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攀 鄧燕容 羅利霞 朱引梅
有數據顯示,我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發病率為9/2萬~11/2萬,且每年以7.84%的數據快速增長[1]。AMI急性發病,致殘率、致死率較高,AMI合并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急性嚴重轉歸的常見原因。AMI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可使梗塞冠脈盡快開通,改善心肌血液灌注,縮小梗死面積,促進心律正常,在降低AMI死亡率中發揮重要作用[2]。但PCI手術亦難以滿足心肌完全再灌注需求,術后依然面臨再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缺血、心絞痛的風險,且術后長期臥床與遠期預后不良相關[3-4]。研究[5]表明,運動訓練干預能促進AMI患者PCI術后早期康復,及早建立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延緩病情進展,降低患者總體死亡率。因此,PCI并不意味著AMI合并心律失常治療的結束,術后運動鍛煉同樣重要。然而,目前臨床關于AMI患者PCI 術后康復時機尚無統一結論,本研究首次對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術后即刻進行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的心功能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醫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30例,均符合全球AMI工作組制訂的關于AMI的診斷標準[6],經臨床檢查后確診為急性ST段抬高型AMI[7],并經橈動脈行PCI手術治療。入選條件:首次行PCI手術;無嚴重先天性缺陷;無嚴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發作等;LVEF>35.0%;從胸痛至入院≤12 h;經常規治療后,并發癥可控且病情穩定。排除條件:有廣泛前壁或者是多部位AMI;PCI術后冠狀動脈狹窄程度≤Ⅱ級;合并心臟瓣膜病、腎肝功能受損;合并冠心病以外其他心臟疾患;年齡>70歲或不愿意配合研究。按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56.12±0.6歲;體質量指數25.74±0.65,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21例,大專12例,本科及以上11例;肌酸激酶同工酶9.01±3.02 U/L;肌鈣蛋白I0.15±0.05 μg/L。對照組中男38例,女27例;年齡25.71±0.58歲;體質量指數25.71±0.5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22例,大專14例,本科及以上10例;肌酸激酶同工酶9.07±2.97 U/L;肌鈣蛋白I0.16±0.06μg/L。兩組上述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術后予以常規康復護理:即病情評估、健康教育、運動指導、日常生活指導:①病情評估:根據病史、心血管危險因素等初始評估患者的PCI術后病情狀況,并根據左室功能、缺血或壞死心肌數量等制定運動處方;②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病情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發放PCI手術、AMI疾病相關健康手冊,了解患者訴求,幫助其正確認識術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積極面對康復訓練;③運動指導:PCI術后1周開始代謝當量(METs)1~2運動,以被動運動、翻身、床邊坐立為主,逐漸過渡至METs 2~3運動(如床旁站立、床上關節活動、行走等)再過渡到3~4級運動(如大廳走動、中速步行、踏車等),每日15~20 min,每日2次;④日常生活指導:于患者出院前再次評估病情評估,制定個體化心臟康復計劃,以步行、慢跑為主,每次40 min,每周4次,持續6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術后即刻康復訓練,方案制訂參照《2017歐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8]、美國心臟協會(AHA)等發布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1年版)》[9],以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運動康復專家共識》[10]等,結合我院康復、心理、營養等多學科團隊,擬訂MI行PCI術后即刻康復訓練方案。
1.2.2.1 術后即刻康復訓練的管理流程
(1)明確入組患者,建立康復訓練檔案:護理人員根據術后康復醫囑,評估患者病情、可能出現的風險,告知其相關風險并簽字,護士填寫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方案表,創建患者康復訓練個人檔案。
(2) 健康宣教:①幫助患者明確掌握PCI術后心臟康復訓練和服藥依從性的重要性。講解心臟康復常用藥物及注意事項:如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的用藥方法、功效及服藥禁忌等;告訴患者運動訓練的方法、時間、強度以及頻率等;告知患者術后飲食搭配;發放復查計劃手冊,告知患者下次復查時間以及復查項目;告訴患者簡單整理情緒的方法;其他:告知患者需要戒煙戒酒等。②把所有教育內容做成書面材料,并做重點標記,讓患者有疑問時能夠從中找到答案。③發放藥盒,便于及時服藥,防止因忙碌等遺忘。
(3)訓練的時機:CCU護士與介入科護士做好交接工作,術后第1天根據患者轉入時間進行訓練,后續康復訓練避開治療時間,每天10:00、16:00進行訓練。
(4)訓練的開展:訓練過程中心電監護,以后改用遙測心電監護。訓練前制定血壓、心率監測表,如實記錄患者運動前、運動中以及運動后和即刻6 min心率、血壓數據。前3天的訓練主要為低強度,通過患者自感疲勞分級法進行評估:1~15級(稍輕~累)。訓練時記錄心電圖、訓練時間、強度和總用時。護士按照術后即刻康復訓練方案的指導指導患者訓練,完成訓練后護士簽字。
(5)暫停訓練的指標:訓練時如果出現下列情況中的一種,馬上停止訓練,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延長訓練周期。①心前區感到不適、疼痛、氣短或心悸;②心率比休息狀態下加快20次/分或整體心率超過110次/分;③收縮壓比休息時升高30 mmHg或降低超過20 mmHg;④有頭痛、頭昏及眩暈等癥狀發生;⑤心電圖ST段缺血型下降低超過0.2 mV,或者比休息狀態下降低超過0.1 mV,ST段升高超過0.2 mV;⑥嚴重心律失常;⑦自覺疲勞超過14級,運動后6~8 min呼吸、心率無法達到運動前狀態,或導致長時間水腫、疲勞以及睡眠障礙121;⑧心率無法與工作負荷相匹配,當工作負荷加重,運動減慢,或停止運動。
