林 銳 江 杰,3,4 崔紅利
(1.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530004, 南寧; 2.中鐵隧道集團四處有限公司, 530003, 南寧; 3.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530004, 南寧; 4.廣西防災減災與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 530004, 南寧∥第一作者, 碩士研究生)
科學合理的施工機械配置方案在地鐵施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學者對此已經做了大量研究[1-6]。但是,目前國內針對明暗挖同時施工、工序復雜交錯、周邊建筑物密集、地質條件差的地鐵車站施工方法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南寧地鐵3號線青秀山站工程為依托,在非爆破開挖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1套暗挖隧道機械配套方法。本著優化施工效益、減少施工擾動、提高施工效率、確保安全可行的原則,本文著重分析了該方法下的施工機械選型和各作業線交叉配套,并提出配套機械的優化方案。
青秀山站(見圖1)總長184.7 m,其中明挖站廳結構長度為82.4 m,標準段寬度41.8 m。車站南端結構為地下4層(局部5層):站廳采用明挖法施工;站臺層采用暗挖法施工,分別設置了左右線主隧道、5個橫通道、2個斜扶梯通道和4個豎向通道,結構交錯復雜。車站東端設置了60 m深的活塞風亭,用于承擔相鄰站點4臺盾構機到達后吊出的任務。該風亭的截面尺寸大,底面兩平行短邊的高差達10 m。
該站的地勢起伏較大,總體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特征。鳳嶺南路從南到北為下沉式走向,且道路整體呈立體交叉式,車流量大,交通繁忙。車站南側不遠處有1棟2層高的管委會大樓,基礎較差,除此之外,車站毗鄰5A級的青秀山風景區。車站北側分布有低層餐飲商業建筑,西側為秀山花園居民住宅小區(8層)。為緩解工期壓力,施工開始后在車站的北端新增了1座55 m深的豎井。
青秀山站暗挖隧道以泥質粉砂巖、粉細砂巖的半成巖地層為主,車站工程影響范圍內的地下水以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為主。采用超深管井降水等措施后,用高頻破碎錘對巖層間的裂紋進行高頻振擊,使待開挖巖體與原來的結合體分離而脫落,該施工方法用于泥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等地層開挖時,施工效果明顯。銑挖機適用于質地軟弱、節理裂隙發育、巖體完整性差、抗壓強度小且不宜爆破、難以挖動的軟弱圍巖和土質圍巖[7]。

圖1 青秀山站平面布局示意圖
根據隧道設計開挖斷面的大小,本文對雙牙高效振動破碎錘及銑挖機的參數進行了比對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開挖設備和及高頻破碎錘的型號配置。設備選配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隧道開挖設備參數及選配方案
本文重點對設備選型配置后的開挖操作進行可行性分析。根據不同的斷面尺寸確定對應的開挖臺階高度,以確保選配后的設備在隧道內能有效開展工作。根據機械對作業空間的要求,本文確定臺階開挖參數的原則如下:上臺階的開挖深度大于等于4.6 m,長度3~5 m;中臺階的開挖深度大于等于2.6 m,長度6~8 m;下臺階的開挖深度大于等于2.9 m,長度2~3 m。
2.2.1 中臺階機械聯合開挖
如圖2所示,采用1臺CAT313挖機搭載高頻振動破碎錘,以及1臺小松200-8機搭載ER-1500型銑挖頭2臺,對中臺階②部進行聯合開挖。

a) 橫斷面

b) 縱斷面
2.2.2 上、下臺階機械同步開挖
②部開挖完成后,因受施工斷面尺寸限制,本項目采用CAT313挖機搭載1臺高頻破碎錘開挖上臺階①部,同時用另1臺CAT313挖機載銑挖頭開挖下臺階③部,如圖3所示。高頻破碎錘的開挖效率為20 m3/h,可靈活轉動大臂,有效控制隧道的開挖成型。銑挖頭的開挖效率為10 m3/h。根據該項目的工程量,基本上可同步完成上、下臺階的土體開挖。隨后高頻破碎錘和銑挖頭互換位置,進行開挖和修邊的工序轉換,以確保開挖成型質量。

