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紅有 馬靜


摘 要: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產業扶貧會帶來的新增勞動人口和人均資本攤薄,都將給中國產業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研究發現:產業扶貧存在著規模效應:產業扶貧帶來的勞動人口增加有利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但增加的勞動人口會攤薄人均資本和額外增加的產業成本支出則會影響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的升級。基于此,應積極發揮扶貧產業的規模效應,針對不同貧困人口,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
關鍵詞:產業扶貧;產業結構;規模效應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12
0 引言
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9年要將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而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中國要全面消除貧困。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人口和艱巨的減貧任務,中國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在減貧方面采取多種手段。其中,產業扶貧因為能夠將貧困人口納入社會生產活動中,所以被認為是中國3000萬以上的貧困戶擺脫貧困的最重要的手段。
產業扶貧意味著貧困戶要參與到產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但是貧困戶一般被視為缺乏資金、技術,甚至有可能是缺乏勞動力的人群。而且,貧困戶擺脫貧困之后,還要持續的獲得收入、夯實脫貧基礎,以防止出現返貧現象。這就要求“產業扶貧”方式和方法應要多元化,滿足不同情況下的脫貧需要,以實現脫貧后貧困戶具有持續穩定的收入。與此同時,中國在大力推進產業升級,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型,對于一般勞動力的需求在逐漸下降,而對于高技術、知識水平高的勞動力的需求日益旺盛。這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其中的錯配進行理論和制度分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扶貧工作更好發展尋找理論支撐。
產業扶貧一直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獻紛繁復雜。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關于產業扶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貧困、貧困戶的定義及評價。學者主要從貧困的成因、貧困的表現和狀態,以及貧困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這三個維度對貧困展開研究。張文宏、蘇迪(2020)認為,城市社會保障不完善所帶來的家庭負擔會導致城市常住居民陷入相對貧困。而且,教育、健康、生活水平、資產狀況和住房等方面導致貧困的發生作用明顯(陳聞鶴、常志朋,2020)。
第二,產業扶貧對扶貧的影響路徑。由于深度貧困地區面臨資源稟賦約束、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精神貧困突出、基層干部能力薄弱等諸多困境,吳樂(2018)提出應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協作的市場化脫貧機制。而焦克源、陳晨(2020)認為社會資本能夠有效的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從而減少貧困的發生。陳子真(2020)則認為內生性動力是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脫貧的原動力。
第三,產業扶貧的制定政策及效果評價。劉學敏(2020)認為,在貧困縣地區,扶貧產業在產業扶貧的各項措施和努力下快速發展,扶貧產業對貧困戶的收入增加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產業扶貧對不同程度的貧困戶的收入影響程度存在差異(沈宏亮等,2020)。而且,趨同化現象明顯,益貧性仍然較低(呂開宇等,2020)。
縱觀現有文獻,國內外學者對產業扶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這為本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者主要強調產業扶貧對減輕貧困的重要性,但忽視了產業扶貧與產業發展的相互關系。產業扶貧是將產業發展成果與貧困人口相聯系,產業扶貧的這一政策行為就不可避免對產業自身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這一方面,學者對此進行的研究相對較少。所以,本文針對現有文獻不足,通過梳理產業扶貧與產業發展的關系,探討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產業扶貧對扶貧產業的持續發展的影響。
因此,本文基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出發,分析產業扶貧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文的研究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基于國內外已有的文獻,系統的梳理目前產業扶貧的理論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當前中國貧困人口的現狀,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給中國貧困人口帶來的新特點,以及產業扶貧的成果和人口老齡化給產業扶貧所帶來的問題;第三部分則主要通過理論分析與模型推導闡述產業扶貧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第四部分根據第三部分的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中國貧困人口結構現狀及對產業扶貧的提出的挑戰
2015年,中國的貧困人口高達5575萬人。針對如此龐大的貧困人口,中國政府和社會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消除貧困,減少貧困人口。根據中國現行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以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每人每年2300元),截至2019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但貧困人口仍然有551萬人;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中國貧困人口從2012到2019年,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中國貧困總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從貧困人口具體結構上,呈現出以下的特征。
