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芬 余雁
耳石癥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病原因較多,可能與淋巴流動力學變化及橢圓囊變形導致耳石脫落在半規管淋巴位置等密切相關。疾病在中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且體位變化對疾病也會存在一定影響[1]。由于眩暈呈陣發性發作,給疾病的明確診斷增加了難度,而患者在長期的疾病困擾下極易出現負性心理情緒,加上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了解,降低了疾病診斷準確率、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耳石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應用視頻眼震電圖聯合聚焦解決干預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246例耳石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臨床各項診斷符合耳石癥的診斷標準;經變位試驗檢測患者均出現較典型的眼震特點;伴有較典型的惡心和嘔吐;排除合并較重的頸椎或脊柱疾病、機體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礙、腦血管疾病、中樞性眩暈、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異常患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23例。對照組:男57例,女66例;年齡25~45歲,平均36.12±4.26歲。觀察組:男73例,女50例;年齡27~43歲,平均35.92±3.26歲。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和批準。
1.2.1 對照組 實施裸眼檢查及護理。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加強與患者溝通,疏導其負性情緒,使其能夠配合診斷和治療,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眼震強度分為3度,Ⅰ度:僅在眼睛向快相側注視時眼震出現;Ⅱ度:在向前正視和向快相側注視時眼震出現;Ⅲ度:向前正視、向快相側及向慢相側注視時眼震發生,檢查中眼震發生最小幅度為0.5°[2]。裸眼檢查內容包括患者發病時有無眼震、眼震方向、眼震強度及疾病誘發條件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視頻眼震電圖聯合聚焦解決干預。
1.2.2.1 視頻眼震電圖 采用視頻眼震電圖儀對患者眼震情況進行診斷,包括Roll滾轉試驗和Dix-Hallpike試驗,檢查患者出現眼震、眩暈、眼震大小、方向及發作持續時間等,結合眼震特征確診。①Dix-Hallpike實驗:患者取坐立位,檢查者站于患者身后,輕柔將其頭部轉至患側45°,然后更換至仰臥位,保持頭部懸在床沿外,與床面呈30°角。詢問患者感受并記錄,評估其出現眼震和眩暈的情況,記錄眼震方向、大小及持續時間[3]。②Roll滾轉試驗:囑患者仰臥于30°斜枕,迅速將頭向右側轉動90°角,出現眼震后觀察潛伏期、眼震方向、眼震強度和持續時間,眼震消失后回到平臥位,無眩暈和眼震后再將頭轉向左側,觀察內容同上。前半規管和后半規管管石癥的判斷表現:患者頭部轉至患側位置45°時立即取平臥位,將頭懸于床下與床呈30°夾角,患側位置向地,眼球出現扭轉型垂直眼震。恢復坐位,眼震出現逆轉。水平半規管管石癥的判斷表現:行Roll滾轉試驗時,水平向左轉右轉90°角時均會出現眼震,眼震特點為水平眼震,向地性或背地性。
1.2.2.2 聚焦解決干預 ①描述問題。患者入院后,根據心理彈性評估量表(CD-RISC)和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分別制定心理彈性水平和自我護理能力調查問卷。采用一對一交流和提問,并逐一填寫問卷各項目[4]。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對疾病明確情況、治療過程、疼痛不適等對心理彈性造成的影響。②建立目標。查閱陣發眩暈、心理狀態和護理能力相關文獻,選取、分析和整理近3年北大核心排序前10的出現心理彈性和自我能力的文獻,為患者提供入院后檢查診斷結果,講解查閱文獻的結果,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最終確定實施干預的目標[5]。③探查例外。對特殊患者進行探查,給予其正性引導,加強與家屬的溝通;發放健康知識手冊,使其能夠充分了解陣發眩暈病因、診療、預防及基礎護理等;對患者做好監督和指導,積極傳達正面消息,給予其充分支持和鼓勵。舉例說明陣發眩暈恢復較好的案例,可采用視頻的方式供患者觀看,了解疾病發生至預后整個過程,觀看后護理人員對案例進行解讀,使其明確自我護理對疾病的影響,提高其對自我護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6]。④反饋調控。患者病情穩定后實施反饋調控,利用量表再次評估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彈性水平,明確患者仍存在的護理問題、護理配合問題,針對問題,逐漸完善調控策略。⑤總結評價。責任護士評估實施的干預措施,根據患者反饋的信息內容,明確實施干預中存在的不良問題,并進行針對性方案改進,使干預流程逐漸優化,在后續的護理中加以改進[7]。
