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虹
骨科病房嚴重創傷性損傷患者較多,護理工作強度大且對專科技術性要求高[1]。構建骨科專業化護理團隊,實施高效管理對策指導,成為提升骨科護理質量重要途徑[2]。國家衛計委十三五規劃中建議“以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護士培訓制度為發展護理事業重要方向,目前已初步涵蓋4個一級指標(綜合實踐能力、專業技能、理論知識、專業發展能力)、14個二級指標與72個三級指標[3-4]。我院骨科以往護理管理無確切崗位職責分配,管理機制存在不足,致使工作效率偏低[5]。平衡記分卡作為國內外管理工具,在部分醫院證實整體績效管理練好,但用于科室護士單獨考核仍處于嘗試期[6]。而當前新醫改背景下,收支結余式績效分配模式難以滿足我科醫護人員勞動量、技術與風險差異,局限性較大[7]。因而,為獲取骨科護理崗位更為科學設置、分析以及監控管理,強化護理工作效果和質量,本研究將骨科分級護理崗位描述與配置聯合平衡積分卡(BSC)下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用于護理工作實施管理過程,效果滿意。現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骨科37名護理人員及568例骨科病房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018年6月-2019年6月為實施前,2019年7月-2020年6月為實施后。37名護理人員年齡23~47歲,平均36.72±4.53歲;工作年限1~12年,平均 6.98±1.31年,均為女性護理人員。實施前284例患者中男172例,女112例;年齡33~74歲,平均49.22±10.97歲;初中及以下學歷188例,高中及以上學歷96例。實施后284例患者中男168例,女116例;年齡35~72歲,平均48.78±9.06歲;初中及以下學歷179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05例。兩組患者上述因素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實施前 護理崗位描述和績效管理方案
(1)患者入院建檔,協助做好全面檢查:密切詢問病史、病情與家庭,根據實際做好針對療護,積極開展健康教育(病房注意事項、飲食、藥物更換、傷口處理、防跌防護等),予以心理照護,定時翻身與體位護理,確保身體清潔干燥。
(2)通過醫師護士實名測評、主任護士長實名測評、護士個人績效考核、患者評價以及其他加扣分項實施績效管理:內容分別是:隨機選擇10名醫護者,根據我院擬定的《醫師對護士滿意度評價表》實名統計分析評分;科室護士長依據《主任護士長對科室護士評價表》對每位護士考評;護士個人績效計算涵蓋工齡、職稱、護理工作量、崗位、護理質量等5個績效系數,對無法勝任者扣除0.10績效系數;隨機抽取護士對應負責的50例住院時間≥7 d患者或家屬評價服務態度、技術水平、護理執行;其他,最后匯總。
1.2.2 實施后 在實施前基礎上采取骨科分級護理崗位描述與配置聯合構建的BSC下績效評價體系,具體方案如下:
1.2.2.1 骨科分級護理崗位設置管理及獎勵
(1)層級崗位職責描述。設置我院骨科護理工作崗位為5個等級,即N0-N4分別給予200~500元獎勵(N0除外)。各級別名稱、任職資格、勝任力標準以及工作內容如下表1 所示。

表1 分級護理崗位描述書
評聘方法:所有崗位公開自愿報名原則,經科室考核、競聘上崗,每年晉級考核1次,根據崗位需求對優秀者進行崗位升級,判定合格者是否繼續聘用,不合格者降級或解聘。
(2)人員配置比:根據以往我科護士每日有效工作時間約為8 h,結合實際測定的各級護理人員工作時間,計算骨科各等級護士每日工作時間及配置比,見表2。
1.2.2.2 平衡記分卡與績效管理
(1)平衡記分卡(BSC)下績效考核指標:組織各級核心組員共同投票篩選績效考核指標,最終由護士長敲定骨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生成的4個維度、12項二級指標、32項三級指標,構建適用于骨科績效評價工作體系見表3。