1.1 從年齡上和健康狀況上看,呈現貧困人口老弱化
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從目前的1.9億人左右增加到2059年4億人左右的峰值。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中國每年都有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到城市定居,這種地域上的人口流動將導致農村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由于中國農村地區低水平的社會保障,再加上老人因為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使得農村老年人成為貧困高發的群體。根據《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9》的統計數據,2017年61歲及以上農村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8.8%,是全年齡段中貧困率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而且,身體健康的人群貧困發生率為2.9%,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包括生活能夠自理和生活不能夠自理)的人群貧困發生率高達6.3%。人口的老弱化導致貧困人口難以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一旦喪失外來的幫助,極有可能導致返貧現象的發生。
1.2 從受教育程度上看,學歷普遍較低
貧困人口除了有老齡化的特征外,還與受教育程度產生反向關系,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群體其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文盲的人口群體中貧困發生率為6.7%,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程度的群體中貧困發生率為4.7%,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的群體中貧困發生率為2.5%,而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群體中貧困發生率僅為1.4%。
人口老齡化,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導致喪失勞動力,缺乏收入來源導致貧困。因為疾病等原因,導致下一代受教育程度較低,勞動技能下降,從而形成貧困。而且,這種貧困狀態在沒有外來干擾的情況還會不斷自我強化,形成代際。
農村貧困人口中,較大比重是由于老年人口群體喪失勞動能力,從而對家庭造成較大的生活和支出負擔,只能通過社保兜底來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今后的減貧政策的主要受眾,大部分貧困人口將從各種貧困原因的人口而轉變集中到老人等特殊群體。實現這一部分群體的脫貧,國家必須要采取的精準扶貧措施,通過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等途徑,使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基本實現穩定脫貧,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能夠享受到扶貧產業發展的紅利,達到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沒有一個人掉隊”。所以,盡管中國的扶貧工作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減少貧困人口,乃至消除絕對貧困,中國的扶貧工作任重道遠。2020年雖然是要全面消除貧困,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扶貧工作到達了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中國的扶貧工作應繼續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
2 產業扶貧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雖然我國在采用現行標準的基礎上徹底消除極端貧困固然是歷史性成就,但并不意味著減貧工作已一勞永逸。盡管產業扶貧在過去幾十年扶貧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隨著產業扶貧的深化,對其進行深入發掘潛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實際扶貧工作中,進行產業扶貧的路徑主要有兩條:第一,是直接向貧困戶提供豬崽、雞苗等生產性資本;第二,是直接給貧困戶提供現金,讓其自行選擇投資項目和產業。這兩種方法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扶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貧困戶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這兩種模式的弊端也隨之出現。第一種是向貧困戶提供生產性資本,但老齡化的貧困戶是否有能力和精力去飼養將成為最大挑戰。從理性人的角度來說,直接將生產性資本轉為現金將使得其利益得到最大滿足。因為反正有政府進行兜底,換成現金還可以直接改善生活,不必花費額外的精力和成本進行生產活動。第二條路徑同樣會產生新的問題。根據之前的分析,老齡化的貧困人口是缺乏教育、技術,甚至有可能是喪失勞動力的,這就意味著其對于風險的偏好是趨于保守的。而風險最小的投資就是直接將現金存在銀行,這就直接將導致產業扶貧將貧困人口納入生產活動的意圖破產。
從理論的角度上,產業扶貧在過去幾十的工作中,已經摸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模式。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一方面,扶貧產業要為貧困戶提供資金,以便對具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進行人員培訓和減輕扶貧人口的生活負擔。但是,這會導致原本投入到生產中的資本數量減少,攤薄了人均資本數量,從而有可能會抑制產業產出。而且,為貧困人口提供資金導致產業再投入資本數量減少還進一步加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扶貧產業的資本數量的減少,導致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扶貧產業為具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進行人員培訓之后,需要為其提供就業崗位,會使得勞動力數量增加。這既會導致一步攤薄人均資本存量,從而抑制產出;但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再加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資本的需求沒有那么敏感,從而有可能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扶貧產業產出積極影響。根據以上的分析,本文設立的理論模型如下:
假設在沒有產業扶貧生產函數為:
Y1=ALαKβ(1)
其中Y1代表未進行產業扶貧時的產出,A表示技術水平,L代表勞動數量,K代表資本數量,α和β表示參數,且α>0,β>0。根據前文的分析,貧困戶由于老齡化突出,再加上缺乏教育,因此缺乏技術和知識,進而可以視為對技術水平無影響,技術水平A保持不變。在產業扶貧的條件下,會導致少部分勞動者參與生產過程,在模型中假設為勞動力擴大到b(b>1),勞動者的擴大的比例為b-1。與此同時,包括這些勞動者在內的廣大貧困戶,本身是缺乏技術和基本生存資料,這就意味著需要從原始的資本中扣除一部分,以支付其最基本的生活和技能培訓。再加上,貧困戶不同于一般的勞動力,也不等于勞動力,可以視為大于新增的勞動力。所以,假設扣除的資本的比例為1-b-1。則此時,在產業扶貧條件下,生產函數便為:
Y2=A(bL)α[1-1+(b-1)K]β(2)
用公式(2)除以公式(1),可以得到:
Y2Y1=bα(b-1)β(3)
假設公式(3)為因變量為b的函數f(b)=bα(b-1)β,對其進行一階求導,并等于零,可得f'(b)=αbα-1(b-1)β+βbα(b-1)β,解得b=βα+β,此時f(b)=αα+βα-βα+ββ<0。且易得,f(b)在-,βα+β上是遞減的,在βα+β,+上是遞增的。因此,f(b)=αα+βα-βα+ββ<0是最小值,表示如圖所示。
在橫坐標為b軸,縱坐標為f(b)的坐標系中,將函數f(b)描繪在圖像上,可以發現,函數f(b)在[0,+∞)上是單調遞增的。所以,僅存在一點m(m>0),使得f(b)=1,即Y2Y1=1,表明產業扶貧對產業產出發展沒有影響。但是,隨著b的不斷增大,由于f(b)在[0, +∞)上是單調遞增的性質,使得f(b)>1,表明產業扶貧會促進產業產出發展沒有影響。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當b∈0,m時,f(b)=1,即Y2Y1<1,表明產業扶貧會抑制扶貧產業發展。
當b=m時,f(b)=1,即Y2Y1=1,表明產業扶貧對扶貧產業發展沒有影響。
當b∈m,+時,f(b)=1,即Y2Y1>1,表明產業扶貧促進扶貧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產業扶貧影響產業產出是存在門檻的,即存在規模效應。所以,應積極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以發揮產業扶貧的規模效應。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盡管產業扶貧在中國的扶貧工作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但是其并不是包治貧困的“良藥”,產業扶貧也會帶來其他的相關問題。因此,一方面要繼續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解決產業扶貧易存在的問題,為中國能夠在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打下良好基礎。本文通過研究發現,扶貧產業因對貧困人口的技術、技能以及生活補助,導致扶貧產業的勞動力供給、人均資本等關鍵投入產生變化,影響到扶貧產業自身的發展,從而在不同情況下,產業扶貧對扶貧產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
第一,發揮產業扶貧的規模效應。產業扶貧在扶貧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因扶貧,也會影響扶貧產業的產出,這也對扶貧產業的持續發展存在一定的影響。所以,應積極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尤其是發揮產業扶貧的規模效應。
第二,針對不同的貧困狀況,采取不同的產業進行扶貧工作。對于因缺乏技能、技術而貧困的,應積極給予技能和技術培訓,使貧困勞動力符合需要一定技術和技能的生產需要;而因疾病等健康原因造成的貧困戶,則應減少其參與勞動的環節,而是以股份的形式參與最終產出成果的分配,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立劍,葉小剛,陳杰,等.精準識別視角下產業扶貧效果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01):113-123.
[2]張文宏,蘇迪.特大城市居民相對貧困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廣州的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24(03):100-109.
[3]陳聞鶴,常志朋.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家庭貧困深層原因分析——基于MTS和ISM-SEM模型[J].數理統計與管理,1-18.
[4]吳樂.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機制構建與路徑選擇[J].中國軟科學,2018,(07):63-70.
[5]焦克源,陳晨.社會資本對農村貧困代際傳遞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04):166-176.
[6]陳子真.內生性脫貧動力差異化路徑培育研究——基于48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20,(04):69-78.
[7]劉學敏.貧困縣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0,(03):79-86.
[8]沈宏亮,張佳,郝宇彪,等.鄉村振興視角下產業扶貧政策的增收效應研究——基于入戶調查的微觀證據[J].經濟問題探索,2020,(04):173-183.
[9]呂開宇,施海波,李蕓,等.新中國70年產業扶貧政策:演變路徑、經驗教訓及前景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20,(02):23-30.
[10]王廣州.新中國70年: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老齡化發展趨勢[J].中國人口科學,2019,(03):2-15+126.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2018年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項目“安徽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SK2018ZD056);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三平臺兩基地”研究項目“金融發展視域下人口老齡化的產業結構升級策略研究”(2020ZDF03)。
作者簡介:盛紅有(1992-),男,漢族,安徽蕪湖人,經濟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經濟增長與產業發展;馬靜(1989-),女,回族,安徽蕪湖人,經濟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財政理論及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