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哲,李植純,譚 雄,陳東輝,許志勇,朱國禎
(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長沙 410007)
隨著放射診療技術的日益進步與普及,接受醫療照射的人群逐年增多,醫療照射已是人類所受最大的并且將不斷增加的人工電離輻射來源[1],因此,醫療照射的防護也已成為國際各專業組織所強調的問題[2]。放射診療的頻度調查對醫療照射劑量水平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臨床核醫學和放射治療,我省上次大規模的頻度調查為上世紀末開展的“九五”期間醫療照射水平調查研究[3-4],距今已近20年。隨著放射診療的發展,相應的醫療照射頻度也必然發生變化,為了解湖南省當前臨床核醫學和放射治療的照射頻度,本研究采用全省普查與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開展了相關情況的基本調查。
湖南省為承擔國家專項“醫療照射輻射防護與質量控制——我國醫療照射劑量與頻度調查”地區之一,省衛生健康委印發了《2017年湖南省醫療衛生機構醫用輻射防護監測工作方案》,省職業病防治院根據該方案制定了相應的《湖南省醫療照射劑量及頻度調查工作方案》。根據工作方案,對湖南地區所有開展核醫學和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進行普查;隨機抽取部分放射診療機構進行分性別、年齡段及診療類型的頻次調查,按開展核醫學和放射治療機構數的15%進行抽取,并分別按開展兩類放射診療活動機構中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的比例確定抽樣醫院中各級醫院的占比,一級醫院不足1家的按1家抽取(由于全省開展放射診療的一級醫院僅1家,且年治療人次少于100,因此未將其納入樣本醫院),最終抽取核醫學機構6家(4家三級醫院、1家二級醫院,1家一級醫院),放射治療機構11家(6家三級醫院、5家二級醫院)。
普查包括湖南所有開展臨床核醫學和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的基本情況、所配備的相關放射診療設備(數量、廠家、型號等)、相關放射工作人員數量、2016年度診斷人次和治療人次等;抽樣調查額外調查抽取醫院2016年度分性別、年齡段及診療類型的診斷/治療頻次等。
與地市疾控中心協作,發放相關調查表格至醫療機構,由醫院涉及科室相關負責人根據實際情況填寫相關信息。
調查前對所有調查員進行規范化的培訓,包括調查表的發放,調查表的填寫及調查表的回收等;調查表回收后,仔細進行整理和審核,匯總分析數據,對出現邏輯錯誤或填寫不完整的調查表及時向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核實。
湖南省轄14個地州市,常住人口6 822萬[5],根據調查所得的核醫學與放射治療年頻次進行相應的頻度計算。
使用SPSS 22軟件分析計算分性別、年齡段及診療類型的頻次和構成比。
全省共有40家醫療機構開展臨床核醫學,其中三級醫院30家、二級醫院7家、一級醫院3家,核醫學工作人員341人(其中男性205人,女性136人)。14個地市州均有開展此項工作,其中長沙10家,衡陽6家,岳陽、郴州、湘潭和懷化各3家,常德、益陽、株洲和邵陽各2家,永州、婁底、張家界和湘西自治州各1家。全省共有SPECT26臺,PET6臺。與1998年的基本情況[2]相比(見表1),全省開展核醫學的醫療機構數及設備臺數均有大幅增加。

表1 湖南省2016年與1998年臨床核醫學基本情況對比
結果列于表2。由表2可以看出,2016年全省核醫學診斷頻度與治療頻度分別為1.37和0.129人次/千人口,較1998年[2]均有大幅增加,診斷頻度增長了343%,治療頻度增長了291%。

表2 湖南省2016年度臨床核醫學診斷與治療頻度(人次/千人口)
全省共有69家醫療機構開展放射治療,其中三級醫院42家、二級醫院26家、一級醫院1家,放療工作人員842人(其中男性549人,女性293人,醫學物理人員171人)。14個地州市均有開展此項工作,其中長沙14家,常德9家,衡陽8家,株洲6家,岳陽、郴州各5家,湘潭、益陽各4家,永州、懷化各3家,婁底、邵陽、張家界和湘西自治州各2家。全省共有加速器81臺,后裝機27臺,陀螺刀8臺,伽馬刀6臺,鈷機1臺。與1998年的基本情況[2]相比(見表3),全省開展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數大幅增加,加速器與伽馬刀大幅增加,后裝機小幅增加,老一代放療設備鈷機與X射線治療機逐漸淘汰。
結果列于表4。由表4可以看出,2016年全省放射治療頻度為0.412人次/千人口,較1998年[2]增長了118%。
結果列于表5。由表5可以看出,核醫學與放射治療人次均為三級醫院份額最大,且遠高于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一級醫院份額最小。

