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岳

工作的重復,很容易讓人誤解為不好,然后極力逃離,像一位朋友一樣:他當上了老師,發現老師也是每天重復,當的時間越長,重復得越厲害,一生只在重復一套教科書。
很多人厭煩工作,也主要由于其重復性,顯得無聊,總覺得別人的工作可能更有趣,天天花樣翻新。有時就生出懷才不遇之感,以為自己是做大事的,隨便應付工作,演變成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
認識到重復性的重要性,人就不這么想了。你看一棵大樹,它的結構和小樹一樣,有葉子、枝丫與樹干。只是它的葉子是小樹的萬倍多,樹干是小樹的幾十倍粗。小樹只需要站在原地,天天重復,慢慢成長,就會變成大樹。
農業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人們發現在固定的耕地上,每年只要重復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就能夠養活自己,這工作比起狩獵,無聊得多,但是效率更高。
工業社會,人們用機器代替人工的力量,產品的重復周期短得多,生產線源源不斷地吐出產品,工人的工作,更是體現為簡單的重復。重復得慢一點的農業,在回憶中變得優美。
信息社會,信息的復制,瞬間可成,重復得更快。更多的工作編碼成信息,效率就更高,永無止境。
其實,一個人應該愛重復。你每天重復的事,就是你的競爭力,即使是事務性的工作,也要想著把它做得更好、更高效、更優美,自己更快樂,其中的創造性也是無窮的。事務性并非沒有創造性。
而創造性的工作,沒有大量的重復為基礎,也無從談起。我年輕時,若沒有聽到卡爾維諾的一句教訓,就走不到今天。他說,如果你只等靈感,就什么也寫不出來,寫作者要像鐵匠、木工、面包師,每天干活,不停重復,只有忍受這辛苦,靈感才會出現。寫作者沒什么睡懶覺、喝大酒、游游逛逛的特權,得視自己為苦力,守紀律,流大汗,每天老實做事。
創作者的重復性甚至更強,中國的孩子,在初中都背過孔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的核心是不停重復,在重復中會有新體會和新發現。沒有重復就沒有學習,也沒有創作。可惜這兩句話的價值,有人一生也未必能夠理解。不尊重重復,不愛重復,你就不可能愛任何一份工作,再好的工作,你也不會有作為。
(常朔摘自《人民周刊》/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