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新
(甘肅省鹽務管理局,甘肅 蘭州 730000)
高臺鹽湖是甘肅省最大的內陸鹽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高臺縣境內,該鹽湖蘊藏有豐富的食鹽、芒硝和鹵水資源,并且地下淡水資源豐富。該鹽湖地區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4~9 ℃,夏季炎熱,最高氣溫38 ℃,冬季寒冷,最低氣溫-28 ℃,氣候干燥,年蒸發量2900 mm,降水量190 mm[1]。該鹽湖地區的鹽業開采企業利用當地氣象和鹽資源有利條件,采用水溶開采鹽田蒸發結晶的工藝生產食鹽和芒硝,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原有的一些采鹽產硝企業因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滯銷、效益差等原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大量鹽田設施閑置,資產、資源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鹽資源的開發,除開采食鹽、芒硝外,鹽湖鹵水也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條件。依托鹵水資源,利用鹽田設施發展鹵水養殖應該是經濟轉型發展,擺脫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鹽湖區域的水體系因含有高濃度的鹽分,看似不適合生命的生存,其實也有很多耐受各種鹽度鹵水環境的物種。在不同鹽度的鹵水中都有能適應該鹽度鹵水環境的不同物種,按照適應鹽度范圍可分為低鹽度區生物、中鹽度區生物、高鹽度區生物[2]。
耐鹽物種的種類見表1。
表1 耐鹽物種的種類
在高臺鹽湖鹽田的各個區域,一直以來就有以上生物種群中的物種,不同程度地活躍并存活著,并構成了鹽田鹵水的生態系統。只是由于高臺鹽湖地處內陸,水產養殖業發展滯后,人們對水產養殖不熟悉,對鹵水養殖更加陌生,沒有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對鹽田生物生存條件加以控制,并人為增殖繁殖,從而制約了對鹵水生物在經濟方面的開發利用。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和對各種生物應用價值的認識,鹽田鹵水養殖應用研究和開發開始引起具有水產養殖傳統的沿海地區鹽業企業的重視。在20世紀90 年代環渤海地區鹽場就利用鹽田鹵水發展水產養殖。高臺鹽湖(99.27E,39.73N) 與環渤海地區的天津市塘沽鹽場(117.65E,39.03N)具有相近的緯度[3]。因此,在高臺鹽湖發展鹽田鹵水養殖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下就高臺鹽湖發展鹵水養殖的一些基礎性條件與環渤海地區進行比較研究。
高臺鹽湖不僅蘊藏有豐富的食鹽和芒硝資源,而且地表咸水和地下淡水資源也很豐富。因鹽湖地區特殊的地質和資源賦存條件,該鹽湖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采用了水溶法開采芒硝和食鹽的工藝。也就是采用深井抽取地下淡水,淡水流經制鹵區溶解礦體制備鹵水,制備好的鹵水收集進入蓄鹵池,再輸送到蒸發池蒸發濃縮,濃縮后的鹵水利用冬季寒冷的自然條件在芒硝結晶池冷凍生產芒硝,生產芒硝后的鹵水再進入食鹽結晶池生產食鹽。所以高臺鹽湖在食鹽、芒硝的開采生產過程中有淡水井、制鹵區及蓄鹵池、鹵水蒸發池、芒硝結晶池、食鹽結晶池、苦鹵池等鹽田設施,在30 km2的鹽湖區域,建有各類鹽田設施約13.3 hm2,在不同的設施有不同鹽度的鹵水,并且鹵水的鹽度從0°Be′ 逐級升高到29°Be′(見表2)。這些設施和鹵水資源是發展鹽田鹵水養殖的重要物質條件。
表2 高臺鹽湖各生產設施鹵水鹽度分布情況
眾所周知,海洋中生物種類繁多,有海水就有生物。而海水就是鹽度35‰左右的鹽水,海鹽場就是利用鹽田將海水逐級蒸發濃縮,最后鹵水中食鹽達到飽和而結晶析出,生產食鹽及芒硝等化工產品。高臺鹽湖的食鹽生產和海鹽場生產食鹽非常相似,都建有大量的鹽田,并擁有豐富的鹵水,也是將鹽湖鹵水利用當地自然氣象條件在鹽田逐級蒸發濃縮結晶生產食鹽及芒硝等化工產品。差異就是海鹽由海水蒸發,高臺鹽湖是利用鹽湖鹵水蒸發生產食鹽,海鹽原料海水鹽度基本穩定在3.5‰不變,高臺鹽湖原料鹵水鹽度在0~270‰之間都有分布。
經對高臺鹽湖鹵水進行化學分析,與環渤海地區鹽場鹵水化學成分進行比較(見表3),兩地鹵水都主要含有Cl-、Na+、SO42-、Mg2+、Ca2+、K+等離子,并且鹵水化學成分比例相似,離子組成中Cl-占干鹽的30%左右、Na+占干鹽的50%左右,高臺鹽湖鹵水適合發展水產養殖。