(1)焦慮、抑郁情緒評估: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應用4級評分法評估各條目分數。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3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隨著分數的增高,患者焦慮、抑郁的程度越重。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估患者心理彈性水平,量表共條目25個,維度3個,包括自強、樂觀及堅韌。應用5級評分法,各條目分數范圍為0~4分,量表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好[8]。
(2)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估,量表共有條目42各,維度4各,包括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認知及自我護理技能等,應用5級評分,各條目分數范圍為0~4分,總分范圍為0~17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9]。
應用SPSS 25 .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后半規管檢查率為97.56%,前半規管檢出率51.22%,水平半規管檢出率33.33%,對照組半規管檢查率97.56%,前半規管檢出率51.22%,水平半規管檢出率33.33%,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眼震陽性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SAS、SDS及自強、樂觀、堅韌等心理彈性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觀察組自護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2 兩組SAS評分、SDS評分及各項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表3 兩組各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耳石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是一種常見的周圍位置性眩暈疾病。疾病常發生在頭部轉動至某個特定的位置發生眩暈,尤其體位變化時癥狀較明顯。患者在發病后主要臨床特征為單側發病、陣發性發作,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及眼球震顫等[10]。臨床對于陣發性眩暈主要根據患者臨床表現以及體位變化引發的眼震等進行診斷,因此,變換體位眼震特點及其準確的定位對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以往裸眼檢查存在誤差較大,且眼震具體情況不易準確評估,對治療造成影響。加上眩暈癥狀降低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和自我能力,增加疾病的治療難度,降低預后效果[11]。
隨著醫學的發展,視頻眼震圖逐漸應用在臨床,其通過紅外線攝像原理,并利用數字視頻對不同位置下眼震特點、強度、方向、幅度及整個發病過程進行全程記錄。且在檢測后資料和影像均可存儲,最后應用計算機分析眼球參數及其運動軌跡,保證診斷的準確性[12]。視頻眼震圖的應用能夠較客觀對結果進行記錄,對眼震扭轉性和旋轉性進行判斷,是誘發眼震檢出率明顯提高,使受累的半規管能夠準確定位,為臨床實施相應的治療提供重要依據。聚焦解決干預是Steve de Shazer 在20世紀70年代末所提出的干預措施,其以患者為中心,利用其自身的能力,依靠其潛能和力量,提高心理彈性與自我護理能力[13]。期間,問卷調查法可明確患者在診斷和治療期間的心理彈性和自我護理能力水平,通過溝通交流和文獻參考,幫助患者確定針對性的聚焦干預目標,利用案例舉例說明。正性引導等對特殊患者進行探查,明確其不良問題,并進行相應的反饋調控[14]。最后,對實施的干預措施進行評估和總結,發現并改進其中的不足之處,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上述過程強化患者對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的認識,獲得家屬充分支持和照護,掌握基礎護理方法,緩解自身負性情緒的同時,提高心理彈性[15]。本研究結果顯示后半規管中,觀察組檢出高于對照組(P<0.05);前半規管中,觀察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水平半規管中,觀察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自強、樂觀及堅韌等心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自護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認知等自我護理能力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在耳石癥患者中診斷和護理中應用視頻眼震電圖聯合聚焦解決干預的重要作用。
結語,在耳石癥患者診斷和護理中應用視頻眼震電圖聯合聚焦解決干預提高對疾病診斷準確率,提高心理彈性水平,準確評估疾病受累類型,保證疾病有效的治療,提高預后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