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橋 劉政偉 趙可盈 朱盼 付濤
摘 要:在國家鄉村振興的政策和社會文化旅游發展的形勢下,武穴市的鄉村旅游和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對于鄉村發展,縣域振興有著重要意義。隨著近幾年國內旅游需求升級,傳統單一旅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由于旅游業和地方特色農業的高度關聯性和相似性,武穴當地對鄉村旅游和地方特色農業進行融合發展有著必然要求。本文試從二者融合發展當下存在的現狀及問題出發,通過縱向和橫向兩種模式,提出加強規劃引領,建立融合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增強融合創新、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精品項目、加大營銷推廣,塑造地域品牌等四條建議,助力武穴市旅游行業全面關系網的形成,推動武穴市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當地產業升級。
關鍵詞:鄉村旅游;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武穴市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18
0 引言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鄉村旅游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當地產業升級。同時地域特征鮮明、人文底蘊深厚的地方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對于當地產業經濟持續增長,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因此加快推進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可以有效推動武穴市經濟發展,帶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發展是一步重要的舉措,當然與此相關的文獻研究更是不勝枚舉。高瑞國、李夢海等人提出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入現代農業, 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休閑旅游深度融合, 由此實現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王洋、程顯軍將重點放在農旅融合對農民就業創業的影響上,指出農旅融合發展造就的新農業旅游模式能夠對農民的再就業、創新創業以及鄉村振興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秦敏在研究中表明,農旅融合發展對于系統的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鄉村振興起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廖杭萍、孟鐵鑫則根據鄉村振興的大背景,創新性的提出了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的四種模式——即“旅游+”農業科技、生態觀光、鄉村文化和農事體驗型。徐萬忠強調在農旅融合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價值、空間、政策及生態的四維尺度,以此來保障美麗鄉村的建設。蔡安青以永修為例,在其自身發展條件和特點基礎之上,從長遠的角度出發為其制定了“1+2+3>6”的遠景規劃,闡釋了農旅融合的意義所在。方萌、陳苓苓以武穴市梅川鎮為例,研究鄉村振興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善方案,在政策方面建議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強化產業基礎、提升農民就業能力等,使武穴市梅川鎮的發展最終沿著“富”“美”“特”的方向不斷前行,為武穴市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本文立足于武穴市鄉村旅游和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從融合發展角度探尋適應于武穴市實際的融合發展模式和路徑。
1 武穴市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1.1 武穴市鄉村旅游和地方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1.1.1 國家農旅融合政策
2018 年 10 月,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印發的《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 年)》中提出“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建設”,加大對鄉村旅游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武穴市委、市政府在編制《武穴市城鄉總體規劃》中,提出特色鎮規劃,挖掘全市鎮處農產品優勢及生態景觀文化旅游資源,加大扶持產業發展力度,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產”的發展模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1.1.2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在國家大力政策支持下,武穴市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氛圍,從工業城市向旅游領域轉型,布局全域旅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9年武穴市旅游總收入達到26億元。武穴市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在傳統旅游模式之上,結合本地農業特色,推出了一系列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采摘、休閑農業等形式的農業旅游活動。
1.1.3 農旅融合項目建設
武穴市經過幾年來的投資和建設,已經精心培育了四大農旅融合項目—濕地慢城、油菜花海、匡山西游、美麗鄉村。武山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的建成標志著武穴已經在實現全國首個濕地慢城的目標的道路上。武穴市為了更好的利用地方資源,著力打造了“中國油菜之鄉—美麗武穴鄉村游”品牌,帶動了鄉村旅游流量。同時武穴作為佛教文化圣地,結合禪宗文化與匡山旅游資源,打造了“匡山西游”的文化品牌,增添了本地旅游特色。
1.2 武穴市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1.2.1 產業規劃缺位,融合發展不足
武穴市旅游業發展雖有一定成績,但無論是綜合競爭力、城市發展競爭力以及旅游形象的競爭力,在湖北縣域城市中均處于落后狀態。武穴市鄉村旅游發展基本上是以個體企業、農戶自主開發為主,缺少龍頭性企業,沒有有效整合旅游資源,未能形成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其次,武穴市的鄉村旅游投資主體能力有限,對于農旅融合產業布局,缺少整體規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2 品牌形象模糊,宣傳力度不足
特色農業產品的宣傳推廣不夠,在市場宣傳方面,主題不夠突出,效果不夠明顯,不足以形成鮮明的旅游“個性”。特色農業產品品牌形象不突出、品牌宣傳力度不足制約著武穴市鄉村旅游與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產品形象因為不夠突出,直接降低了對地方特色農業產品的品牌識別度以及旅游城市的認識度。特色農業產品品牌宣傳力度不足,雖然在春節和節假日期間在旅游網站、互聯網平臺上進行了一定的宣傳,但是宣傳的深度不夠,缺乏深度宣傳以及持續性宣傳。
1.2.3 政策支持乏力,扶持力度不夠