表3 湖南省2016年與1998年放射治療基本情況對比

表4 湖南省2016年度放射治療頻度(人次/千人口)
結果列于表6。由表6可以看出,樣本醫院對于核醫學診斷與放射治療,男女人次相當,男性略高于女性;對于核醫學治療,女性人次高于男性。
結果列于表7。由表7可以看出,樣本醫院核醫學診斷、核醫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患者年齡分布均呈現出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40歲”年齡段所占比例最大,“15~40歲”次之,“0~15歲”最小。

表5 湖南省不同級別醫療機構2016年度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頻次

表6 抽樣醫院2016年度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患者性別分布

表7 抽樣醫院2016年度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患者年齡分布
結果列于表8。由表8可以看出,樣本醫院對于核醫學診斷,SPECT檢查人次所占份額最大,PET次之,功能測定最小;對于核醫學治療,甲亢治療人次所占份額最大,敷貼治療次之,甲癌稍低于敷貼治療,粒子植入最小;對于放射治療,胸部腫瘤與頭頸部腫瘤治療人次所占份額相當,胸部腫瘤最大,消化系統腫瘤與泌尿生殖系統腫瘤次之,骨及軟組織腫瘤與淋巴及血液系統腫瘤最小。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湖南省目前開展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分別為40家與69家,全省14個地州市均有開展此兩項業務,與1998年相比,核醫學醫療機構數增加了81.8%,放射治療醫療機構數增加了76.9%。兩個領域的專業醫療設備較1998年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如PET由1998年的0臺增長為現在的6臺,SPECT、加速器和伽馬刀等設備較1998年增加了4~5倍。而老一代放療設備,如鈷機和X射線治療機,較1998年有大幅減少,說明我省放射治療不僅在規模上不斷擴大,設備也在全面更新換代。

表8 抽樣醫院2016年度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類型分布
全省臨床核醫學診斷與治療年頻率分別為1.37和0.139人次/千人口,放射治療年頻率為0.412人次/千人口,較1998年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核醫學診斷與治療分別增長了343%與291%,放射治療增長了118%。國內近期相關數據較少,與上海市2008年調查數據相比(核醫學診斷6.63人次/千人口,核醫學治療0.41人次/千人口,放射治療1.26人次/千人口[1]),我省與發達地區有明顯差距。根據UNSCEAR劃分的4類醫療保健水平地區,我省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年頻率略高于Ⅱ類醫療保健地區的水平(核醫學診斷1.1人次/千人口,核醫學治療0.043人次/千人口,放射治療0.4人次/千人口[6])。
全省開展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大部分為三級醫院,兩項工作三級醫院所占比例分別為75.00%和60.87%;診斷或治療病人的頻次更為集中在三級醫院,核醫學診斷占到95.88%,核醫學治療占到85.98%,放射治療占到80.68%。同時,核醫學與放射治療兩項工作存在著向二級醫院與一級醫院發展的趨勢,尤其是放射治療,二級醫院開展率達到了37.68%,年治療頻次占比19.02%。
隨著社會經濟與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臨床核醫學與放射治療的頻度必將繼續增長,加之兩項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做好患者與工作人員的放射防護,做好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是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另外,近年來,各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日趨成熟與深入,衛生信息化對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保障醫藥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的重要措施[7]。對于放射衛生領域,國家已建立起了“全國放射衛生信息平臺”,涵蓋醫用輻射防護、個人劑量監測、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與鑒定、食品放射性核素監測和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與職業健康監測等5個模塊,上海、江蘇、貴州等地也搭建了本省/市的放射衛生信息管理平臺[8]。湖南省目前正在積極開發相應的放射衛生管理系統,從醫療和非醫療兩大塊進行建設,面向醫療/非醫療機構、省市衛生行政監督部門以及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將錄入全省所有放射診療機構及涉及放射性使用的非醫療機構的基本信息、放射工作人員情況、各類放射性設備基本信息、診斷/治療人次、放射防護管理等,并與全國放射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互聯。平臺建成后,能為放射衛生綜合管理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為各類醫療照射的調查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徑,對進一步提高放射衛生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