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杰


當天,丁先生到就近的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急診科,告訴護士,他突然胸口疼痛。
急診護士馬上為他測了基本生命體征,發現同一個人,居然兩邊血壓不一樣(左上肢:120/50毫米汞柱,右上肢:135/71毫米汞柱,左下肢:119/62毫米汞柱,右下肢:123/64毫米汞柱)。劇烈胸痛的同時還伴有右肩、右下肢麻木。
預感到情況危急,急診科醫生立刻緊急做了心電圖及床邊心超,提示主動脈夾層(I型)。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可是無比兇險要命的毛病:急性主動脈夾層發生后48小時內,病死率高達50% ~68%,3個月內病死率高達 90%。
繼續完善檢查,發現情況還要嚴重。從心臟開始,丁先生的大血管被高速血流由撕裂口進入主動脈內膜與中膜之間,從而形成一個假腔。這個假腔會沿著主動脈縱軸快速延伸,嚴重者可進展到腹主動脈及髂總動脈。隨著假腔內壓力逐漸增加,最終會導致主動脈壁破裂。而丁先生的檢查結果是最嚴重的那一種,不但腹主動脈,髂總動脈內,甚至給大腦供血的雙側頸總動脈都有危險了。這次他的主動脈撕裂范圍之大,可以說是“從頭撕到了腳”,這是十分罕見的,手術十分艱難。急診醫生緊急聯系心臟外科醫生會診,當班的洪建茂醫生看過病人后,請示錢希明主任:患者需要急診手術。

最后決定,手術由經驗豐富的大血管外科心外科于長江副主任醫師主刀,全面了解詳細新資料后,當機立斷:收住監護室,準備急診手術。
丁先生到達監護室,ICU醫生緊急制訂控制疼痛、降血壓、降心率方案,為他手術贏得時間。
與此同時,心臟外科團隊正緊鑼密鼓地研究手術方案。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種手術的成功率在發達國家也不敢保證。由于患者大血管受累范圍很大,腦、肝腎功能、心肺、腸道功能等都面臨巨大考驗。萬一出現意外或者紕漏,術后患者可能昏迷,腎衰,呼吸衰竭等,甚至死亡。
做好最完善的準備后,于長江醫生和洪建茂醫生連夜奮戰6.5個小時,進行了全麻體外循環下“全主動脈弓人工血管置換并支架象鼻手術(Suns手術)+主動脈根部成形+心包開窗引流”。這是治療主動脈A型夾層最經典的手術方式,術后并發癥少。萬幸,手術順利,丁先生被送回重癥監護室監護治療。
第二天一早,醫生查房時,丁先生雖然嘴里還插著氣管插管,但已經清醒,不能說話的他,向醫生們蹺大拇指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們對丁先生全身狀況進行了仔細評估,術前一度擔心的嚴重并發癥無一發生。于是決定在術后12個小時,拔除氣管插管,這樣他的舒適度提高了,也有利于術后進一步康復。
在重癥監護室經過反復調整及康復鍛煉,72小時過去,丁先生的病情逐漸好轉穩定,能自主進食、下床康復活動。很快轉入普通病房,手術及術后都沒有輸血,目前丁先生恢復良好,已計劃出院回家了。
主動脈是人體最粗的血管。主動脈的管壁分為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主動脈夾層就是血液沖破主動脈內膜,在主動脈管腔之外形成“新腔隙”。
主動脈一旦發生破裂,在極短的時間里就會造成大量的失血,引起休克,導致死亡。“引爆”主動脈夾層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占70%~80%,幾乎所有的主動脈夾層患者都存在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其他原因還有先天性心血管病、外傷、妊娠、梅毒、心內膜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等。
主動脈夾層常見的發病年齡在45~70歲,但近年來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未及時治療的主動脈夾層患者3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90%。
血壓的高高低低,最先受傷的就是主動脈。所以預防主動脈夾層的關鍵是降低患者的血壓。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定期監測血壓,堅持服藥,避免情緒激動,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預防主動脈夾層,一定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少熬夜,少暴飲暴食,少吃夜宵。
出現不明原因的胸背痛或腰腹部痛,一定要及時就診,警惕主動脈夾層等心血管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