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懿航
(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自從1995年5月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我國就把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作為重要任務。但農村部分貧困地區教育情況無人過問,處于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狀態。因此城鄉之間的教育質量差異越來越大。我國近90%的文盲集中在農村,88%的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僅有0.56%在大專及以上。為此,國務院在2019年6月提出了八項戰略舉措以鼓勵教學資源向農村流動[1]。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來保障農村學生的教學水平。然而,由于農村教學設施落后,導致農村學生的教學進度與質量很難跟得上城市學生。例如在今年的疫情形勢下,農村的網絡條件差,學生學習工具嚴重短缺等問題充分暴露了出來。有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因為沒有看網課直播的電子設備只能自學,從而導致學習狀態差,知識掌握不全。有些學生因購買不起昂貴的電子設備而退學。教育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應該由政府根據公民的需要提供幫助,而在農村,教育卻成了一種奢侈品,反映了我國城鄉教育不公平問題的嚴重性。2006年,我國農村人口只享有國家全部教育投入的23%。全國小學有專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在農村的比例為47.49%,比城市低31%;初中有本科以上學歷的農村教師所占比例為24.34%,低于城市的62%[2]。在教學設備方面,城鄉差距更加明顯。小學生均教學設備的城鄉占有比例為2.9∶1,初中生均教學設備占有比例為1.4∶1。資源分配不均,也使農村教育質量難以提高,升學率低。
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讀書初始時期能力差異很小,但在義務教育階段,來自富裕城市家庭的子女由于其家庭背景的支持,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速度顯著快于來自貧困農村家庭的子女[3],以至于城市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的參與率更高,造成了代際間的收入不平等,從而導致城鄉教育質量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惡性循環[4]。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扶持雖然能夠降低農村學生的輟學率,但農村較保守的意識形態仍對促進城鄉教育質量平等起到阻礙作用[5]。環境、基礎設施落后造成的低下教育收益率或腦體收入相對倒掛,使部分農村家庭不認可教育的作用[6]。因此,我國需要采取措施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推行與覆蓋。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距需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投入戰略、主體、方式三大轉變,構造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投入新模式,以完成城鄉教育均等化目標[7]。此外,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東、中、西部城鄉教育質量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地區教育質量相對較高,而西部地區貧困縣數量占全國51.85%,溫飽問題尚未解決,教育質量可想而知。根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西部地區文盲和半文盲人數占從業人口數的比重為39.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比東部高12個百分點[8]。
中央在2001年推行了農村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的教育支出負擔。政府逐步成了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主體。然而,即使國家負擔了一部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農民對于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的積極性依然不高,有些反而撤出了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而政府對教育資金投入的滯后性也導致了教育資金短缺問題[9]。此外,我國的初中小學體制具有高度的壟斷性,教育投入也不足,一是初中小學招生按照戶口所在地進行派位分配,學生沒有自由和跨區選擇學校的余地。高度行政和計劃管理的中小學教育供給不適應市場條件下社會多樣性的教育需求,不適應市場經濟下職業變動、居住地變動、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等需要,也不適應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家庭對不同教育水平和特點的需要。國家教育體制的計劃性妨礙了教育資源的流動,從而導致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而教育資金的短缺也使農村學生陷入可以上學、卻由于支付不起學習用具的費用而不得不選擇退學的尷尬局面。因此,我國應盡量降低義務教育的壟斷性,讓學生從個人興趣出發,自主選擇學校;同時增加教育投入,避免農村學生享受不到應得的教學資源。
本文借鑒 Thomas et al.(2001)[10]對收入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進行改進,得到教育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平均受教育年限借鑒姚先國、張海峰(2006)[11]根據各地分城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乘以相應的教育年限而得。具體地說,未上過學、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或中職、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定義為0、6、9、12、16年。

借鑒 Gregorio和 Lee(2002)和 Galor和Zeria(1993)的教育與收入不平等影響模型構建以下方程,并對各變量加以說明。程度。各指標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2019年。



表1 主要變量說明及描述性統計
通過觀察各變量ACF圖,發現變量滯后期為一期。選取4期滯后模型后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從模型看,當模型滯后四期時,擬合效果最好。教育不平等程度在過去的十年中與農村學校師生比率、農村學生入學比率都是反向的關系,即農村學生入學比率越高,越不利于城鄉之間教育平等。而與中央教育投入、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與農村家庭教育支出占總支出比率為正向關系,即教育投入、農村家庭食品支出對促進教育平等起反向作用,其中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農村學生入學比率與教育不平等程度關系較小。影響系數為10%以內,其他指標對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影響較大。
通過對城市、農村教育狀況數據的收集,發現盡管教育投入在逐年增加,農村的教育質量與城市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國家應提升農村辦學條件,拓寬農村學生求學途徑。處于現在的知識型社會,只有縮小城鄉間的教育質量的差距,未來才能縮小城鄉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表2 方程(4)OLS的線性回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