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中國新時代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在理論創新上有五層意蘊: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豐富了社會主要矛盾學說;對人與自然關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兩個和解”理論;賦予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創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新內容,創新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在民生問題上提出了新論斷,創新豐富了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系統梳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性理論,對深化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2-0011-06
作者簡介:王鐵柱(1984-),男,山東肥城人,天津音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社會現實。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發展與創新何在?回答這問題是深刻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的重大前提,而且只有更好地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新時代實踐中更加全面準確地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提出了新命題、新概念、新認識、新戰略,不僅從理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而且在實踐中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科學路徑。因此,探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豐富了社會主要矛盾學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領域,社會基本矛盾規定和制約著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我們不僅要重視社會基本矛盾,而且要認識各種具體矛盾,尤其是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在社會具體矛盾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對社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社會主要矛盾也會在新的歷史方位下發生轉化,進而推動社會發展過程發生變化,表現為社會發展過程出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要矛盾及轉化原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1.從物質文化需要到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的需要也會不斷地變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盵1]159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發展,人的需要也隨之發生變化發展。習近平根據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實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創新性地總結了人民“需要”的變化即由物質文化的需要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轉變?!懊篮蒙钚枰辈粌H包含原有物質文化的質量提升,而且包括民主、法治、公平、環境等更廣泛的需要,其中“環境”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維,這集中體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362。新時代,人民的需求已由求溫飽生存向盼優美生態轉變。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除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直接需要外,人民的身體健康也多與生態環境有關,人民的安全需要同樣也包括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習近平將“環境”納入新時代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系中,創新發展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理論。
2.由落后的社會生產到綠色生產。需要與生產發展的內在張力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經濟的前進發展。需要的滿足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生產發展,需要的變化更是基于社會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習近平在科學研判人民群眾需要變化的基礎上,立足新的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從生產供給上看,我國生產力總體上顯著提升,但突出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即是矛盾,這一矛盾表現在生態環境領域則是綠色生產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由于在資金、區位、歷史等方面的差異,綠色生產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在經濟結構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下,綠色生產也存在不充分的問題,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產品的需要。為此,習近平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要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提出綠色發展理念,要通過綠色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2]362。這在理論上創新了社會主要矛盾理論,在實踐上提供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二、對人與自然關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兩個和解”理論
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從實踐觀出發科學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中“兩個和解”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論述。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到:“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轉變,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盵3]63可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和解”由此實現兩者的高度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最高價值追求。從“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來看,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應當在遵循自然規律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將自然納入人的生產實踐對象中,使自然在不遭破壞的前提下服務于人;進而言之,自然也在人類能動改造作用下逐步納入人類社會實踐過程。如馬克思所說,“自然對人類來說的生成”[3]196最終形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狀態。從“人類本身的和解”來看,“人類自身”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反映。在“資本邏輯”主導下,自然只是帶來資本增殖的生產對象,人對自然是一種征服、掠奪、破壞關系。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兩個和解”理論基礎上,立足新時代生態建設實際,在“共同體”理念基礎上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兩大理念,進一步豐富了“兩個和解”理論。
