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安徽整體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阜陽在產業基礎弱、配套能力差、投資環境不優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既有優勢,提升弱勢,抓住發展新機遇,立足新定位,筑牢產業基礎,探討做好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促進阜陽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跨越式發展路徑和策略,為奮力建設實力阜陽、大美阜陽,打造帶動皖北、支撐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做出貢獻。
關鍵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產業轉移;阜合產業園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14
1 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意義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5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通過審議,明確安徽全域加入長三角。“沒有皖北地區的加快發展,就沒有安徽的加速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皖北地區正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的關鍵。安徽加入長三角后,不僅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社會經濟發展,也為長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血液。
2 阜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2.1 阜陽在安徽融入長三角中的新定位
《規劃綱要》明確阜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新地位、新要求,也為阜陽發展帶來新機遇?!兑巹澗V要》提出,加強長三角中部地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地區的深度合作,加強徐州、衢州、安慶、阜陽等重點城市建設,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調發展。
根據《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及《進一步推動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阜陽被賦予新使命,打造區域重點城市和帶動皖北、支撐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沒有阜陽的現代化就沒有皖北的現代化,就沒有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圍繞新定位,阜陽著力提升輻射帶動區域合作發展能力,加強與長三角、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態經濟區等中心城市的有效聯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建設國家重要物流樞紐城市、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2.2 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現狀及比較優勢
2.2.1 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阜陽是長三角與中原城市群以及徐州、武漢都市圈和合肥經濟圈的交匯處和重疊處,阜陽是承接長三角產業和創新要素向中西部轉移的橋頭堡。中科院葉大年院士指出,阜陽地處南京、武漢、合肥、鄭州等大城市的“圍空區”,具有成為特大城市的環境和地理優勢。
2.2.2 長三角地區重要交通節點城市
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網交會的立體交通網絡,使阜陽區位和交通優勢愈發顯現,有利于密切與長三角聯系交流和貿易往來,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向阜陽集聚、產業向阜陽轉移。作為連接長三角與中原城市群的時空距離的節點城市,更加凸顯阜陽連接東西、南北的戰略區位價值。阜陽是全國物流樞紐城市,是安徽重要的鐵路樞紐、第二大高鐵樞紐。阜陽北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貨運編組站,淮河、沙潁河通江達海,潁州港是皖北唯一的千噸級集裝箱碼頭。阜陽機場已開通26條航線,2018年春運吞吐量超80萬人次,是安徽第二大空港機場。
2.2.3 資源豐富
阜陽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種植面積1455萬畝,2019年糧食產量524萬噸,連續6年突破100億斤。肉類產量54900噸,禽蛋產量175000噸,為長三角建設高標準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奠定良好的原料供應基礎。二是礦產資源豐富,是安徽四大煤化工基地之一。三是人口多,勞動力市場潛力大。人口1071萬,是全國人口超過1000萬的四個地級市之一。2019年末,常住人口825.9萬人,15—64歲人口為520.1萬人,占總人口的62.97%。現有人才約85萬人,專業技術人才約20萬人,技能人才36萬人,高技能人才8.2萬人。
2.2.4 市場空間廣
阜陽地處皖西北、豫東南交界處,是中西部人口稠密地區之一,距鄭州、合肥、武漢等中心城市均在300公里左右,以阜陽為半徑250公里范圍內,是僅有的具有輻射和吸引能力的區域經濟中心城市。該輻射區域總人口超過1億人,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能力增長加快,商品市場及消費空間巨大,為承接轉移提供市場空間。
2.2.5 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和主要載體
阜陽再生資源、醫藥、化工等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擁有16個3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具備一定的承接產業轉移基礎。現有9個省級開發區,經安徽省政府批準的開發區規劃面積136.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72.4平方公里。其中,1個國家級高新區;2個省域內共建產業園區,是安徽借鑒江蘇南北合作共建模式,由合肥對接阜陽成立阜陽合肥現代產業園區??h級層面上,成立臨泉廬陽現代產業園。經過近十年發展,兩個園區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也為承接產業轉移積累大量經驗。同時,阜合產業園區是安徽“6+2+N”承接產業轉移平臺,是阜陽市作為承接產業轉移集聚試驗區的主要載體。
2.3 存在的問題
2.3.1 城市綜合實力偏弱,輻射力不夠
2019年阜陽人均GDP為3.29萬元,居全省最末,約占長三角地區、省中心區8市和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的23%、31.1%和56.16%。經濟總量、產業水平、工業基礎和人均指標仍處于較低水平;“大邊緣、小中心”的區位格局,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強。2019年,城鎮化水平為44.62%,居全省第14位。公共配套能力與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有差距,水、熱、氣、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滯后;交通通勤率不高,縣城到市主城區之間最遠需2小時;醫療、高等教育資源匱乏,職業教育水平較低。
