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琪雅,陳俊宇,周克艷,李光衛,譚善飛
(1. 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 湖南省永州市農業農村局,湖南 永州 425000)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處于湘江源頭,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蔬菜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永州市作為全國蔬菜重點生產區、湖南南銷出口蔬菜重點區,蔬菜產業是永州市重點培育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也是永州市經濟增長新的發力點。近年來,在湖南省著力打造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戰略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扎實推進產業強市,圍繞蔬菜生產增效、菜農增收的目標,不斷深化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蔬菜產業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19 年永州市蔬菜播種面積20.1 萬hm2(含復種),總產量564.7 萬t,總產值115 億元,分別較2015 年增長15.7%、17.0%、24.3%,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食用菌生產面積為864 萬m2,總產量16.05 萬t,總產值12.9 億元。截止2019 年底,全市“二品一標”蔬菜產量占蔬菜總產量的11%,其中綠色蔬菜認證53 個,有機蔬菜認證62 個,擁有陶嶺三味辣椒、江永香芋、江永香姜、祁陽檳榔芋4 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永州市蔬菜產業逐步向適宜地區和優勢區域集聚。2019 年全市有4 個縣(區)的蔬菜播種面積在2.0萬 hm2以上,總面積達10.6 萬hm2、總產量274.78 萬t,分別占全市的52.89%和54.34%。初步形成了以江永、江華、寧遠、藍山、道縣、新田6 縣為主的外銷型蔬菜基地;以零陵、冷水灘、祁陽、東安為主的城鎮專業蔬菜基地;以雙牌、江華為重點的高海拔反季節外銷蔬菜基地。冷水灘區、零陵區、東安縣、道縣、江永縣、江華縣、藍山縣等7 個縣(區)被列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
永州市的蔬菜種類豐富、花色繁多(見表1),形成了以本地品種、外地品種和進口品種互補,以白蘿卜、檳榔芋、萵筍等根莖類蔬菜,以辣椒、茄子、南瓜、黃瓜等果菜類蔬菜和以白菜、芥菜、芹菜等葉菜類蔬菜為主的產品種植結構。培育了陶嶺三味辣椒、江永香芋、江永香姜、祁陽檳榔芋、雙牌虎爪姜、藍山大白苦瓜、道縣把截蘿卜等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的當地蔬菜品種。

表1 2019 年永州市蔬菜主栽品種及其播種面積
全市已建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蔬菜基地,其中333.33 hm2以上連片基地9 個、66.67 hm2以上的基地66 個、標準化示范基地39 個、授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68 個。創建了24 個國家蔬菜標準園以及江永香芋省級現代特色產業集聚區、新田富硒蔬菜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范基地、江永香芋和東安霞棲省級蔬菜綜合產業園、祁陽德輝農業、新田東升蔬菜等11 個省級蔬菜特色產業園。現有蔬菜生產企業113 家,其中加工企業77 家、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6 家、省級龍頭企業7 家、市級龍頭企業37 家;還有蔬菜專業合作社379 家、種植大戶1 531 個。
2019 年永州市商品菜總量達537 萬t,占總產量的95%,其中跨市外銷蔬菜268.9 萬t,占50.1%,出口蔬菜17.19 萬t,出口總額4.31 億美元,占湖南省蔬菜出口總量的96.5%。全市共有以蔬菜為主的批發市場82 個,中心城區農貿市場261 個、攤位2.35 萬個,蔬菜營銷大戶1 381 戶,蔬菜運輸大戶804 個,蔬菜經濟合作組織278 個,專業蔬菜配送機構10 個。湖南農副產品集中驗放場暨永州公路口岸(道縣)被列為全國第一批6 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配送分中心之一, 江華鴻福、江永廣發、新田東升等3 家企業獲得了蔬菜產品直通香港市場運銷權,并已逐步發展成為粵港澳蔬菜產品供應的重要生產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蔬菜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標準化生產基地覆蓋面不廣、大多基地不夠規范、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有待提質升級。其次,設施蔬菜發展水平不高,全市蔬菜大中棚、小拱棚及溫室占地面積1.33 萬hm2,僅占蔬菜種植面積的6.7%。第三,綠色防控率低,全市遮陽網覆蓋面積0.35 萬hm2,防蟲網覆蓋面積0.09 萬hm2,性誘劑使用面積0.31 萬hm2,殺蟲燈防治面積0.84萬hm2,綠色防控率不到8%。第四,蔬菜采后預冷、加工、冷鏈貯運設施設備不健全,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智慧農業、電子商務等現代高效農業設施裝備有待完善。
