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芬瑜 馬蘭
摘 要:《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以下簡稱《十八世紀》)是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研究英國18世紀社會現狀的重要成果之一。新時代背景下從《十八世紀》的背景出發,本文主要內容進行解讀,重溫經典,全面客觀地分析文本價值與意義,深刻挖掘文本背后的理論價值,這對于我國進入新時代之后的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十八世紀》;科技;利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76
恩格斯作為偉大的革命導師,著作眾多,但學界對《十八世紀》這一著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在相關的人物傳記中很少對這一文章作相關說明。現有研究資料主要側重于從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意義等,沒有對文章主要內容進行全面展開與深入分析。本文以“科學”“利益”兩大核心詞匯,深刻凝練文章主要內容,并以此為線索展開研究,從經典文本出發探討當代啟示。
1 《英國狀況·十八世紀》的背景分析
1.1 時代背景
從世界歷史角度來看,18世紀是相對“穩定”與“和諧”的,同時也是“啟蒙”的時代,處于人類探索自然的萌芽時期。這一階段出現了小規模通商活動,很多王權國家處于鼎盛時期,民主思潮萌發,由于商業發展的需要,部分技術應運而生,成為工業革命的濫觴。從英國歷史角度看,雖然孤立于歐洲大陸之外,但英國從未迷失于世界潮流,自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以來,歷經“光榮革命”“工業革命”的洗禮,英國實現著經濟的轉型。
1.2 寫作背景
1842年恩格斯來到英國,作為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最發達的國家,英國在科學、技術、經濟、政治和哲學等方面都走在時代的前列,恩格斯借此從經濟方面展開對近代英國社會形成的考察。本文是恩格斯寫于1843-1844年間的三篇論述當時英國經濟、社會與政治狀況的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是其研究18世紀英國社會的重要成果。
2 《英國狀況·十八世紀》的主要內容
2.1 以“科學”為核心引發的一系列變化推動社會變革
2.1.1 揭示科學、哲學和實踐的邏輯關系
恩格斯在《十八世紀》中總結了科學發展的兩條脈絡。“各門科學在18世紀已經具有自己的科學形式,因此它們終于一方面和哲學,另一方面和實踐結合起來了。”科學和哲學的結合實現了思想領域的解放、產業上的大變革,即英國的社會革命。文章重點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進行闡述,這一產業革命實質上就是經濟利益的變革,從而引發新的社會形態。
18世紀是從零散走向聯合的過程。通過對一系列資料的整理與篩選,知識變成了科學,各門科學在18世紀已具有科學形式,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等。各門科學的應用帶來科技的進步,首先,蒸汽機、紡紗機等生產工具的發明,這些發明創造逐漸滲透到煤礦、交通等各個領域,極大提高了物質生產力。其次,隨著紡織工業、重工業的興起與發展,逐步建立起工廠制度,進入機器大工業階段,這一時期,雇傭勞動從補充形式發展為基本形式,并成為工人唯一、終身的職業。工人在產業革命的過程中逐漸變成簡單的機器,被迫成為工人階級,其生存狀況受到極大威脅,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這場革命奠定了英國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成為整個社會運動的動力,并且以工業革命為標志,對其他國家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2.1.2 闡明科技革命催生利益變革
“對工業革命最貼近的定義是將技術置于經濟變革主引擎位置的一系列事件”在這一變革中,技術發展帶動著利益增長,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特性,自然會從不同的出發點理解利益構成。德國人信仰唯靈論,所以在宗教和哲學方面注重闡明人類的普遍利益;法國人信仰唯物論,把國家當作人類普遍利益的永恒形式;英國由于日耳曼和羅曼成分并列發展,不可調和最終向對立的雙方改變。他們只有單個利益,承認絕對的主體性,即把人分解為原子式的相互對立的個人。
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對利益的論述可以加深這一理解。通過機器變革建立起來的工廠制度使原有家庭的財產共有被破壞,英國家庭的財產共有在這一制度下逐漸走向瓦解崩潰,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英國工業革命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童工、女工,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都靠利益維持。
2.2 以“利益”為核心帶來的階級分化揭示資本主義發展規律
2.2.1 提供剖析資本主義世界新的理論維度
18世紀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發生在法國的政治革命,它摧毀了舊世界。透過法國大革命可看到傳統與現代的差異,人們在推翻封建制度統治下,更加關注自由原則。英國工業革命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帶來內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系列矛盾、斷裂與緊張。這一矛盾一方面體現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貨幣經濟的充分發展。歸根結底人們追尋的都是真正的自由,只不過實現這一自由的現實土壤還未成熟。“其中,英國工業革命與法國政治革命異曲同工,皆是新社會的勝利。”這里談到的新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構建了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索,即“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新的科學世界觀的建立”。
透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剖析資本主義生產秘密。以往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天然存在,并看作永恒的生產方式。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化機器大生產的前提下,并決定產品分配和階級劃分,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徹底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選擇無產階級的立場,這就延伸出無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即共產黨,最終走向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完整線索。
2.2.2 敲響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喪鐘