2.3.2 產業配套差,相關成本較高
2019年阜陽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0∶38.2∶48.8,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產業結構綜合配套能力較弱,尤其是三產間配合的鏈條不強、不夠完善。具體看:一是要素市場不完善,綜合生產要素獲得成本較高。不僅包括勞動力市場,還包括土地、資本、技術和職業經理人等。二是市場流通成本,原材料和商品生產成本,基礎設施規劃和使用、市場交易規模和頻率等,與長三角相比有一定差距。三是制度成本。制度成本有待降低,包括立項、生產許可、法律法規、執行效率等。
2.3.3 有待向人才大市轉變
阜陽雖是人口大市,但大多數勞動者仍來自農村,教育程度較低,人均受教育年齡僅8.53年,高中以上學歷勞動力不到兩成。高素質和高技術人才相對較短缺,專業化的高端復合型技術人才和高端服務業人才緊缺,基礎型、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的比例也亟待優化。
3 阜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隨著江浙滬“騰籠換鳥”進程加快,阜陽要利用好“級差”,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加快集聚,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完善交通運輸、培養人才、提升產業基礎,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全面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促進高速、高質量發展。
3.1 發揮政府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一是加強與長三角中心城市合作交流。深化與上海徐匯區、松江市合作,積極參與分工協作。二是加強長三角中心區招商工作。組建主導產業專業招商團隊精準招商。三是創新金融渠道。為吸引產業轉移企業,應制定相應的產業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四是積極探索與長三角共享資源合作機制。推動“平臺+合作”創新發展,積極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創新研發、資源共享平臺,吸引長三角成果轉化,探索聯合研究、成果共享的合作研究機制和模式。
3.2 進一步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一是加強城市建設,提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建設長三角連接中原經濟區的開放樞紐。積極對接國家和長三角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升級市政道路網,加快港口、高速、高鐵與機場及城市道路網的互聯互通。同時,把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重點,積極融入“數字長三角”,力爭在工業互聯網應用和區塊鏈技術應用、5G布局中率先實現與長三角融合,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能和潛力。二是加強開發園區建設,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綜合承載力。著力培育園區第一產業,提高產業集聚度,努力形成規模效應。鼓勵園區深度產業合作,建設跨區域產業合作區,探索“一園多區、園中園”和“雙基”模式,加快與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合作。加大政府投入、整合產業扶持資金,通過“基金+項目”等方式吸引資金投入,努力把阜陽合肥現代產業園區等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陣地、帶動全市發展的引擎。三是學習先進理念和方法,簡化審批流程,制定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清單,縮短項目落地和達產時間,做好“四送一服雙聯”工作,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做好“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智慧園區”工程建設,開辟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通道,落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實現“一窗受理、一站辦結”。傾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努力把阜陽打造成政策洼地、創業福地和創新高地。
3.3 明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
(1)加快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阜陽應充分利用長三角人才、科技、資金等綜合優勢,結合農業和人口大市實際,以“554”產業發展格局,探索出適合阜陽發展產業的路徑。例如,圍繞長三角,建設綠色農產品優質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推動農產品供給精深加工、物流平臺發展,打造阜陽農產品品牌。著力支持提升原料基地、倉儲保鮮、加工等裝備水平,大力引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產品科技化。
(2)走專精特新之路。認真了解長三角產業版圖,摸清江浙滬產業轉移趨勢,動態分析判斷,精準對接,引導阜陽中小企業加強與本行業龍頭企業聯系,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龍頭+配套”錯位發展道路。例如,上海是汽車制造中心,阜陽應依托江淮汽車和開樂專用車產業集群,大力對接上海汽車產業轉移,積極打造成上海汽車產業分工的“金配角”。推動“內力+外力”融合發展,加強本土企業培育,充分發揮企業孵化平臺作用,引導和幫助有條件的市場主體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借外力促發展。
3.4 創新用人機制,吸引高端人才
加強與中心區政府和開發區的學習交流互動及專題培訓。加強緊缺人才柔性引進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平臺建設,實施升級版“潁淮人才計劃”,探索“雙休專家”“星期天工程師”工作體系。以阜陽教育、醫療資源和創新平臺為基礎,申請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端人才基地,吸引本地歸來高層次人才,引進院士及其創新團隊的學術成果,實現在阜陽轉型和產業化。
阜陽作為欠發達地區要利用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機遇,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騰飛,帶動皖北、支撐中原。
參考文獻
[1]新華社評論員.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這兩個關鍵[N].新華每日電訊,2020-08-24(01).
[2]評論員.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N].人民日報,2018-11-06(03).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9-12-02(01).
基金項目:阜陽市2019年社科規劃課題(FSK2019034)。
作者簡介:焦守猛(1991-),男,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投資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