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紅,劉 偉,譚吉慧,張小平,劉躍榮,包小村
(1. 郴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郴州試驗站,湖南 郴州 423042;2.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郴州市種茶歷史悠久,產茶歷史超過1 000 a,茶葉品質好,是湖南省優質紅茶帶的重要區域[1]。茶葉產業是郴州市委市政府規劃郴州現代農業的四大百億產業之一,市委市政府對茶葉產業發展高度重視,發展茶葉產業已成為郴州市助農增收和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為了助力郴州市打造百億茶葉產業的發展計劃,筆者于2019 年7—9 月深入茶葉產區,實地考察了郴州市宜章、資興、桂東、汝城4 個茶葉主產縣和北湖、臨武、桂陽、永興、安仁5 個茶葉非主產縣(區)的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通過與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進行座談,與茶葉企業負責人、茶農進行交流與溝通,基本了解了郴州市的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郴州市茶葉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產業發展的建議。
調研結果顯示,郴州市的茶葉產業正處于發展上升期。2019 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2.55 萬hm2,茶葉總產量達14 254 t,僅茶葉的產值就達15.01 億元,主推茶樹品種豐富(見表1)。郴州市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具體表現如下。
自2010 年以來,郴州市桂東、汝城、宜章、資興等縣(市)政府相繼出臺扶持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市以每年新建茶園面積666.7 hm2以上的速度發展,2015 年后以每年新建茶園面積2 666.7 hm2以上的速度發展,由于茶葉生產規模發展過快,茶葉銷售壓力大,茶葉出現產能過剩現象,部分茶企經濟效益不樂觀,2019 年郴州市新建茶園面積明顯減少。截至2019 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2.55 萬hm2,其中桂東、宜章、汝城、資興4 個茶葉優勢重點縣(市)茶園面積達2.22 萬hm2,占全市茶園總面積的87.1%。

表1 郴州市9 縣(市、區)2019 年茶葉產業發展現狀調查表
由于茶園面積迅速擴大,優質茶園比例有所提高,夏秋茶資源開發利用加快,茶葉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進入正軌;同時,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郴州福茶品牌建設,聚焦茶旅、茶館、茶園休閑建設,著力推動茶葉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郴州市茶葉產業增產增收明顯,茶葉產業已成為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持產業,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茶農收入、擴大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 年全市茶園面積達2.27 萬 hm2,茶葉總產量超過1.4 萬t,產值超過15 億元,綜合產值52 億元。2019 年全市年產茶葉總量達14 254 t,僅茶葉的產值就達15.01 億元。
綠茶一直是郴州市的主要加工茶類,11 個縣(市、區)均產綠茶,2015 年以前綠茶產量占85%以上。近年來,各個茶企根據市場需求主動調整茶類結構,大力研發紅茶生產技術,引進紅茶加工技術人才和紅茶加工生產設備,并主動聘請省內外專家來郴州市指導紅茶加工生產,郴州市已涌現出一系列優質紅茶,如宜章的莽山紅、資興的東江紅和瑤嶺紅、桂東的軍規紅茶等。此外,不少茶企也開發了少量的白茶、黑茶、烏龍茶等茶類。2019 年,全市綠茶產量6 400 t,約占總產量的45%;紅茶產量5 600 t,占比約40%;其他茶類產量2 200 t,占比約15%。
郴州市要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必須要打造一個契合郴州歷史、文化的茶葉品牌。郴州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稱,福山福水出福茶,福茶福氣育福人,“郴州福茶”既承載了厚重的茶歷史、茶文化,又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愿。2016 年3 月,郴州市委書記易鵬飛的署名文章《把農產品銷售作為重大民生抓實抓好》中,明確提出了要打造“郴州福茶”公共品牌。并且市委市政府授權郴州市茶葉協會申請注冊了“郴州福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 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受理,并通過了申報材料審核,2019 年已掛網公示。
