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關鍵詞:經濟恢復 地區生產總值 形勢研判
202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民間投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項主要指標實現年內轉正,基本面恢復至上年同期水平。
一、地區生產總值由負轉正,經濟基本面企穩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為173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2%,前三季度下降1.9%,增速實現由負轉正。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025億元,繼三季度轉正以來增速進一步提高,全年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868億元,增速由前三季度下降0.9%轉為全年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467億元,下降0.9%,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2.1個百分點。農牧業、工業的穩定恢復,為一、二產業年內轉正,拉動全區經濟實現增長,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一)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畜牧業帶動作用明顯
2020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72.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9%,比前三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糧食產能穩增,全區糧食產量達到732.8億斤,每畝糧食產量達到715斤,總產、單產分別比上年增長0.3%和0.2%。生豬產能恢復,豬肉產量下降1.9%,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0.7個百分點,存欄量比上年增長24.3%。牛羊肉產能提高,牛羊肉產量分別增長3.9%和2.9%。奶業振興全力推進,奶牛存欄達到129.3萬頭,比上年增加6.8萬頭,牛奶產量611.5萬噸,增長5.9%。
(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轉正,制造業支撐作用顯著
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7%,由1-11月份下降0.2%轉為增長0.7%。其中制造業對工業拉動作用顯著,比上年增長8.4%,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1個百分點。具體行業中,冶金建材工業、化學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6%、3.8%和8.6%,合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個百分點。從企業主體看,國有控股企業支撐作用明顯,比上年增長3.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8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增長0.2%。
(三)服務業降幅逐季收窄,物流行業支柱作用明顯
2020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9%,較前三季度收窄2.1個百分點,降幅呈現逐季收窄態勢。網絡購物、無接觸式消費帶動物流行業快速發展。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其中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營業收入增長90.8%。2020年,全區完成快遞業務量1.96億件,快遞收入實現42.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1%和27.9%。
(四)民間投資由降轉增,短板領域投資力度增強
2020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1.5%,較前三季度大幅收窄6.2個百分點。隨著經濟恢復,民間投資預期改善,經濟運行逐步由政策帶動向市場內生增長轉變,民間投資實現轉正,全區民間投資由1-11月份同比下降0.3%轉為全年增長3.4%?;A設施、民生領域投資持續補短板。鐵路運輸業、航空運輸業投資分別增長12.3%和5.1倍,教育、衛生行業投資分別增長12.5%和19.0%,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房銷售額保持“雙增”,分別比上年增長12.9%和9.8%。
(五)社會消費持續回暖,線上消費高速增長
2020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5.8%,較前三季度收窄4.1個百分點?;旧钕M保持較快增長,全區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5.0%,中西藥品類零售額增長12.2%。汽車類消費恢復好于預期,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區限額以上汽車零售額連續保持增長,其中12月份當月同比增長8.8%,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48.4%。線上消費保持較高增速,2020年以來,全區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保持在30%以上,全年增長36.5%,較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
(六)新動能逆勢增長,經濟韌性顯著增加
2020年,全區新產業新產品新能源逆勢增長,增強經濟發展韌性。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8.1%,高新技術產業增長7.5%,增速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37.4個和6.8個百分點。新產品中,單晶硅產量比上年增長93.3%,石墨及碳素制品同比增長20.4%,稀土磁性材料同比增長15.4%,智能電視同比增長5.5%。能源綠色轉型發展形勢向好,新能源發電量比上年增長4.7%,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4.4%,其中風力、光伏發電量分別增長4.7%和4.8%。
(七)居民企業政府收益改善,政策成效顯現
居民收入實現增長。2020年,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97元,比上年增長3.1%,較前三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其中,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4%和8.4%,較前三季度分別提高0.6個和2.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0,比上年縮小0.17,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市場主體效益逐步恢復。通過全力落實助企紓困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減稅降費取得積極成效,企業效益獲得改善。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9元。高新技術工業利潤倍增,高新技術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2倍,醫藥制造業一直保持高位運行,利潤同比增長90.7%。
(八)物價漲幅控制在合理區間,工業產品價格降幅收窄
2020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整體表現為前高后低,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低于預期目標1.6個百分點。城市上漲1.6%,農村牧區上漲2.7%。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5.7%,居八類消費價格漲幅之首。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3%,購進價格指數下降0.5%,降幅分別小于全國平均降幅1.5和1.8個百分點。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的來看,全區主要經濟指標逐季回升,但經濟內部結構矛盾較為突出,發展面臨著居民增收放緩、內需結構分化、實體經濟質量不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等主要問題。
(一)全區居民收入消費與全國差距進一步擴大