1.從“無機的身體”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馬克思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3]162馬克思視自然與人為一個整體,自然處于基礎地位,人處于主導地位,自然與人是辯證統一的。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自然是人的生命存在與實踐發展的基礎,自然體現出的是相對于人而言的“客體性”即馬克思所說的“無機”性。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關于“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理論基礎上,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認為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生命”系統,賦予自然以“生命”內涵,自然不僅是人實踐活動的“客體”對象而且是一個其內部相互關聯、互為影響的“生命”系統。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機體,由“無機”向“生命”的激活,體現了自然本身的生命靈動,將自然界置于與人類具有同等生命地位的倫理高度,更能激發人對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感?!吧袡C體”這一理念深化了馬克思關于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的理論。習近平在這一理念基礎上,進而提出了自然生態的“一體化生態保護”觀,從人、田、水、山、土、林、草的相互關系出發,生動形象地指明了人對自然界保護的新路徑,即“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2]363。從對象上看,這一保護理念將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元素看作緊密相連的有機體;從主體上看,這一保護理念將治山、治水、治林等的不同治理主體協同關聯起來,發揮了大治理協同主體的整合作用。這一“立體化生態保護”觀拓寬了傳統保護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保護的方法論。
2.從“人與自然和解”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主要表現為思維范式的創新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視野中,人與自然的“和解”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種“外生”關系,實踐使人(人類社會)從自然界中脫離出來,實踐又使人(人類社會)改造利用自然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改造利用應遵循適度原則,不應“過分陶醉”人對自然的改造,體現的是人(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一種“外生”關系。習近平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種“內生”關系,將自然生命體與人類社會生命體相融合,形成為一個“整體生命體”。正是在這樣一種“整體生命體”理念的觀照下,習近平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體現了一種“內生”型整體生態觀。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賦予自然界以生命靈動性,說明大自然與人類社會一樣也是一個生命有機體,這就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置設了倫理前提。人類應敬畏自然界的生命價值,遵循自然界的內在規律,自然生態危機實質是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出現了“危機”,為遏制和避免自然生態危機,必須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達成“和解”。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視野中,“人與自然的和解”強調的是人應擺脫對自然的盲目征服。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邏輯主導下生產方式對自然界的破壞予以批判,提出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側重的是作為生產方式的對象。習近平立足新時代生態環境實踐,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解”理論基礎上,從“共同體”理念出發,創新性地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新理念。從“和解”到“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創新發展,不是字詞的簡單變化,而是深刻內涵的創新拓展。馬克思恩格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1]199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語境中,“共同體”指的是社會群體,強調的是人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個人隸屬于社會群體,個人只有在社會群體中才能實現發展。習近平立足新時代實踐將“共同體”的概念予以拓展,主要包括三層內涵:一是指人類社會本身是一個共同體,二是指自然界是一個共同體,三是指人類社會共同體與自然界共同體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共同體”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理念深化延伸了“人與自然和解”思想,既包含了人合理利用自然界的含義,又彰顯了人對自然生命敬畏的意義,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互為依賴的有機聯系。在這一理念觀照下,自然界本身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自然界生命有機體又是與人類社會有機體緊密相連的,兩者是一個整體的“生命有機體”。這一理念在理論上拓展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學說,在實踐上為自然生態的利用指明了新方向。
三、賦予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內涵,創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宏大理論主題,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實踐命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理論也隨之豐富拓展。從歷史角度看,現代化10階段肇始于第一次工業科技革命,人類逐步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具體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等?,F代化20階段隨著第三次工業科技革命興起,人類逐步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表現為數字化、生態化、全球化等。隨著現代化社會的兩次大轉型,其負效應也日益凸顯,表現在生態環境領域就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耗費等全球性問題。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現代化進程,一方面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其“資本邏輯”的制度條件,在生態環境領域持續造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的“沖突”。面對現代化造成的生態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耶內克和胡伯為代表的歐洲學者提出“生態現代化”概念。這一概念雖無統一的理論體系,但基本思想內涵是突出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政府管治、生態消費等作用,雖彰顯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但仍未跳出“資本邏輯”的圈子,仍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正如現代化理論著名學者布萊克所言:“反映著人控制環境的知識。”[4]生態現代化理論試圖彌合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沖突裂縫”,進一步審視可發現,這一理論仍是在“沖突”框架和“資本邏輯”內的改善,希冀通過先進生態科技進行生產前的“污染預防”,目的仍是為獲得更大產出而服務。正如法國學者安德烈·高茲所說:“不限制資本主義積累的沖動和通過約束自我來減少消費,就不可能有生態現代化。”[5]實質上,這一理論仍將自然生態看作人類經濟增長的附屬物,未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窠臼。