永州市蔬菜產業發展大而不強、多而不優,主要原因是蔬菜產業鏈存在發展短板。一是蔬菜加工發展滯后。永州市蔬菜銷售多為鮮銷,蔬菜的加工轉化率僅為12%左右,多為低水平腌漬加工和脫水干菜加工,加工產品單一、科技含量較低,缺少精深加工產品。二是冷鏈服務體系薄弱。蔬菜產品價值在采后流通過程中損耗高達25%~30%,由于沒有大型冷藏保鮮設備,容易出現同類產品集中上市的現象,導致市場調控能力差、效益普遍較低。三是產銷銜接不緊密。基地和營銷大戶之間消息流通不暢,存在基地有菜賣不出、營銷戶有銷售途徑卻無蔬菜供應的問題。四是社會化服務跟不上。缺少適應蔬菜發展的新型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產前、產中、產后等社會化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1]。
蔬菜種植屬于“技術加勞力”的密集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勞動。根據調研統計,蔬菜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逐漸提高,有的甚至高達30%以上,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蔬菜生產受勞動力的制約日益明顯。另一方面,菜農隊伍普遍偏老齡化,文化素質不高,種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新知識、新科技難以推廣到位,不能適應現代蔬菜產業發展的需要[2]。
永州市地處湘、粵、桂三省結合部,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排頭兵”,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永州公路口岸(道縣)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全國第一批6 個配送分中心之一,可為永州蔬菜直供粵港澳提供極大的便利。永州市的土壤類型豐富,適農土地類型多、面積廣,適合蔬菜等多種作物生長,還有新田縣等大面積的土壤富硒。同時,永州市擁有諸如江永香姜、江永香芋、祁陽檳榔芋、零陵百合、雙牌虎爪姜、新田陶嶺三味辣椒、東安紫皮大蒜、道縣把截蘿卜等一批具有當地特色、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極具開發前景的地方特色蔬菜品種。
“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都為永州市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尤其是永州市作為產業轉移示范區、湖南向南開放的“橋頭堡”,既有地緣優勢,又有國家政策支持。在湖南著力打造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發展的背景下,蔬菜作為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之一,可以共享打造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帶來的政策紅利。另外,2019 年湖南省發布了“湘江源”蔬菜區域公用品牌,永州是“湘江源”品牌建設重點區域之一,也是“湘江源”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
永州市蔬菜產業發展重點是在穩定現有面積的同時,優化區域布局,發揮比較優勢,從而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以江永、江華、寧遠、藍山、道縣、新田等6 縣為主,建設以外銷蔬菜為主的粵港澳蔬菜供應基地,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在各縣(區)城郊區、近郊區建設以四季鮮銷時令蔬菜為主的城鎮蔬菜供應基地,提高城鎮蔬菜供給能力和產品上市率。以寧遠、雙牌為主建設反季節蔬菜供應基地,切實解決春季、秋季蔬菜品種季節性短缺問題和粵港澳臺風季節對蔬菜市場的影響,推進上市品種多元化。以當地名特優蔬菜食用菌、香芋、生姜、紫皮大蒜、加工辣椒等為主建設特色蔬菜供應基地,創建特色蔬菜品牌,擴大產品市場影響力。
改善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生產力水平。一是加強高標準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改造提升原有設施和露地栽培基地,圍繞良種化、設施化、標準化、商品化、產業化,加強以灌溉設施改造和溫室、大棚設施建設為重點的蔬菜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強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建設,加快推動蔬菜育苗向專業化、商品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三是加強蔬菜采后處理與加工基地建設,把田頭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設施作為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主要內容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切實提高蔬菜商品質量、減少損耗。四是提高設施栽培機械化水平,充分利用鋼架大棚、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噴滴灌等設施設備,大力推廣翻耕、采收、加工等機械的推廣應用。五是大力培育與發展蔬菜生產性服務業,促進蔬菜生產服務領域由產前產中向產后拓展,由生產技術服務逐步走向農產品價格信息、設施規劃設計、種苗繁育、農產品加工等環節延伸。
