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昀 馮小慧
關鍵詞: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安排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開拓進取,奮發作為,全區糧食生產連獲豐收,肉類產量穩中有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為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內蒙古“十三五”鄉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新增長
內蒙古已成為國家“糧倉”“肉庫”“奶罐”。“米袋子”更加豐盈。內蒙古主動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努力克服自然災害和疫情等連續不利因素影響,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732.8億斤,實現“十七連豐”,比“十二五”末增加167.4億斤,增幅29.6%。“菜籃子”更加豐富。全區蔬菜穩產保供扎實有效,穩定疫情防控期間蔬菜正常生產流通秩序,2020年蔬菜播種面積達到366.2萬畝,蔬菜產量達到1522萬噸,比“十二五”末增加76.7萬噸,蔬菜自給能力得到提升。“奶罐”地位更加鞏固,2020年內蒙古奶牛存欄達到129.3萬頭、牛奶產量611.5萬噸,牛奶產量、加工能力以及奶制品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牛奶加工轉化能力在700萬噸以上,一批國際知名乳企快速崛起,中小規模特色加工和民族乳制品加工產業持續壯大,品牌影響力持續提高,奶業振興得到全力推進。“肉庫”更加充裕,2020年奶牛豬牛羊禽四肉產量達260.7萬噸,比“十二五”末增加15萬噸,增幅6.1%。
(二)農畜產品加工業水平取得新提高
2020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725.2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863.7億元,增幅30.2%;完成增加值1039.5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21.2%;全區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比“十二五”末提高7個百分點。培育形成了乳業、玉米2個千億級產業,肉牛、肉羊、馬鈴薯、雜糧、小麥、向日葵、羊絨、蔬菜和草業9個百億級產業,內蒙古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成為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蒙字號”品牌越叫越響,天賦河套、興安盟大米、錫林郭勒羊肉等區域公用品牌越樹越亮,“內蒙古味道”香飄萬里,烏蘭察布馬鈴薯、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3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超百億元。
(三)農(牧)企利益聯結機制獲得新提升
2020年,全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提檔升級步伐加快,自治區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71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22家,增幅20.5%。龍頭企業領辦的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從“十二五”末的“0”到“十三五”末達到416家,農(牧)企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全區270余萬農牧戶進入農牧業產業化鏈條,農(牧)企與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比例穩定在83%以上,其中緊密型農(牧)企與農牧戶利益聯結比例達到57%,分別比“十二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農(牧)企與農牧戶形成了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元緊密利益聯結機制。2020年,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7元,比“十二五”末增加5791元,增幅53.7 %。
“十三五”期間,農畜產品加工業提升了農牧業價值,鄉村特色產業拓寬了產業門類,休閑農牧業拓展了農牧業功能,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農牧業得到提升、農村牧區更加繁榮、農牧民更加富裕,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產業鏈條較短、融合層次較淺、要素活力不足等問題,亟待“十四五”加強引導、加快發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繼2013年、2017年之后,時隔3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點上,在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的關鍵時點,全面部署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強調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二、“十四五”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全區農牧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全委會暨經濟工作會議、農村牧區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全力夯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物質基礎,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問題,推動落實糧食生產責任制,以“兩區”為重點,引導區域布局和結構調整,穩住面積、主攻單產,既要保產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著力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充分發揮內蒙古畜牧養殖的傳統優勢,推進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奶業率先振興,全面提升畜產品安全供應保障能力。
二是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堅持量水而行、協調發展,調整優化農牧業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按照全產業鏈開發的思路,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變為“集群發展”,主體關系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差異發展”,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農牧業產業由大變強,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圍繞15個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做優做強奶業、玉米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雜糧雜豆、小麥、向日葵、蔬菜、飼草料9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做特做優大豆、粳稻、駱駝、馬等特色產業集群。
三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油菜、蒙中藥材、燕麥、蕎麥、胡麻、紅干椒、藜麥、禽類、驢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和林下經濟。堅持縣域統籌、鎮域集聚、鎮村聯動發展,鼓勵發展訂單生產、定向收購,建設一批品質優良、比較效益高、帶富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基地,完善倉儲保鮮、分揀包裝、產后初加工等配套設施,延長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打造一批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專業村鎮,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一業”發展格局。
四是加快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堅持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以農耕和草原文化為魂、美麗田園和遼闊草原為韻、生態農牧業為基、古樸村落和蒙古包為形、創新創意為徑,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態和產品。突出特色化,開發特色資源,發掘農牧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發展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突出差異化,把握定位差異,依據不同區位、不同資源和不同文化,發展具有城鄉間、區域間、景區間主題差異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 突出多樣化,推進業態多樣,統籌發展農家樂、牧家樂、休閑園區、生態園、鄉村休閑旅游聚集村等業態,形成競相發展、精彩紛呈的格局。推進模式多樣,跨界配置鄉村休閑旅游與文化教育、健康養生、信息技術等產業要素,發展共享農莊牧場、康體養老、線上云游等模式,引導農牧戶、嘎查村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業企業、文旅企業及社會資本等建設鄉村休閑旅游項目,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美麗休閑鄉村。
五是提升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制定出臺支持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政策措施,引導龍頭企業下沉重心,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主產旗縣,扶持一批以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為主的農產品產地加工龍頭企業,開展精深加工提檔升級,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和水平;在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的主產旗縣,支持以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赤峰雜糧、烏蘭察布馬鈴薯等特色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裝備升級、產品開發和模式創新,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領軍企業。深化利益聯結機制,支持龍頭企業領辦“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民”模式的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與小農牧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點向產業鏈上游傾斜,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完善農牧業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牧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讓農牧民獲得更多的收益。
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根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發展鄉村產業,將現代工業標準理念和服務業人本理念引入農牧業農村牧區,推進農牧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助力農牧業強、農村牧區美、農牧民富,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