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基礎上,立足新時代,提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中國”“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理念,將生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系中,創造性地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
1.從“資本邏輯”到“共生邏輯”。歷史地看,現代化雖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開拓,但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在帶來巨大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如生態破壞、資源耗費、環境污染等全球生態問題。西方式現代化雖也經過了若干調整,但囿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仍未跳出“資本邏輯”主導的怪圈。人類未來現代化的出路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力的日益煥發打破了福山“歷史的終結”論,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取得了非凡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立足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繼承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6]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和人類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底是何種現代化?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盵6]50這就指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態價值向度,指明了現代化進程中生態文明的規約性,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態倫理。習近平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破除了“資本邏輯”主導下人與自然的征服與被征服的對立關系,將人與自然納入和諧統一的關系框架。自近代以來,伴隨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科技理性的蔓延,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現代化以追逐高額剩余價值為目標,人面對自然界是一種征服者的姿態,將自然視為帶來經濟增長的附屬物。在“資本邏輯”下,人與自然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自然呈現給人的是一種工具理性,致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了沖突危機?!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視自然為一個有靈動生命的有機體。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人化自然”的進程遵循“和諧共生”的價值規范,使得自然界在不斷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自身也不斷獲得人類社會的回饋與保護,達成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解”。這種理念的現代化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生不息的人文價值關系,是一種“美美與共”的現代化范式。在“和諧共生”邏輯觀照下,人與自然是友好相處和平等對待的關系,自然呈現給人的是一種倫理理性。
2.從片面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實現現代化就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追求。經過不同主義、不同道路的探索與比較后,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尋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肩上。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現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和制度前提。隨著黨對“三大規律”認知的深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也逐步拓展,從“四個現代化”到“兩個文明一起抓”,從“富強民主文明”再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現代化的內涵不斷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內容體系之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了“兩步走”的現代化戰略: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內涵的認知更加深化,將“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之一,不僅在理論上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內涵,也在實踐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生態向度,既超越了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邏輯”現代化,又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向度,沖破了以“物”為中心的現代化范式,將現代化真正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全面現代化”前提?!案粡娒裰魑拿骱椭C美麗”的現代化理念不僅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維度,而且為人類現代化文明提供了中國智慧。
當然,現代化也是一個不斷從城市向鄉村推進的過程,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實施解決“三農”問題的鄉村振興戰略,明確將“生態文明”作為實施這一戰略的基本要求。習近平提出農村現代化是要把“記得住鄉愁”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全面現代化。
“美麗”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的片面性,耦合了現代化的全面性,突破了現代化的失衡性,彌合了現代化的平衡性,沖破了現代化的部分性,縫合了現代化的整體性。以“美麗”為標志的現代化生態向度,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建設規律認知的深化;以“美麗”為代表的現代化建設路徑,是一種全面現代化、平衡現代化、高階現代化、文明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類的解放與發展為最高價值訴求,人類社會終將向共產主義社會行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現代化”也為人的全面發展創設了前提。
四、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新內容,創新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命題,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與運用,立足中國國情,積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發展觀,這一發展觀從生產力、發展方式等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新內容。
1.從自然生產力到生態生產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里,生產力是個體化的自然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是人類為滿足生存發展對自然改造和利用的實踐能力,包括勞動主體、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其中勞動對象主要是納入人類實踐范圍的自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視野中,自然作為生產對象是以“個體”狀態存在的,隨著實踐水平的提升,自在自然范圍日益縮小而人化自然范圍日益擴大,作為勞動對象的“個體”化存在的自然事物越來越多地納入勞動對象的范圍。