郴州市初具規模的茶企、茶葉合作社有218 家,年銷售額突破億元的有2 家,其中湖南資興東江狗腦貢茶業有限公司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還有5 家被評為湖南省農業產業龍頭企業、42 家被評為郴州市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通過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建設標準茶園,引進全自動、智能化、清潔化、連續化生產加工線,積極探索多種銷售渠道,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都已發展成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桂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汝城縣、宜章縣、資興縣是省級貧困縣,由于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條件差、文化觀念落后等,曾存在一大批貧困人口。近年來,郴州市在精準扶貧戰略中,引導當地居民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產業,通過依托茶葉龍頭企業扶持貧困戶自主建園,吸納貧困戶入股分紅、勞務就業等多種形式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實現了茶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已讓一大批貧困戶擺脫貧困,茶葉產業為助力郴州市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郴州市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地帶,位于東經112°13′~114°14′,北緯25°53′~26°50′。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三,其中東部是南北延伸的羅霄山脈,最高峰海拔2 061.3 m,南部是東西走向的南嶺山脈,最高峰海拔1 913.8 m。郴州市90%以上的茶葉產于海拔300~800 m 的山區。全市宜茶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富含礦物質硒。郴州市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4℃,年降雨量1 452.1 mm,相對濕度多在80%左右,光、熱、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茶葉生產。
郴州市的交通區域優勢也非常明顯。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門”,是內陸地區通往粵港澳的交通要道,有106、107 國道,京珠高速、廈蓉高速、平汝高速、武廣高鐵等交通主干線遍布全市。便利的交通既能夠吸引外資,又能降低銷售成本,更能提高茶葉外銷的競爭力。
郴州市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茶歷史、茶文化、茶故事。炎帝與狗腦茶的傳說、玲瓏茶與天宮眾仙女下凡、蘇仙橘井泉香、郴州“無量壽佛”“壽佛爺”(唐代高僧釋永真)一世茶緣[2]、陸羽品茗評泉等茶故事流光溢彩,茶文化源遠流長。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郴州市這千古茶鄉留下光輝足跡。著名金石書畫家李立親刻“玲瓏茶”瑰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題寫“白毫含香”,還有桂東縣民間流傳的采茶歌超過1 000 首。
另外,桂陽舂陵江畔距今約7 000 a 燒制茶陶罐的千家坪遺址、汝城暖水大陶瓷窯址、永興洋塘西沖古陶窯址等都見證了郴州市茶具茶器制作的輝煌歷史。永興(中國銀都)的銀制茶具、臨武的通天玉、香 花玉茶器等精美茶具也承載了郴州深厚的茶文化[3]。
郴州市野生茶樹資源豐富,全市有野生茶資源666.7 hm2,其中臨武縣野生資源茶園面積有326.7 hm2。郴州市汝城縣三江口鎮九龍江森林公園一帶分布有汝城白毛茶,其為湖南省僅有的3 個地方珍稀野生茶樹品種之一。由于郴州市的自然條件優越,生產的茶葉品質優良,其茶多酚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10%以上[4]。因此,全市的名優茶層出不窮,比較著名的茶品種有桂東玲瓏茶、資興狗腦貢、汝城白毛茶、宜章莽山紅、安仁毫峰茶等,其中有不少茶品多次獲國家、省級大獎。
2015 年,市委書記易鵬飛親自主持召開了全市茶葉產業發展工作座談會,湖南省茶葉協會、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等省級行業組織、科研院所、茶葉企業負責人受邀參加了會議。根據會議精神,市農業農村局、市茶葉協會按照“建大基地、興大產業、創大品牌”的發展思路,積極打造“郴州福茶”公用區域品牌。主要產茶縣(市、區)都建立了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出臺了相關激勵政策,用于扶持茶葉產業發展。
郴州市茶園面積雖然達到2.55 萬hm2,但茶園的基礎條件差、建設標準低,高標準茶園占比不到10%,低于全國、全省水平。由于茶園的基礎設施較落后、規模小,導致茶葉產量低,平均產量僅28 kg/667m2,遠低于全省平均產量水平82 kg/667m2,且綠色、生態、有機茶園很少,茶葉生產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因茶園建設標準不高,茶園的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難以實現機械化生產,栽培管理一般都是利用簡單的農具進行人工操作;大多數茶企的茶葉加工水平偏低,加工工藝仍為家庭小作坊和手工制作;茶企普遍重視春茶,輕夏秋茶生產,鮮葉利用率低。所有這些原因都導致茶葉生產成本過高。
郴州市雖然有茶企、合作社218 家,但其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都較低,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不夠。目前,茶葉的生產加工大多數仍以農戶分散種植、小企業加工為主,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抗風險能力弱。
據調查,全市共注冊茶葉品牌上百個,甚至一個合作社或一個小作坊都注冊了幾個茶葉品牌。茶葉品牌多、亂、雜,且各自為政,未形成品牌帶動力。除了少數幾家龍頭企業外,茶企與生產基地、農戶結合不緊密,產、供、銷一體化綜合經營格局尚未形成,沒有充分體現品牌效應,在當地的品牌帶動力弱。
全市沒有形成一個專業的茶葉綜合批發市場,大多數毛茶是以地頭、馬路市場等為主進行交易。交易場地的基礎設施差、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經營和交易方式落后,均導致茶葉銷售渠道不暢。