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正確把握歷史、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探索其中蘊藏的運動規律。通過追溯英國宏觀的人類歷史,將其劃分為古代奴隸制、封建農奴制、利益統治人的資本主義階段以及人類自由聯合階段四種不同社會形態。封建奴役制的廢除使“現金支付成為人們之間唯一的紐帶”,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利益被升格為對人的統治,在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下,資本家為所欲為的奴役工人。“財產、物升格為世界的統治者”看似是工人受到機器的剝奪、物的奴役,而“物”與“物”關系背后體現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是資產階級奴役、剝削、壓迫人。
在《十八世紀》中,恩格斯敲響資本主義制度的喪鐘。“英國的社會革命大大發展了封建制度廢除所引起的結果,以至基督教世界秩序滅亡的危機已為期不遠”“金錢貴族在政治上戰勝了門閥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在政治上戰勝了金錢貴族,這個危機就必然到來。”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被資本主義取代,而資本主義也必然被共產主義所代替。
3 《英國狀況·十八世紀》蘊含的當代啟示
3.1 有助于理解工業革命的必然性及其影響
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主要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從外部原因分析,主要是18世紀科學的發展,科學技術引發機器變革,滲透到各領域建立工廠制度使得工業革命在技術上成為可能。從內部原因看,主要和民族特性有關,英吉利民族表現出極大的對立性,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矛盾與對立中,英國人走向經驗與懷疑,因無法判斷上帝、靈魂等是否存在,所以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就當其不存在,這種懷疑在實踐上恰好是法國的唯物主義,但在理論上仍停留于形而上學。
工業革命背后也引發人們對于工業化道路的思考。我們身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洪流中,這一革命帶來一系列的社會變化,如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使我們得以搭乘“現代化”這一快車,感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這一革命也引發不少生態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物種滅絕等。立足于新的時代課題,全球治理與人類共同發展成為根本的現實追求。
3.2 有助于理解國家間利益分化的不同選擇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利益逐漸上升至統治地位。利益分化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解決階級對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要處理好利益分配關系。資本主義國家更多采取依靠市場自由配置的力量實現利益分配。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受自由主義的影響,強調個人利益,“大市場、小政府”觀念根深蒂固,政府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利益分配資產階級占據上風。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國際主義原則,注重普遍利益,強調利益的協調與分配。中國作為當代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得到歷史和實踐檢驗,“十四五”規劃更加指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將踐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作用的發揮,健全社會主義市場機制,才能激發社會各大主體的活力。
3.3 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三大思想淵源的獨特視角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初期,資本主義這一新生事物帶來了資本主義和人類走向何處的時代課題。當時各種社會思潮都對這一時代課題進行不同程度的回答,但沒有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恩格斯指出:“德國、法國和英國是當代史上的三個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筆者認為這是既成的事實。”這三個國家爆發三元革命,即德國哲學革命、法國政治革命,英國社會革命,三元革命的爆發并非偶然,是積淀于各國長期的歷史發展、民族特性以及文化傳承中。德國人信仰基督教唯靈論,代表宗教和教會,法國人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義,代表政治和國家,所以在德國發生的是哲學革命,法國發生的是政治革命,英國因其是德意志和法蘭西成分混合體,發展中“形成一種具有不可調和的兩個片面性的民族”,英國人在矛盾中走向經驗和懷疑,爭相追逐單個利益,直接結果是工人階級陷入貧困和窮苦中。在英國,社會因素遠超過政治因素,經濟利益的變革形成新的社會形態,所以在英國爆發了影響更為深遠的社會革命。至此,不難理解,馬克思主義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其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淵源于19世紀西歐的三大先進思潮,即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3.4 有利于正確認識科技作用并轉化創新優勢
作為工業革命的前奏,科技發展引起一系列社會變革,機器的使用預示英國工業的發展,工廠制度的建立為工業革命奠定制度基礎。同時,工業革命推動下形成了利益對人的統治局面,私有制下的資本家百般奴役群眾。科技作為一把雙刃劍,只有正確對待科技,才能把握科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方面都面臨科研攻關的難題。國家迫切需要和長遠需求推動科技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世界人民敲響警鐘,更啟發人們要樹立共同體意識,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責任擔當;強化防控體系,向精準化邁進,使防控效能最大化。對科研人員來說,新冠疫苗是國家和世界的緊迫需要,相信科學的力量,同時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來保障科技的正確運用,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使科技真正服務并造福人類。
《十八世紀》作為恩格斯早期的作品,我們看到了26歲朝氣蓬勃的青年對于社會問題的思索,百多年過去了,其中的部分思想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美]喬爾·莫克爾.啟蒙經濟:英國經濟史新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3][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1848-1875)[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梁芬瑜(1996-),女,漢族,山西晉中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蘭(1995-),女,漢族,山西朔州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