政府對旅游規劃、宣傳推介、資金投入、組織保障等方面給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鄉村旅游景區(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在城市發展戰略上武穴市采取的是“工業立市”戰略,導致本級財政預算旅游專項資金少,且旅游企業自身投入極為有限,沒有用于鄉村旅游開發與建設的專項資金,這些都制約著武穴市的旅游發展。
2 武穴市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模式及路徑選擇
2.1 武穴市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的模式
從縱向上看,在鄉村旅游業的吃住行游購等不同的生產消費環節,加深特色農業的內涵,使特色農業的特色,特色文化融入整個鄉村旅游中的各個環節,不僅將資源最大化利用,同時使之擁有更多的附加值。武穴市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從縱向融合的角度推動著特色農業與旅游產品的設計、文化旅游發展等方面。
從橫向上看,兩個產業之間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密切性,融合之后可以形成新的產業局面,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屬性,同時可以重點突出武穴市鄉村旅游的獨特性與參與性,豐富鄉村旅游內涵以及旅游產品種類。從特色產品、特色農業、特色活動等文化種類上進行旅游產品融合。
2.2 武穴市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路徑選擇
2.2.1 立足規劃引領,建立融合機制
武穴市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一是政府重視且完善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為了更好的實現特色農的與旅游融合,政府可以運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制定好相應規劃。二是加大對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財政政策,出臺有利于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發展的招商政策。三是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屬于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反饋機制。將本地區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并及時反饋,政府與企業一起商討,提出解決方案。
2.2.2 加大資金投入,激勵市場創新
武穴市在以后的融合發展中,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做好市場驅動進行一定的市場引導。在市場驅動方面,我們可以打造多元融合發展模式,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不僅可以在基礎的產業上做相關的融合,也可以在資源,產品等方面進行融合發展,我們可以在產品創意,文化內涵上進行多元融合;同時加強對資金的引導作用,參與市場引導,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秩序,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更多的外部資金投入市場發展中來,激勵市場創新。
2.2.3 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精品項目
武穴市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第一充分挖掘特色農業背后的文化內涵,打造本地區特有的文化特色;第二,打造旅游精品,在傳統的旅游模式上做進一步的創新,具體可以從特色產品,特色工具,民族演繹等文化種類上進行創新,突出我們的獨特性。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大,大眾對于常見的旅游模式以及項目見怪不怪,只有精品旅游才能吸引到市場的消費者。
2.2.4 加大營銷推廣,塑造地域品牌
特色農業是農業旅游品牌的靈魂,地方特色要讓旅游消費者從內而外的記住。武穴市融合產業的品牌形象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深化:拍攝屬于地方特色農業旅游故事的紀錄片、宣傳片等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加大對地方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曝光率;設計有特色農業文化的旅游品牌形象,通過創意理念設計具有文化內涵的個性創意商品、吉祥物,通過這些創意商品加深消費者對旅游地的印象。
3 結語
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是探索新型鄉村旅游模式下的重要研究內容,在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中具有指導意義。地方特色農業作為武穴市的經濟建設支柱之一,其與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武穴市經濟建設有著重大作用。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中,武穴市應繼續以自身資源為依托,逐步推進融合發展的進一步融合,加大資源開發利用,以新型創新模式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道路,帶領武穴人民實現特色致富,產業致富。
參考文獻
[1]高瑞國,李夢海,常光梅,等.農旅融合助推美麗鄉村建設[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8,(12):49-51.
[2]王洋,程顯軍.農旅融合對農民就業創業影響研究[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9,(08):30-31.
[3]秦敏.農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J].時代經貿,2019,(29):56-57.
[4]廖杭萍,孟鐵鑫.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的模式[J].福建茶葉,2019,41(08):104.
[5]徐萬忠.把握“四維尺度”促進農旅融合建設美麗鄉村[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6,17(04):78-79.
[6]蔡安青.以旅游業為“助推器”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永修農旅融合思考[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5,(16):57-58.
[7]方萌,陳苓苓.堅持文旅農融合發展加快富美特小鎮建設——以武穴市梅川鎮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8):210-212.
基金項目:本研究獲得武漢輕工大學大學生科研項目(S202010496049)資助。
作者簡介:周秀橋,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工商管理本科生;劉政偉,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7級國際經濟貿易本科生;趙可盈,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工商管理本科生;朱盼,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9級旅游與管理本科生;付濤,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會計學本科生。
指導教師:黃猛,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