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勇 馬瑞莉

關鍵詞:遼寧省 開放型 經濟新體制 路徑
一、引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遼寧省要抓住政策機遇,充分發揮東北亞與渤海經濟圈核心的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路徑,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新格局。下一步遼寧省應積極加快“一帶一路”高級開放平臺建設,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通”,拓展雙向循環投資領域,利用多區疊加優勢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以綜合保稅區與沈撫新區為核心,發揮引領輻射作用,全面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立法治化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掃清構建高水平開放新機制存在的障礙。
二、存在的問題
(一)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外貿產品結構不合理
遼寧省在外貿產品中,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要方式。2019年遼寧省出口總額3129.8億元,其中機電產品出口額比重為47.3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比重為19.4%。在出口產品中與往年相似,居于第一位的仍是機電產品,其次是高新科技產品,高新科技產品出口額雖有所增長,但占比仍有限。2019年進口總額為4125.3億元,其中機電產品進口額比重為26.5%,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比重為9.4%,原油進口額比重為27.1%,在進口產品中原油居第一位,其次是機電產品,再次是高科技產品。外貿產品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占比偏低,導致外貿產品結構不合理,需求彈性小,限制了更寬領域對外開放水平。
2.對外開放市場范圍過于集中
據《大連海關2019年1月-12月遼寧省按國別分進出口合計表》統計,遼寧省進出口市場主要在亞洲,其次是歐洲,再次是北美洲,對其他洲進出口分散,進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美國等發達國家。2019年,遼寧省對亞洲出口1979.5億元,占出口總額的63.2%,其中,對日本出口628.6億元,對韓國出口344.7億元,對亞洲市場依賴性較強。遼寧省對外開放市場范圍過于集中,必須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促進更大范圍的全面開放。
(二)經濟體制完整性缺失
遼寧省作為工業“搖籃”,計劃經濟留痕較深,部分經濟機制已不再與國際環境、國內發展趨勢以及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相適應。遼寧省國有企業依舊占主導地位,尤其是石化企業與冶金企業占比較大,且國有企業受到扶持力度大,民營企業仍舊發展艱難。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部分,缺乏完整的發展規劃體系,人才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但遼寧省國有企業管理機制也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經營效率低下、產能過剩、品種單一、創新能力弱等現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力較弱,與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不適應。
(三)政府管理機制不完善
四川省、重慶市等地區在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過程中,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證照分離”改革、簡化企業辦證流程、實施企業辦證電子化等,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相比之下,遼寧省仍存在政府管理機制不完善、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市場經濟扭曲、尋租和利益交換現象嚴重等問題,極大限制了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發展。盡管遼寧省已意識到這些問題,并出臺了簡政放權、聚焦“放管服”、為市場主體松綁、為投資主體服務等一系列政策,但在落實和實施方面仍存在較大短板。
(四)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科研人才缺失
2019年遼寧省全年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463億元,僅是全國的2.1%,年末從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15.3萬人。盡管遼寧省有很多高校,培養出大批高材生,但培養的人才過于“固化”,缺乏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的新型人才,人才流向外省的現象也較為嚴重。
(五)“三大產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
在“一帶一路”框架中,遼寧省不斷向高水平開放發展,不斷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與綜合保稅區建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但仍存在一些問題。2019年全省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加11.1%;第二產業投資同比下降3.8%;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加2.8%。另外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3.2億美元,其中,第一產業實際利用外資0.1億美元,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資18.6億美元,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14.5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遼寧省側重第二產業發展,第一、三產業重視度不夠。三大產業發展缺乏平衡,限制了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對外高水平開放。
(六)傳統開發區問題凸顯
遼寧省各級各類開發區資源豐富,目前有近90個開發區,帶給遼寧省經濟效益顯著。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與開發區發展密不可分,但遼寧省老開發區問題日益凸顯,例如可開發利用空間有限、資源約束壓力大、競爭優勢減弱,管轄區建成區面積不斷增大對公共服務提出的需求日益增多等。
三、實踐路徑
(一)大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遼寧省應注重企業自我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擴大外貿出口市場,減少外貿風險。支持企業向“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興市場出口,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加快外貿結構調整與轉型,培育外貿新模式,提高服務貿易水平。擴大外貿進口市場,積極發揮沿海各市港口優勢,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聯動其他城市擴大對先進高科技技術設備、高附加值產品和能源類產品的進口,進行更大范圍、更寬領域的全面開放。
(二)著力破除經濟體制障礙
堅定落實全面開放新理念,以開放為切入點,促進經濟體制改革。構筑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擴大開放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動能再造、基礎再建、優勢再創,促進跨越式發展。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市場資源有效配置,主動與國際先進市場接軌,建立經濟新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機制,支持和鼓勵培養具有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型現代企業,“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進,建設全球競爭性的開放型經濟強省。
(三)正確界定政府職能,建立新機制
政府職能是在引導、調節、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起作用,要對政府“錯位”“越權”“缺位”的行為進行規范管理,要不斷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職能。進行簡政放權,建設高效、公平的服務型政府,建立法治化監管機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和“證照分離”改革力度,簡化企業辦證流程,給予市場更多自主空間,提高貿易便利化與高效化,建立權責統一、運轉高效的動態管理機制。探索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建立健全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以及動態調整機制,實現營商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和法治化保障轉變,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提高服務能力、監管能力和效率水平。
(四)著力培育和引進復合型新型人才
加大力度培養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的新型人才,積極引進培養國外專家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并根據人才不同層次給予政策支持與薪資待遇。為高層次新型人才提供基本生活與工作環境,加大對國內外優秀人才在生活、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的扶持力度。
(五)升級產業結構,建設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
升級產業結構,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引進國內外投資、高科技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促進資源在產業與產業之間、產業與地區之間自由流動與合理有效配置,擴大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對外開放,促進傳統農業和服務業轉型。利用國家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契機,爭取改革試點,吸引高質量外資金融機構到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分支機構。同時深化國際產業合作,多措并舉增強和提升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水平。
(六)積極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在貫徹落實《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同時,對接國際先進經驗,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構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體系,完善營商環境相關法規,完善營商環境監督舉報體系,全面清理廢除不配套的規章制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精簡項目審批流程。不斷深化完善和持續推進“多證合一”、全程電子化、電子營業執照、名稱便利化等改革事項,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
(七)發揮多區疊加政策優勢,構建開發區經濟新體制
充分發揮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的帶動輻射作用,深入推進“港口、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將新興開發區的優勢與經驗借鑒給傳統開發區,優勢互補,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開發區全面發展,大力發揮多區疊加優勢,吸引高質量生產要素集聚,提升傳統開發區競爭優勢與發展空間。
總之,遼寧省在探索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踐過程中,雖然存在一些阻礙,但最終必將以更加高水平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