表2 骨科各等級護士配置比
(2)指標評價與績效管理:設計各維度、二級指標與三級指標績效考核評價比例與考核頻次,見表2。對比分級護理管理組織體系與BSC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后骨科護理質量,科室護士長每月定期及不定期按各設定維度內容檢查,由護士長和指定高年資護理組長組成的專項績效評估團按各指標不同權重系數,對科室按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績效考核并與獎金分配掛鉤。
(1)調查實施前后干預后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安全管理、消毒隔離、健康教育、護理文書、一級護理等各維度,各維度評分均設為百分制,評分越高代表該項護理質量越高。
(2)實施前后骨科病房護理人員工作評價調查。根據我院骨科實際臨床狀況設計護理人員工作調查表,內容包括:工作滿意、崗位薪酬、工作決策和勝任度、醫師對護理人員總評價共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范圍0~10分,分值高低與滿意度成正比。其中工作決策包括:護理人員自我能力認知與職業興趣,護理職業需求、自我概念及價值自我評價能力,護理職業相關信息獲取能力,決策后決策實施規劃能力,護理決策過程所遇障礙或問題能力5個條目;勝任度體現在個體特征(專業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認知特質、動機與內驅力等多層次),行為特征,工作情境條件共3個條目[8]。由病區護士長、責任組長聯合護理人員共同打分。最終對護理人員及醫師發放問卷共74份,有效回收74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表3 骨科BSC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量表
(3)實施前后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由病區護士長聯合2名高年資護士共同設計骨科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分為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服務態度、健康教育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范圍0~10分,由受培訓專業護士向患者開展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68份,回收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所得數據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后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安全管理、消毒隔離、健康教育、護理文書、一級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實施后根據我院骨科實際臨床狀況設計護理人員工作調查表,內容包括:工作滿意、崗位薪酬、工作決策和勝任度、醫師對護理人員總評價與實施前比較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實施后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服務態度、健康教育評分均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6。

表4 實施前后各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表5 實施前后骨科病房護理人員工作評價比較

表6 實施前后骨科病房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
我國當前尚無成熟的骨科專科護士準入標準,各地骨科護士專科資質培訓者年資、學歷、職稱等存在差異[9],與國際骨科相關理論及操作比較,學歷要求、護理基礎仍處于偏低水平,限制了骨科專科護士綜合能力提升。但此次大量研究分析發現張國蓉等[10]認為溝通技巧應劃為骨科護士培訓管理首位,文艷等[11]調查骨科專科護士指出核心能力指標應為臨床應變能力,再次證實臨床工作骨科護士多方條件差異顯著。
對于上述現象崗位層級設置管理提出將護士培養平臺等級劃分,設計考慮全面綜合素質培訓標準與內容,劃分為初、中、高級職業進階路徑,關注不同層級骨科護士需求與實踐能力,這與國內現階段部分報道吻合[12-13]。另外,由于傳統思維,醫療活動風險高、技術要求強等特殊性,加上腦力勞動評估難度高、阻力與矛盾多等特征,導致護理人員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調動困難[14],創新力與想象力難以激發,新型績效管理模式由其他行業引入醫療人力資源管理。優秀的績效管理策略應考慮組織紀律、專業技術能力、工作態度,綜合晉升、獎勵、培訓及聘任多項指標,而達到護理人員、科室與醫院績效持續提升為管理最終目的。
本研究對我院骨科管理制度設定中參考國家衛計委提出的“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護士的個人收入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要求[15],借助平衡記分卡(BSC)有機結合財務、顧客、內部流程、成長與學習4維度考核辦法,構建BSC下績效評價體系結合骨科分級護理崗位描述與配置,結果顯示:實施后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安全管理、消毒隔離、健康教育、護理文書、一級護理等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實施前(P均<0.05),提示實施崗位分級與BSC績效評價管理助于提升護理質量,嚴格依照流程與制度執行,利于護理人員掌握本質工作與業務技能,動態評估不同級別護理人員內心持續改善護理管理質量,結果還顯示實施后骨科病房護理人員對工作滿意、崗位薪酬、工作決策和勝任度評分,醫師對護理人員總評價均高于實施前(P均<0.05),表明實現勞動付出與價值正相關性,將技術、職稱與薪酬較為公平、公開對等,其次實施后骨科病房患者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服務態度、健康教育4個維度評分均優于實施前(P均<0.05),表明患者需求獲得更好滿足。
通過本次骨科管理方法構建與實施結果,獲得以下體會:①本方法區別于部分文獻對骨科專科護士初級、中級、高級的初階段設置,在滿足基礎護理工作記錄下,評價N0-N4各級任職資格、勝任力標準等內容,避免護理身份與護理工作不明確;②實踐應用證明基于BSC的績效考核模式為護士長合理安排工作、突出重點提供便利,評價體系綜合考慮符合骨科科室關鍵指標,明確各級所有護士工作目標與努力方向,多勞多得原則調動了護士工作積極性;③BSC下量化計分操作與骨科分級護理崗位配置計算雖存在難度,但對護士綜合表現科學分層排序,予以分層激勵與幫助對策,強化競爭意識與激勵機制,助于主觀能動性、工作熱情與責任意識調動;④四維度評價體系優于單因素考核體系[16]。管理人員借助BSC下各維度關鍵指標設置、目標制定,完善骨科專科護士規范管理與學習交流平臺,規避重要環節不良護理事件發生可能性,增進護士自我與他人信任度,并為監督實施與持續整改護理工作不足提供保障,這與白玉等[16]深入探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骨科分級護理崗位描述與配置聯合平衡積分卡(BSC)下績效評價體系構建,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提升護士對工作滿意、崗位薪酬、工作決策和勝任度等多方面評價,提高了患者滿意度,確保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值得臨床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