a) 橫斷面

b) 縱斷面
開挖過程中,在掌子面后方12~15 m處設置監測點,埋設SW820型高靈敏度振速測試儀,以監測開挖對圍巖的擾動程度。測試結果顯示:圍巖振動平均速率為0.1 cm/s,豎向加速度為0.03 m/s2,圍巖受擾動的程度較小。
本項目采用機械設備聯合作業,在軟弱圍巖采用非爆破開挖方法進行隧道開挖。該施工方法技術先進,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避免了因爆破振動對巖層產生過大的擾動,確保了地表建筑物和隧道結構本身的安全。此外,該施工方法的工序循環時間短、開挖斷面封閉成環速度快。與傳統單一的設備施工功效和工期相比,本項目的施工方法在作業效率上可提高39%。
1) 挖、裝碴。由于隧道施工場地有限,裝載機的選型配套在不干擾整條施工作業線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定性與定量兩方面的因素。機械設備的安全使用為首要考慮。對于裝載機而言,其定量因素包括能裝運土石方的最大容量、正常工作狀態下每小時的耗油量、發動機的最大轉速以及裝載機的機身大小等。考慮到購置成本和施工作業空間有限,本項目選取柳工ZL50作為整條作業線的裝載機,挖、鏟碴土配套的機械選用卡特履帶式挖掘機。與一般的挖掘機相比,卡特履帶式挖掘機具有尾氣排放量少、挖掘性能強大、底盤穩定性能極佳等優點,且在機器內配制了液壓緩沖器,可極大地降低挖掘機工作時的晃動幅度,有效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此外,卡特履帶式挖掘機內柴油與油缸因晃動產生的摩擦少,可提高燃油利用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2) 運碴。在基坑周邊設置環形通道,方便施工的機械設備、車輛進出,保證交通暢通。基坑西側的場地平整后用于修建渣土場,碴土的堆放采用就近堆放原則。考慮到自卸汽車的購置成本,本項目分配了5輛型號為XC3260的自卸車,依次有秩序地到抵達掌子面,把碴土運送到碴土堆放區。堆放區的碴土送往其它施工場地用于土方回填。
1) 本項目超前大管棚的施工范圍在正線隧道與橫通道處。正線隧道與橫通道的斷面均較大,三岔口處的開挖暴露后出現了較大的三角形不穩定區域。針對此不穩定區域,本項目采用水循環跟管導向鉆進成管法,將管棚鋼管作為鉆桿,在第1節管棚鋼管前端安裝帶有導向探棒的楔形板鉆頭。其施工步驟如下:① 采用水平定向鉆機將裝有楔形板鉆頭的管棚鋼管打入土中;② 通過絲扣將其它管棚與前一節管棚連接,將管棚依次打入土中,并跟蹤監測管棚鉆進方向,以保證管棚按設計方向打入;③ 進行封孔、注漿。
2) 本項目暗挖隧道區間(Ⅴ級圍巖)的支護難度大、占用時間長,給施工帶來了很大困擾。隧道內空間狹窄,噴錨作業施工頻繁,因此噴射混凝土施工選用Aliva-285混凝土濕噴機,初期支護采用厚35 cm的C25網噴混凝土加格柵鋼架聯合支護。與普通的混凝土濕噴機相比,Aliva混凝土濕噴機的優點在于:① 有效利用率高,混凝土的噴射有效利用率在88%以上;② 完成一道工序耗時短,節約了時間成本;③ 機械化程度高,無需多人操作。
3) 二次襯砌采用復合式襯砌。如圖4所示:D型和B型斷面的襯砌厚度為700 mm;A、C型斷面的襯砌厚度分別為600 mm、800 mm。2、3號橫通道襯砌的設計厚度為900 mm。因站臺隧道斷面類型多、不同斷面間的差別大,臺車不能適用于全部斷面。對應的措施為:① A、C型斷面采用液壓模板臺車,各配備1臺HBT60型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輸送泵將混凝土泵送入模,再用插入式振搗棒振搗混凝土;② B、D型斷面采用在臺車骨架上改裝的方法;③ E型斷面、橫通道、斜通道及4個小豎井采用支架模板,沿整個圓拱斷面布設工字鋼。