(6)突發情況的應對:觀察組康復訓練時,術后3 d 5人出現情緒不穩,患者主觀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然而CCU不能探視,患者與親人無法見面,自然就希望能夠盡早出院,不配合訓練。護士通過耐心告知疾病相關知識以及心理疏導,4人順利完成訓練,1人簽署病情告知書后要求自動出院,中途退出訓練。
(1)近期療效:分別于PCI術后1d和康復1 周后記錄患者心功能、6MWT、日常生活能力。①心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GE 公司生產,型號為Vivid E9)檢測兩組患者LVEF 、LVDD、心輸出量。②日常生活能力(FIM):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內容包括進食、洗澡、控制大小便、如廁、上下樓梯等10 個項目,滿分為100分。總分≤4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重度依賴;41~60 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中度依賴;61~99 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輕度依賴;100分為無依賴。③運動耐力:采用6MWT,選擇30 m走廊,在走廊兩端放醒目標志物,讓患者最大速度往返,記錄患者在6 min內行走距離。注意避免患者行走時暈厥摔倒。
(2)遠期療效:①心臟不良事件:出院時隨訪6個月,記錄患者心律失常、心絞痛、再狹窄等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②分別于PCI術后1 d及訓練1個月后采用西雅圖SAQ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變化,內容包括心絞痛穩定程度及發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主觀感受、治療滿意程度等5個方面。
選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CI術后1 d,兩組患者LVEF、心輸出量、LVDD,FIM,6MW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1周后,觀察組LVEF、心輸出量、LVDD,FIM,6MWT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PCI術后1d,兩組心絞痛生存質量調查量表(SAQ)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1個月后,觀察組心絞痛生存質量調查量表(SAQ)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康復訓練前及訓練1周后心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PCI術后1d及康復訓練1個月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隨訪6個月,觀察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隨訪6個月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比較
經PCI作為治療AMI重要方法,能快速開通閉塞血管,但PCI只是暫時將AMI狹窄冠脈再通,并未消除引發AMI的各種復雜因素,術后需進行干預,以提高遠期療效。有調查表明,近60%患者PCI 術后嚴重缺乏運動,而術后運動耐量下降導致患者運動功能受限,還會間接導致術后心血管事件、遠期預后不良風險上升[11]。研究[12]表明,術后康復訓練可改善AMI患者PCI術后預后,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PCI術后的康復訓練時間存在較大爭議。有研究認為,PCI后即刻進行康復運動鍛煉可增加患者的心肌氧耗,進而進一步加重PCI冠脈血供負擔,易引發心臟不良事件,故建議PCI術后1 d絕對臥床休息。但近年研究發現,在AMI患者病情穩定、確保安全條件下,康復鍛煉開展越早,PCI術后康復效果越好[13]。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30 min內即刻進行康復訓練(IPRT),單康復1周后,觀察組LVEF、心輸出量、LVDD、 FIM、6MWT明顯高于對照組與術后1d(P<0.05),提示IPRT應用于AMI 患者PCI術后康復具有一定優勢,可提高PCI 患者術后心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運動耐力。邵利輝等[14]研究報道,PCI術后予以早期康復能促進冠心病心臟康復水平,并提高生命質量。這種優勢在于:IPR可盡早促進AMI 患者PCI術后冠脈擴張,有利于側支循環的建立,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進而減少機體分泌更多的兒茶酚胺,降低心肌氧耗。IPRT可盡早改善AMI 患者PCI術后心肌血供,有利于心肌細胞自我修復。IPRT可提高機體血管壁順應性,改善心肌微循環。同時,有效、合理康復運動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血管內斑塊穩定性;IPR從早期即可穩步提高AMI 患者術后心肌適應能力,改善心功能。IPRT早期即可改善壓抑情緒,減少因情緒波動引起的AMI術后心血管系統損害。總體而言,康復時機越早,AMI患者PCI術后心功能恢復越佳。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即刻康復訓練(IPRT)可顯著提高AMI患者遠期生活質量。在日常康復訓練中,基于能力需求的健康宣教,潛移默化的使患者明確掌握PCI術后心臟康復訓練和服藥依從性的重要性,增強了患者對疾病的主觀感受,加強日常生活自我管理,減少了吸煙、不規律服藥、暴飲暴食、飲酒等PCI術后危險因素。因此IPRT方案從多方面減少了AMI患者PCI術后遠期不良心臟事件的發生,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隨訪6 個月,訓練1個月后心絞痛生存質量調查量表(SAQ)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高于對照組與術后1 d(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即刻康復策略可明顯改善AMI患者遠期生命質量;早期心臟康復還能提高AMI患者的纖溶酶活性,預防PCI術后血栓形成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Vilela 等[15]認為,心臟康復訓練時機越早,對患者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效果越強,從而減輕負性情緒,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術后即刻康復訓練方案可提高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PCI術后心功能以及運動耐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和生命質量,減少遠期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