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國委兼外長星期一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桂林會晤。拉夫羅夫這次訪問之所以重要,第一這是疫情之后中俄第一次高層面對面接觸,第二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中俄兩國同美國的緊張關系都呈升級態勢,中美剛舉行了阿拉斯加對話,中俄加強關系共同應對挑戰有了更大的緊迫性。
拉夫羅夫在行前對媒體說,中國是俄羅斯“真正的戰略伙伴”,實話說,“戰略伙伴”這個名頭在當今世界上有點貶值,連“盟友”的說法也在貶值,但中俄這對“戰略伙伴”的確名副其實。
構建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的現代框架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過去三十年世界局勢以及力量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中俄關系排除各種干擾越走越深,戰略協作性越來越強,可以說經受住了考驗。
時至今日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已經成為中俄兩國各自最重要的外交戰略資產,成為兩國背靠背面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支撐。兩國社會感受到了由此而生的戰略好處,兩國應該“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的理念深入人心,兩國開展合作的領域也不斷擴大。
去年有疫情不利影響,中俄貿易額仍連續第三年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第11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俄羅斯去年向中國出售8357萬噸石油,與沙特(8492萬噸)并列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國,增加了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還是俄羅斯農產品的最大外銷市場,這些在十年前都不存在。兩國剛剛簽署共同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協議,科技合作成為新的焦點。
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的內生動力業已形成,與國際形勢造成的戰略緊迫性共同組成推動雙方關系的兩個輪子,逐漸形成戰略層面的強大穩定性。兩國可以說蹚出了一條有別于舊有經驗的合作之路。
首先,中俄“結伴不結盟”是高度平等的戰略伙伴關系,對兩國都是支持性的錦上添花,不存在負面拖累。相比之下,美國與盟友的所有關系都由華盛頓主導,造成了很多逼迫,美國不時將有的盟國拖入戰爭,或給他們招來恐怖主義之災。
第二,中俄聯合中亞國家共同發起了上海合作組織,反恐和對付極端主義的需求是最初的推力,但它的功能和規模都逐漸擴大,對應了地區的現實需求。俄羅斯同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也很積極,更不要說兩國在聯合國的協調行動。隨著國際合作的增多和效果的顯現,兩國對彼此戰略協作的拓展空間和全球意義都增加了自信。
第三,中俄合作“沒有上限”,這很重要,也讓企圖攻擊中俄的力量有所忌憚。中俄沒有軍事結盟的意向,但如果有誰在軍事上威脅甚至攻擊中俄任何一方,它越來越需要考慮中俄另一方作何反應這一現實風險。中俄各自都很強大,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可以說進一步排除了任何外部力量在軍事上壓垮中俄某一方的可能性。
美國和其主要盟友仍在不遺余力地對中俄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加上歷史原因,中俄內部都有一些人對中俄能否長期保持戰略伙伴關系存在懷疑。比如一些中國人擔心,一旦有一天俄羅斯更換領導人,俄就有可能倒向西方,加入對中國的圍堵。
我們要說,盡管國際關系沒有永恒的狀態,但中俄過去三十年形成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決非臨時和脆弱的。中俄已經解決了所有領土問題,這提供了長期睦鄰友好的基礎性條件。俄羅斯從沒有被西方真正接納過,它太大了,西方消化不了它,它也不再抱融入西方的幻想,它的國家利益要求世界是多極化的,它是其中的一極,而這與中國的愿望有著根本契合,與美國則有本質分歧。
無論歷史上有過什么,今天的中俄已經成為彼此離不開的戰略伙伴。兩國維護好并且發展好彼此的關系,不僅背靠背,而且肩并肩迎接各種挑戰,無數力量在強化這一格局。這是兩個國家和兩國人民21世紀的必然選擇,也是世界和平對這兩個大國的期望。▲
環球時報2021-03-23