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
紅色基因是信仰的種子、精神的譜系、制勝的密碼。作為人民兵工精神的譜系之一,“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實戰、一切為了打贏”的劉伯承工廠精神,從黃崖洞兵工廠發端,在劉伯承工廠時期形成,經過幾代人的堅守和傳承,現已成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淮海集團”)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觀。“三個一切”的精神集中體現了人民兵工犧牲、擔當、創新的“三種精神特質”,始終激勵著淮海集團的兵工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徹落實好集團公司新時代戰略定位和發展方針,在履行強軍首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實戰、一切為了打贏”,集中體現了兵工人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這是劉伯承工廠精神的核心要素
淮海集團地處山西長治,這方熱土是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八路軍在這里從抗戰伊始的4萬余人發展到百萬雄師出太行。太行精神的首要內容就是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八路軍將士和一大批根據地干部群眾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
犧牲精神在兵工先輩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劉伯承工廠時期,兵工先輩堅持晝夜生產,充滿了“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工房就是戰場,機器就是刀槍”革命熱情,他們不計時間、不講報酬、主動加班加點,忘我勞動,千方百計改進工具、設備,生產效率成倍增長,涌現出了大批的生產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體現了為了戰爭前線奉獻一切的犧牲精神。
犧牲精神在當代兵工人身上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2020年7月14日,《人民日報》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量具鉗工周建民——毫厘之間 定量乾坤”為題,報道了淮海集團鉗工周建民的先進事跡。作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周建民38年默默奉獻在兵工技能操作第一線,共完成1.5萬余項專用量規生產制造任務、1100余項工藝創新項目,累計為公司創造價值3100余萬元。周建民、谷崇光、師清方、劉波、楊興隆……以這些人才為代表的一個個兵工人,始終傳承著“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打贏、一切為了實戰”的劉伯承工廠精神,為兵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實戰、一切為了打贏”,集中體現了兵工人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這是劉伯承工廠精神的重要特質
兵工人的擔當體現在軍工生產上。劉伯承工廠時期,通過技術革新和改造,兵工二廠生產的82迫擊炮彈在設備不變、原材料供應困難的條件下,產量增長2.6倍。在開展立功競賽活動的14個月里,共生產炮彈大約34萬發,平均每發成本降幅35%。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82無后坐力炮殺爆彈由于質量好、精度高,在戰斗中發揮了極大作用,被人民解放軍譽為“立功彈”“英雄彈”。
兵工人的擔當體現在危險時刻中。在當年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工廠奉命赴朝鮮戰場指導、檢查繳獲的美英等國的炮彈,兵工人白天頭頂敵人飛機的轟炸掃射,夜晚不顧特務的襲擊破壞,翻山越嶺到多地進行檢查試驗,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做出了積極貢獻。2002年7月,引信功臣師清方為了攻克某重點科研項目存在的技術難題,頭頂風險、肩扛責任,在第一時間就想好了解決方案,火速安排人員實施。連續10多天不分晝夜地工作,終于將難題攻克,產品試驗取得了成功。即使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他仍然老驥伏櫪、退而不休,為企業努力和奉獻了10多年。
兵工人的擔當體現在家國情懷里?;春<瘓F從歷史的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積極構建“一家人、一件事、一條心、一輩子,感動自己,影響他人,振興淮?!钡募椅幕w系和“屈指成拳、同頻共振、榮辱共擔”的團隊理念,堅持以成敗論英雄,以質量安全論高低,以廉潔論成敗,以績效論獎懲。為員工搭建成長發展平臺,提供做事的機會、賺錢的機會、成長的機會、發展的機會,切實增強員工的目標感、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教育引導員工像愛家一樣愛企業,像治軍一樣治理企業,一起吃苦、一起受益,堅守家國情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12月5日,在山西太原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淮海集團以《傳承紅色基因 補牢軍工企業職工思想政治之“鈣”》為主題,分享經驗做法,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
“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實戰、一切為了打贏”,集中體現了兵工人興軍強國的創新精神,這是劉伯承工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從“中國第一槍”到“世界第一槍”,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在黃崖洞兵工廠誕生的“八一式馬步槍”,被譽為“中國第一槍”。今天的淮海集團兵工人,傳承這種創新的紅色基因,在“世界第一槍”電磁槍武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企業堅持知定位、明職責、勇擔當、善作為、干成事,堅持產品為王、能力為綱、體系為要、人才為本,把產品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由常規產品向智能化產品轉型升級,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主責主業,強化科技引領,持續提升裝備對作戰體系的貢獻率。
從“三大創造”到“六條生產線建設”,創新的能力從未中斷。當年的兵工先輩在極端惡劣條件下興辦兵工廠,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以大無畏的勇氣、屢敗屢戰的頑強精神、無窮的智慧和辛勤勞作的汗水創造了“缸塔法”制造硫酸、“窯爐悶火法”韌化炮彈彈體、“坩堝煉銅鋅”等“三大創造”。今天的淮海集團在向科技創新型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融入集團公司裝備研發體系和技術研究體系,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共贏”的協同創新機制。建設了國家級國防科技工業復雜微細結構加工技術創新中心、兵器集團級北方藍鯨創新中心、山西省級智能導航與控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氫能安全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四大創新平臺,不斷強化科技引領。結合產品結構加快“六條生產線”建設,實現六條線的互聯互通,提升先進的加工制造裝配新能力,努力建成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制造示范區。
從“太行山上一面旗”到“全國文明單位”,創新的成果從未終止。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淮海集團被譽為“太行山上一面旗”。近年來,企業發揮黨建工作“定盤星”“定海神針”作用,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集團公司重點工作細化分解,做到任務明確、目標清晰、責任到位。堅持體系化作戰,工作思路向體系化謀劃轉變、組織形態向體系化構建轉變,系統配置資源向體系化支撐轉變。扎實推進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成體系提升管理能力,推動公司管理全面進步。始終把員工裝在心上,員工平均工資連續4年實現快速增長。
面向未來,淮海集團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大力弘揚人民兵工精神,踐行劉伯承工廠精神,履行強軍首責、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兵器工業集團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