表3 高臺鹽湖鹵水與天津塘沽鹽場鹵水化學成分分析表
高臺鹽湖與塘沽鹽場都處在地理北緯39 度線附近,因此也具有相近的日照、氣溫及季節變換等條件。相關資料顯示:環渤海地區天津塘沽鹽場,年平均氣溫8~12.5 ℃,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2 500~2 900 h,年總輻射5 000-5 800 MJ/m2。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高臺鹽湖年平均氣溫4~9℃,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2 800~3 300 h,年總輻射量5 500-6 400 MJ/m2。
高臺鹽湖地區5—9 月份平均氣溫與天津地區有比較接近的溫度(見表4),并且日照時數和總輻射量都比天津地區優越。高臺鹽湖具備鹽田鹵水養殖的溫度和光照條件。
表4 高臺鹽湖與塘沽鹽場地區氣溫
目前咸水蝦、鹵蟲和鹽藻具有一定市場價值,是發展鹽田鹵水養殖的首選。
咸水蝦也就是在高鹽度水域中生長的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是對蝦科、對蝦屬動物,成體最長達23 cm。南美白對蝦能在水溫6~40 ℃的水域中存活,生長水溫為15~38 ℃。自然棲息環境水深0~72 m,能在較高鹽度的水域中生長,其鹽度的允許范圍為2‰~78‰。南美白對蝦的生長周期一般在90 d 左右。因其適溫、適鹽范圍廣,生長快,抗病能力強,是比較合適的鹵水養殖蝦種[4]。南美白對蝦因加工出肉率高,且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易消化,是人們喜愛的食用水產品。且因其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通乳汁、緩解神經衰弱、有利于病后恢復、預防動脈硬化、消除“時差癥”等食用功效。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后需要調養的人是極好的食物。因此,咸水蝦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
鹵蟲,又稱鹽水豐年蟲,俗稱鹽蟲子或豐年蝦,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無甲目,鹽水豐年蟲科,鹵水屬。成體全長1.2~1.5 cm。所產的休眠卵即為鹵蟲卵,俗稱蟲籽。鹵蟲是廣鹽性生物,幼蟲的適應鹽度范圍為20‰~100‰,成體的適應鹽度范圍為10‰~250‰。適應溫度范圍為6~35 ℃,主要以鹽池中微藻、細菌和有機碎屑為餌料,生周期在14 d 左右。鹵蟲及干卵含蛋白質57%~60%,脂肪18%,氨基酸、微量元素、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并含有激素,這些物質有利于魚蝦幼苗生長發育、提高抗病力,改善魚蝦成熟度及產卵率,是優質的水產養殖生物餌料。鹵蟲卵易保存和運輸,可隨用隨孵,是魚蝦幼苗培育的首選餌料。此外,鹵蟲在制藥,化工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市場需求旺盛[5]。
鹽藻亦稱“杜氏藻”,屬綠藻門,綠藻綱,團藻目,鹽藻科,鹽藻屬,是生存在高濃度鹽湖中的單細胞真核藻類,屬浮游生物。鹽藻能在鹽度范圍為50‰~250‰左右的鹵水中生存、繁殖,適應溫度范圍為6~35 ℃。鹽藻長約15 μm,寬約10 μm,具有動植物雙重特性。在正常的鹵水中,鹽藻累積的蛋白質含量為干重的50%~60%,其中含有人類必需的氨基酸在內的10 種氨基酸,累積的甘油為干重的40%~50%、β-胡蘿卜素為干重的0.4%~2%,在飽和鹽水中,甘油的累積量可達干重的80%以上。由于鹽藻藻體無細胞壁,且高含蛋白質,鹽藻是人類理想的營養食品原料和經濟動物的優質餌料。
根據高臺鹽湖現有食鹽、芒硝的開采生產方式和以上三種生物的生存條件要求,高臺鹽湖可依托現在食鹽芒硝開采生產設施附加鹵水養殖,發展鹽硝生產與水產養殖結合的鹵水養殖模式。即利用現有鹽硝生產的鹽田設施,調節蒸發池內中鹽度鹵水的營養物質,促進鹽藻增殖,以鹽藻為食養殖鹵蟲;以鹵蟲作為咸水蝦的餌料,在蓄鹵池內的低鹽度鹵水中大塘散養咸水蝦,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充分利用鹽田特有的生態系統,使鹽田內生態系統正常運作。
高臺鹽湖具備發展鹽田鹵水養殖的基本條件,咸水蝦、鹵蟲、鹽藻市場需求旺盛,利用高臺鹽湖廣闊的鹽田水域,對現有鹽硝生產工藝進行簡單調整或改造,把生物技術引進傳統鹽業,發展鹽田鹵水養殖,投資少。發展鹽田鹵水養殖是提高高臺鹽湖資源利用率和制鹽企業效益的有效途徑,極具研究價值和市場潛力,試驗性養殖實踐必將為高臺鹽湖資源開發和企業發展開辟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