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苗苗 攝影 / 周西娟
相伴幾十年,崔鶴亭、馬樹堯既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在藝術上攜手前行的搭檔。即便已經退休,在他們的家庭生活中,藝術創作仍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山水畫還是雕塑,他們的作品享譽全國乃至世界,人們稱他們為“藝術伉儷”。
這對藝術伉儷有清楚的分工、虛心的請教,也有不斷的交流、切磋甚至爭執,自始至終,他們都求同存異,尊重對方內心中不同于自己的思考。在時間的歷練中,他們堅守著共同的藝術人生與精神追求,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默契。
夫妻二人每一次的切磋,既是作品靈感的火花碰撞,也是心與心之間的升華共融。就這樣,崔鶴亭與馬樹堯攜手一生,書寫了藝術領域中的“伉儷情深”。

相伴數十年,崔鶴亭與馬樹堯是生活與藝術的雙重伴侶。

天寒桂水長

柳暗花明
生于1951 年的崔鶴亭,與夫人馬樹堯都是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副教授。多年來,兩人培養出了多位高徒,也共同完成了《彩色圖案臨本》等著作,更是創作了眾多的藝術佳作。《春花》《燕趙雄風》等雕塑作品,立于北京、石家莊等地的街區、廣場和公共空間。而退休后的二人,又各自專注于在山水畫等領域,同樣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從事藝術教學工作幾十年,崔鶴亭和馬樹堯不僅桃李滿天下,在繪畫、雕塑方面亦是榮譽等身——崔鶴亭曾多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等國內獎項,并參加了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60 周年全國美展、全國工藝美展等藝術盛宴。
馬樹堯作為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協會員、河北省女畫家學會副會長,雕塑作品曾入選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60 周年全國美展、全國第五屆體育美展、北京國際婦女藝術展,并獲得石家莊“燕趙風情”雕塑大賽一等獎等重要獎項。
夫妻二人在共同的藝術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雕塑,很多人以為是他們共同完成。但細說起來,卻并非如此。
“我認為藝術是個性化的東西,體現著個人的風格和想要表達的思想,所以我們兩人是分工合作。”崔鶴亭說,“她負責前期創意、構思,手稿、捏制,后期的制作都由我來親自指導,因為這里面包含了許多工程、安裝方面的問題。”
從河北師范大學退休后,崔鶴亭不但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逐,反而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藝術的創作中。熟識他的人知道,崔鶴亭在山水畫方面,同樣有著很深的造詣。
“在山水畫中,我感覺更自由。”崔鶴亭說道。
崔鶴亭認為,每一幅畫中都包含著自己不同的心境,想要表達的言語。而山水畫作為我國古代繪畫的組成部分,也包含了“佛教”“道教”等淡薄、豁達的中國傳統思想。所以,如何將傳統與創新、將自我與世界達到和諧統一,是崔鶴亭近些年一直在找尋的平衡。
這種態度,不止體現在創作上,還有生活中。

清泉石上流
崔鶴亭的朋友回憶第一次見他的場景:面目清瘦,衣著樸素,腳上穿著一雙涼鞋,上面有水和泥的痕跡。外表其貌不揚,談起藝術卻能博通經史,對繪畫有著獨特、深入的見解,涉及畫展的畫,言簡意賅,觀點一針見血,令其朋友的欽佩之情立刻涌上心頭。

退休之后,藝術創作與研究仍是崔鶴亭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夫妻二人每一次的切磋,既是作品靈感的火花碰撞,也是心與心之間的升華共融。就這樣,崔鶴亭與馬樹堯攜手一生,書寫了藝術領域中的“伉儷情深”。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崔鶴亭的心境愈發淡泊,如高山流水般,閱盡世間萬物而歸本真。柔和的外在下,隱藏著堅韌的品性與不屈不撓的意志,還有對藝術的堅定與熱愛,而這些,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中。眾人欣賞崔鶴亭的畫作,都品出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意味,濃縮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內涵,這也正是藝術家審美趣味融入藝術的綜合體現。

在藝術道路上,馬樹堯收獲了累累碩果。
崔鶴亭和馬樹堯夫妻二人,一生榮獲了諸多獎項,所創作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刊登在多家書報與期刊中。此外,夫妻二人分別出版了多部學術著作,在藝術領域中無不被人尊敬稱贊。
然而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身外之物。對藝術的理解與認知,對作品的創作與追求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在這對“藝術伉儷”的影響之下,他們的女兒也走上了藝術之路。從初三開始學美術的她,在父母的悉心指導下,成功考取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環境藝術。本科畢業后在東京大學學習建筑設計,目前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攻讀博士,成為了藝術領域中的“新鮮血液”。
崔鶴亭和馬樹堯,用一生闡釋自己對藝術的熱愛與奉獻,而他們為何如此真摯和執著,就如同馬樹堯在隨筆寫的那樣——
我曾經自卑,沒能像科學家去改造世界,沒能像醫生去治病救人……然而藝術就像微風、雨露,誰都得其滋養卻忽視她的存在,隨著歲月的蔓延,我深知,能成為制造微風和雨露的人不應愧疚,我應盡其心、盡其情、盡其力化作微風和細雨,洗滌人們心中的塵埃。

馬樹堯創作的雕塑作品《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