從生產力角度審視,習近平生態發展觀實現了從個體化的自然生產力向整體化的生態生產力的創新發展。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盵2]361在習近平的論述視野中,自然環境是作為“整體”納入生產力范疇的。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理論基礎上,立足當代實踐,將“個體”化自然對象擴大為“整體”性自然環境。這里包含兩層意蘊,一方面,作為“個體”化的自然對象繼續承擔著勞動對象的角色,發揮生產力的效能;另一方面,作為“整體”性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的范疇,將自然環境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內生目標,而不只是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手段途經。這一創新性理念將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突破了把生產力發展與環境保護建立在對立模式上的傳統思維,實現了利用、保護自然環境與保護、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于生態生產力的理論學說。
2.從可持續發展到綠色發展。從“個體”化自然生產力向“整體”性生態生產力的拓展,集中體現為習近平的“兩山”理論。習近平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2]361這一理念實現了從可持續發展到綠色發展的創新,也是習近平生態發展觀的集中體現。這一發展觀實現了經濟的生態向度與生態的經濟向度的有機統一,建構了生產與生態之間關系的新范式,不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互存同立的“共生雙贏”。在可持續發展觀理念觀照下,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環境側重的是“被動型”的勞動對象,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生產發展需求。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綠水青山”代表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不只是作為勞動對象為人類帶來發展財富,而是作為人類社會的生命前提,應置于保護的首位。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7]以“兩山”論為集中體現的綠色發展理念,揭示了環境保護與生產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突破了將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的僵化思維模式,并將環境保護置于首位,賦予生產發展以更重要的倫理前提。以“兩山”論為集中體現的綠色發展經濟學,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學說,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內容。
五、在民生問題上提出了新論斷,創新豐富了社會主義民生理論
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基礎上,立足中國新時代發展實踐,提出“環境就是民生”的生態民生觀,將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相結合,為社會主義民生理論提出一些新論斷。生態與民生、環境與福祉具有內在的高度一致性,這既是社會主義民生觀的理論延展,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意蘊。
1從生態的自然向度到生態的社會向度。如果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的自然向度,那么使人民群眾公平獲得生態產品則是生態的社會向度。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生態環境是社會存在的首要元素。傳統生態觀基本上也是從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原理出發建構生態文明,為防止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和惡化,進而避免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需要人與自然“達成和解”以實現和諧共生,這是生態的自然向度。習近平生態民生觀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闡釋,從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出發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提升人民的生態幸福感,在生態的自然向度基礎上逐步建構了生態的社會向度。在習近平的論述視野中,生態環境不僅是一個自然命題而且是一個關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高低的社會命題。傳統視域下,生態問題是一個立足于環境保護的自然問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決定了理念的與時俱進,習近平將生態環境的自然向度延伸至人民生活的社會向度,把良好的生態產品供給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相結合,從民生的視角審視生態文明建設,賦予自然生態以民生價值。這一理念的拓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生觀,實現了生態環境從自然向度到社會向度的延展。
2從物質民生到環境民生。習近平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362習近平生態民生觀立足中國新時代的“新矛盾”,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將生態環境置于人民群眾的民生高度,實現了從物質民生到環境民生的拓展。環境民生包括兩層內涵:其一,環境是民生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環境是人和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習近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基本理論基礎上,將自然環境的地位提升到人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價值訴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建立在健康身體基礎上,健康身體的自然基礎是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就決定了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就必須把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任務。其二,環境是民生的體現。民生,顧名思義,即關乎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現實生計。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以往的民生福祉人們關注更多的是“倉廩實”“衣食足”等物質方面的內容,在傳統的民生評價指標體系中,物質和經濟向來是重要的“硬指標”,生態環境常?!叭蔽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民生需要不斷得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環境需要也逐步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生態環境問題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也不斷凸顯。立足新時代“新矛盾”,習近平強調:“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活環境需要?!盵2]362習近平生態民生觀是解決中國“新矛盾”的一個重要抓手,中國共產黨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睘槌跣氖姑?,在生態民生觀的觀照下,要“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2]362,以對國計民生高度負責的使命感,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習近平從聯系的全面性審視良好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的協同性,立足新矛盾,拓展了新時代民生建設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C.E.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M].段小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
[5]付成雙.歷史學視角下的生態現代化理論[J].史學月刊,2018(3).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0.【責任編輯:雨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