疫情沖擊下,全區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從居民收入來看,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92元,差距較上年擴大514元。從居民收入增速來看,全區居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低于全國實際增速0.9個百分點。從收入內部結構看,政策性因素發揮了穩定居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轉移凈收入的增速和比重較上年分別提高1.7個和0.8個百分點,而經營性收入增長仍困于疫情影響,全區居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營凈收入分別下降10.4%和3.7%。居民收入放緩導致居民消費約束趨緊,全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16元,八大類消費支出中除食品煙酒類增長,其余類型消費支出均為下降,下降面大于全國。
(二)消費需求內部發展分化明顯
疫情對消費市場內部影響呈現差異化特征。從區域看,鄉村消費市場恢復好于城鎮,2020年,鄉村零售額降幅小于城鎮零售額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傾向(支出占收入比重)為82.1%,遠高于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57.8%)。從消費形態看,實物消費市場恢復好于服務消費市場,全區餐飲業、住宿業收入降幅分別大于商品零售降幅15.2和20.0個百分點。從消費業態看,線上線下消費分化明顯。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年初下降24.8%收窄至下降5.8%,全年處在下降區間,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全年保持在30%以上高增長區間,且全年增長36.5%,較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
(三)房地產投資驅動特征明顯,實體經濟發展預期不足
2020年,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26.6%,比重較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成為投資降幅收窄的關鍵因素。而全區制造業投資下降9.6%,比重低于房地產投資9.3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下降14.4%,占全部投資的比重僅為5.6%。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快速增長與制造業投資的下降態勢呈鮮明對比,全區實體經濟發展預期不足。低附加值低收益的產業占比高,高附加值高收益行業占比小的產業格局仍是全區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難點。
(四)疫情沖擊下服務業發展滯后問題突顯
2020年,全區一二產業均實現年內轉正,而第三產業下降0.9%,低于全國第三產業增速3.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較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低于全國比重5.7個百分點。疫情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存在差異性。現代服務業適配于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對沖風險能力較強,而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受疫情沖擊較明顯。全區服務業內部結構中,傳統服務業占比較高,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占比小,對全區服務業正向拉動作用有限。
三、2021年全區經濟發展形勢研判
(一)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
2020年秋冬季以來,外部疫情出現反彈,國際貿易持續萎縮,經濟在疫情沖擊和復蘇之間交織角力,國內一些地方出現散發病例乃至局部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態勢為經濟復蘇帶來不確定性。
(二)“十四五”開局將釋放諸多確定性
2021年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開局之年,在科技研發、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擴大內需、保障糧食安全、發展新能源、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釋放利好政策,為高質量發展帶來更明確的預期和實現路徑。
結合自治區情況看,全區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安排,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在高質量發展主題下,在提升發展質量方面邁出更加堅實步伐,努力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確保實現“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四、對策建議
(一)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升居民消費意愿
一是正確看待居民收入放緩問題。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適當的經濟增速是居民收入穩增的必要條件,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著力加快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加快補充傳統動能下降產生的缺口,做到經濟既實現轉型發展又保持在合理增長區間。二是更加關注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優化。工資性收入增長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穩定器,通過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增長。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比重提高是居民收入結構改善,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要進一步落實促進全區居民財產性收入提高的分配政策,增加金融產品的多樣性,擴大金融產品受益人群。
(二)扭住供給側改革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是以“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滿足各類市場主體需求,全面釋放需求活力與潛力,牢牢把握需求變化趨勢,推動需求與消費升級、形成供需良性互動”。一是釋放鄉村消費市場消費潛力。打通鄉村物流堵點,改善農牧民生活品質。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健全覆蓋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加強縣級物流配送中心和到村物流站點建設,暢通城鄉雙向流通渠道。支持大型骨干流通企業下沉農村市場。二是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圍繞全區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高質量發展,完善補齊冷鏈物流,促進全區綠色有機農產品進入國內消費市場,安全高效從田間地頭運送到消費者餐桌,促進“內蒙古味道”、內蒙古特色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內蒙古亮麗名片。
(三)努力發展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一是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讓實體經濟成為創新發展的主戰場,加快產品、品牌、產業組織和商業模式創新。二是推動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的聚集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傳統特色優勢產業與數字化融合。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三是營造實體經濟發展良好環境。全力構建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以法制規范市場行為。
(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的關鍵環節。一是圍繞全區服務業發展短板和弱項大力推動生產型服務業發展。依托本地大型數據中心企業,延長和拓寬產業鏈,實現全區信息產業從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布局一批重點項目,著力引進從事新型軟件開發、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人工智能和系統服務等領域的企業,形成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二是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特別是服務消費升級,積極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