尺寸單位:mm
本隧道拱頂埋深50 m,通風難度大。此外,考慮到壓入式通風拆裝簡便,且能有效改善工作面空氣質量等特點,故采用壓入式通風方式。在計算出隧道內的需風量、風機的供風量、通風阻力后,根據需要配置一定數量的風機。
以壓入式通風作為通風方式,需以最小風速計算所需風量Qa、供給隧道內工作的最高人數所需風量Qb、沖淡耗油機械尾氣所需風量Qc。工作面需風量Q取Qa、Qb、Qc的最大值。
3.3.1Qa的計算
Qa=VminTSmax
(1)
式中:
Vmin——隧道內最小風速;
T——通風持續時間;
Smax——隧道最大開挖斷面的面積。
式(1)中,Vmin取0.25 m/s,T取60 s,Smax取93 m3,則可得Qa為1 395 m3/min。
3.3.2Qb的計算
Qb=qmk
(2)
式中:
q——每min內每人呼吸所需的空氣量;
m——洞內工作的最高人數;
k——風量備用系數。
式(2)中,q取3 m3/min,m取94人,k取1.2,則可得Qb為338.4 m3/min。
3.3.3Qc的計算
Qc=k∑N
(3)
式中:
k——耗油機械設備的平均利用率;
∑N——耗油機械設備的總功率。
式(3)中,耗油機械運轉過程中平均每1 kW所需風量取3 m3/min,k取70%,∑N取980 kW,則可得Qc=2 058 m3/min。
3.3.4 風機供應風量的計算
通過上述計算可知,Qa、Qb、Qc中Qc最大,因此洞內所需風量Q為2 058 m3/min。本項目隧道右線的最大供風長度為290 m,隧道左線的最大供風長度為262 m,且考慮風管在輸送空氣的過程存在“漏風”現象,需要分別計算隧道左、右線要求風機供應的風量。
隧道左線、右線掌子面要求風機供應的風量Q左、Q右分別為:

(4)

(5)
式中:
L左、L右——隧道左線、右線的供風長度;
β——風管漏風系數。
式(4)、(5)中,Q取2 058 m3/min,L左取262 m,L右取290 m,β取0.1,則可得Q左為2 113.0m3/min,Q右為2 119 m3/min。
3.3.5 風機供應風壓的計算
暗挖隧道右線風壓P右為:
P右=4.8αL右Q右/(360d5)
(6)
式中:
α——風阻系數;
d——配用風管直徑,m。
式(6)中,α取0.003,L右取290 m,Q右取2 119.0 m3/min,d取1.2 m,則可得P右為2 093.0Pa。
因為豎井與正洞彎道處有風壓損失,所以需要隧道右線提供的風壓為:
H右=ηP右
(7)
式中:
η——彎道處風壓損失。
式(7)中,η取1.2,則可得H右=2 511.6 Pa。
同理可計算出要隧道左線風機的供應風壓為2 256.5 Pa。
3.3.6 通風設備的配置
井口設風機1臺,風管采用PVCφ1200 mm拉鏈式風管,拉鏈式風管百米漏風率為0.01,摩阻系數為0.02,每節長度為10 m。施工開挖至右線隧道時,在北側新增豎井處再添設1臺風機,采用壓入式獨頭送風。隧道施工期間,隧道左右線各配備了1臺SFD-I-NO15軸流風機。
暗挖隧道排水分為開挖施工階段排水和二襯施工階段排水。暗挖隧道開挖施工時,在開挖面打設小凹槽用以臨時儲水,然后利用潛水泵將隧洞內積水抽排至新增的北側豎井的集水井中,最后將水抽至洞口經凈化處理后排放。
襯砌段的積水主要為襯砌施工時施工用水。在二襯仰拱施工段前方挖1個臨時集水坑,同樣通過潛水泵將洞內水泵送到新增北側豎井的集水井,集水井的水經凈化后再從洞口排出。開挖線路為坡率2%下坡,在隧道左線和右線的中間分別設置1個斷面尺寸為250 mm×150 mm的排水溝,用以排除隧道內積水。各橫通道內皆設有2 m×2 m集水井,再由隧洞內集水井集中將積水抽排到新增的北側豎井的集水井內。
本項目結合壓入式通風的特點計算出洞內所需風量,并根據計算結果,在隧道左、右線各配置了1臺型號為SFD-I-NO15的軸流式風機。施工期間隧道內的通風效果良好。
本項目的設計沉降量為150 mm,經監控實測數據反饋,拱頂最終下沉量為14.6 mm,很好地控制了施工沉降。本項目暗挖隧道采用非爆破開挖法施工,減少了對周邊圍巖的擾動,降低了隧道施工安全隱患。隧道開挖施工全過程從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也未發出變形預警。本項目的成功實施,促進了軟弱圍巖隧道非爆破開挖施工技術的發展,可為復雜環境條件下軟弱圍巖隧道快速安全施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