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峻

成功的封建統治者喜歡不斷總結和積累治國之策,而且會把一些良策寫進圣旨、法律,甚至還植入地名之中。特別是戰亂之后,或者平定地方和邊疆叛亂之后,他們痛定思痛,適時出臺和調整政策與策略,并把經典政策以極簡明的文字,如懷、撫、綏、靖等植入地名之中,不僅讓朝廷上下永遠銘記,也讓全國都牢牢記住。
以“懷”冠地名的有不少,主要體現統治者安撫、團結的意圖和政策。
北京懷柔之名就凸顯出這個特征。唐朝平定北部邊疆,為了
安置好內附的契丹部落,特選此地,并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取《禮記·中庸》中“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句子命名為懷柔,寓“招來安撫”之意。
河北懷安縣,始置于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史書記載得很明確,懷安之稱寓有“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
冠“撫”的地名,突出封建王朝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堅持體恤、撫恤的政策和策略。
遼寧撫順,以明代撫順城為名。明建撫順城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全國基本平定,東北尚存少量元朝殘余勢力。為了穩定這股殘余勢力,明朝出臺“撫順持重”政策,目的在于“撫綏邊疆,順導夷民”,撫順之名就含有安撫順導之意。
江西撫州,在歷史上比較著名,隋滅陳國時,在此打的一仗甚為艱苦、慘烈。隋文帝深感江山來之不易,遂將此地改為撫州,一則要徹底清除陳國的影響,二則要安撫當地民眾,穩定局勢,選派楊武通“奉使安撫”。
在地名中植入“綏”字,真實體現了封建王朝統治者堅持安定、安寧的意愿和政策。
遼寧綏中縣,明朝時為廣寧中后所,因為這是清朝發跡之地,也是固有根據地,便改名綏中,寓“中后所永久平安綏寧”之意。
湖南綏寧縣,“宋收復蠻地置縣”。也就是說,宋朝平亂之后,取“安撫太平之意”設綏寧縣。
“靖”植入一些地名,著重體現封建統治者堅持社會穩定、安靖、平安的心理和政策。
湖南靖州,古時候常不安寧,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即將出兵平定之時,占據誠州的楊晟臻“以誠州來歸”,宋徽宗趙佶甚悅,“復置郡縣,賜誠州名曰靖州”,“取遠人安靖之意也”,讓歸順者在這里安靜地生活。
江蘇靖江,地處長江入海口,常年多水患,官民心多不寧,故名靖江,寓“江海安定太平”之意,以寄托人們美好的愿望,從精神和心理上給人們以安撫。
(阿建摘自《新傳奇》2020年第39期/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