以道縣中農批、江華華發、新田東升農場、江永廣發為龍頭,建設集倉儲、分揀、加工、配送、檢驗、檢疫、通關“一站式”服務功能于一體的“菜籃子直通車聯盟”,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流通網絡體系,打造流通口岸的永州樣板。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集中扶持蔬菜產區建設預冷、冷藏保鮮及冷藏運輸等冷鏈物流環節,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冷鏈物流新業態。優化蔬菜批發市場布局,建立產地批發、市場批發、超市、農貿市場和蔬菜直營店多層次蔬菜流通市場[3]。扶持發展流通型蔬菜企業和合作社,大力培育蔬菜經紀人隊伍。完善銷售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蔬菜產業協會下屬的技術分會、物資分會、銷售分會、農機分會等作用,加強和各基地合作社的協作互動,通過合作社把千家萬戶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聯結起來。大力建設蔬菜公共營銷服務系統,加大政府對蔬菜營銷活動的支持力度。
依據粵港澳大灣區等目標定位市場,加快培育和引進推廣一批優質、抗病、高產、抗逆性強、具有區域特色的蔬菜優良品種。加大蔬菜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推廣普及地膜覆蓋、大棚栽培、無土栽培、瓜菜育苗移栽、瓜菜立體種植、雙拱雙膜栽培、滴灌或噴灌節水技術、遮陽網覆蓋技術、防蟲網覆蓋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系統、病蟲害綠色防控、互聯網應用等[4]。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科技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支愛崗敬業、業務素質高、戰斗力強的蔬菜專業技術隊伍,形成一個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充實和配強蔬菜產業技術力量。加強新型職業菜農培育,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瓜農”“菜農”,提高蔬菜種植水平。
發展蔬菜產地初加工,加強儲藏、保鮮、烘干、分類分級、包裝和運銷等初加工設施裝備建設,推進蔬菜加工減損增效,加強蔬菜產后處理。以江永(香 芋、香姜)、道縣(檳榔芋)、祁陽(檳榔芋)、冷水灘(食用菌)、東安(包心芥菜、紫皮大蒜)、新田(三味辣椒、黑木耳)、江華(珍珠椒)等加工型蔬菜優勢區為重點,加大優勢產業精深加工開發力度,推進加工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扶持培育加工龍頭企業,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改造、產品升級、品牌打造,促進宇秀、蔬益園等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廣、帶動能力和競爭力強的外向型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拓展蔬菜美食、科普和農事體驗功能,做活產業融合文章,推進“接二連三”,提高蔬菜產業附加值[5]。
依托“湘江源”“湖南辣椒”“永州之野”等區域公共品牌,引導蔬菜加工企業樹立創品牌、樹名牌、強產業的品牌意識。鼓勵各類農業經濟實體或服務組織創建或整合同類蔬菜企業品牌,做大做強“江永香芋”“江永香姜”“祁陽檳榔芋”“陶嶺三味辣椒”等特色蔬菜地標品牌和“千家峒”“憶鄉愁”“東升”“馨秀峰”“惠之源”“九嶷辣王”等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富硒土壤資源優勢,突出發展吸硒能力強的蔬菜品種,建設一批富硒蔬菜基地,唱響永州富硒蔬菜品牌[6]。
利用好永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的金字招牌,全面實施標準化、綠色化戰略。一是推行綠色生產,保護產地環境。通過規范農業投入品,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農藥化肥零增長,推進微噴滴灌、水肥一體化、蔬菜秸稈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在蔬菜生產上的應用推廣,減少蔬菜生產面源污染。二是加強蔬菜標準化建設。建立永州市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對標粵港澳市場準入標準和“湘江源”等蔬菜區域公用品牌產品準出標準,制定永州蔬菜產業生產、加工、流通等標準,編制不同蔬菜品種生產技術規范。三是重點抓好產品質量監管和追溯。加快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進程,加強蔬菜產品抽檢力度,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市場”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督檢驗。加大信息化、智能化技術運用,推動生產全程監控,推行蔬菜產品“身份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