郴州市的茶企、合作社大多數因經濟實力不足、人才缺乏等原因,普遍存在技術創新滯后等問題,茶企職工參加技術培訓的機會也不多。因此茶葉主推品種、先進技術、加工工藝和裝備難以順利推廣實施,導致多數茶企只能依靠傳統的生產、加工、銷售技術來維持企業的生存,缺乏技術創新后勁。
技術創新滯后直接導致地方特色茶資源開發利用不足。例如:汝城白毛茶是湖南珍稀野生茶資源品種,其水浸出物及茶多酚含量在我國現已發現的茶樹品種中最高,茶葉產品的保健藥用功能突出;但汝城白毛茶的生長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生長地域性極強,僅限于原產地汝城縣三江口鎮九龍江森林公園一帶,人工栽培的汝城白毛茶面積還不足200 hm2,需要加大科研創新投入進行開發利用[5]。
郴州市委市政府雖對茶葉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各級政府也出臺了相應扶持產業發展的幫扶措施,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的支持政策仍需加強,如對區域品牌建設、良種進行補貼等,特別是要加大對茶葉科研攻關、科技推廣的扶持力度,因為產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撐,科技創新是茶葉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為了完善郴州市百億茶葉產業發展保障機制,建議成立專門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市長掛帥,明確牽頭部門為農業農村局,其他有關部門和各茶葉主產縣(市、區)的主要領導積極配合,切實加強對當地茶葉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指導。
針對郴州市茶葉產業中存在的茶園基礎條件差、品牌帶動力弱、加工裝備落后、科技創新滯后等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茶葉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加大資金投入、財政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茶葉產業加快發展。還要優化政府扶持方式,由無償支持為主轉為有償支持為主,整合相關涉農資金、茶葉產業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促進茶葉產業良性發展。
為了快速推動郴州市茶葉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戰略合作者,與省內外名企聯合生產經營,以提升茶葉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茶葉產業建設,鼓勵回鄉創業人員、種茶大戶和廣大茶農自籌資金參與茶葉產業建設。
郴州市財政應加大資金投入進行品牌建設,加強“郴州福茶”公用區域品牌的對外宣傳,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積極參與省內外茶葉博覽會、農博會、茶葉招商會、各類評茶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擴大“郴州福茶”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
郴州市宜茶土地資源豐富,雖然茶園面積發展較快,但建園標準低,特別是老茶園的基礎設施很落后,要抓好低產、低效茶園的改造工作,特別是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支持茶葉生產基地集中連片開發,加快形成2個茶葉長廊:一是羅霄山脈茶葉長廊,包括桂東、汝城、資興、安仁為主的名優茶優勢產區,二是南嶺山脈茶葉長廊,包括宜章、臨武、桂陽為主的名優茶優勢產區。新建茶園要實行統一整地、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的開發模式,努力建立標準化的生態有機茶園。
除了做大做強茶葉基地,還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一是建立“郴州福茶”專業批發市場,為茶葉產品提供集中有效的銷售平臺。二是加強茶葉流通環節的設施建設,建設10 000 m2的千噸級保溫除濕鮮葉貯存冷庫。三是積極發展流通業態,如電子商務、配送、代理、直銷、批發、郵購等現代流通方式。
一是開展茶葉技術攻關,建立市級茶葉研究所,培養、引進茶學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茶葉育種、栽培、綠色防控、加工工藝等技術攻關。二是加強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的合作,鼓勵茶企選派優秀技術員到科研院校學習培訓。三是建立郴州市茶葉生產技術培訓中心,對茶企職工、茶農、個體經營茶場主和準備從事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的相關單位與個人進行技術培訓。四是建立完善市、縣(市、區)、鄉3級科技推廣服務站,形成快速高效推廣服務體系。
汝城白毛茶是湖南省珍稀野生茶資源品種,以汝城白毛茶品種為原料制作的茶葉產品多次獲得國內、國際名優產品博覽會金獎,2000 年汝城白毛茶成功入選《中國名茶志》[5]。為進一步挖掘汝城白毛茶發展潛力,需要成立專業科研團隊對其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內容包括從原始群體種質中篩選優良單株、擴大適應種植區域、高效育苗等關鍵技術。通過技術攻關促進汝城白毛茶的大面積推廣,加快形成湖南省繼“安化黑茶”“桑植白茶”后又一知名特色茶葉產業。
郴州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坐擁諸多風景名勝,如宜章莽山、汝城九龍江、桂東齊云峰、資興天鵝山等。境內群山環抱,獨特的地形地勢形成獨特的生態環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茶葉品質優異。先天的基礎優勢讓茶葉產業發展與農業休閑旅游有很好的融合點,各級政府可根據“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的發展思路,積極推進茶旅融合發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